学术投稿

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分析

许勇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普外科, 手术, 特点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中江县人民医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切口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肿瘤采用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术治疗,可加快术后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完整使心血管系统处在稳态状态.内皮受损且修复功能受限可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前体细胞,在维持内皮稳态,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EPCs的研究发现,其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其数量减少和功能紊乱都可能导致人类患高血压病风险增高.而高血压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对血管内皮祖细胞有损伤作用.该文对EPCs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峥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眼白化病1型的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眼白化病是一组眼部着色减少的遗传性疾病,常伴随着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等症状.目前将眼白化病分为X连锁隐性遗传的眼白化病1型(OA1)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常染色体隐性眼白化病型.OA1是常见的眼白化病类型,源于GPR143(OA1)基因的突变,其产物OA1是一种G蛋白受体,介导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其功能障碍引起黑色素小体生长失控诱发病变.该文就OA1的临床表型、发生机制和遗传基础等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周琦;余国春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骨重塑失衡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无统一定论.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较多的是细胞凋亡.在其发病过程中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发生凋亡,骨形成受到抑制;而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数量相对增加,骨吸收增强.骨重塑过程包括骨形成及骨吸收两个方面.该文主要研究骨重塑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吉万波;刘冠虹;刘锦涛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电化学DNA芯片快速检测临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电化学DNA芯片技术是集合聚合酶链反应、传感技术及生物芯片三大技术优点来检测目标核酸序列的新方法.目前,因电化学DNA芯片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检测费用低、可同时检测多个样本、易于微型化和自动化等优点被用于多个领域,如传染病快速检验、疾病基因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流行病学研究、法医鉴定及临床病源微生物的检测诊断等.该文对电化学DNA芯片工作原理及其在临床病源微生物检测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世红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血清及尿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检测在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 比较血清及尿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检测在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淮安市肿瘤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78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2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25例),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26例),根据疾病病情分为缓解期(n=36例),急性期(n=42例),比较各组血清及尿液MCP-1表达水平及其与尿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关性.结果 随UAER增加各组尿液MCP-1表达水平呈明显递增趋势(P<0.05),而各组血清MCP-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尿液MC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缓解期及急性期HSPN患儿血清MCP-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N患儿尿液MCP-1表达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782,P<0.05),HSPN患儿血清MCP-1表达水平与UAER无相关(r=0.327,P>0.05).结论 尿液MCP-1表达水平与HSPN患儿肾脏组织病变程度和尿蛋白有着密切相关性,对HSPN患儿疾病预后情况判断和临床治疗方案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惠忠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研究进展

    衰老被视为一种被动过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衰老细胞分泌一些因子能主动改变周围环境,这些因子被称为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SASP包含多种因子,如生长因子、蛋白酶和炎性因子等,这些分泌因子依赖其所处的生物环境既可以诱导自身衰老又能促进细胞增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尽管目前对于SASP的调节尚不完全清楚,但核因子κB、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能够调节SASP的分泌.该文就近年来对SASP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婧超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过氧化物酶体氧化应激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胞器,参与并介导细胞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已证实过氧化物酶体是细胞中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的重要位点.过氧化物酶体中自由基生成与清除平衡机制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当过氧化物酶体发生氧化应激时产生大量自由基,这种自由基变化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从多个层面影响肿瘤进程.该文就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应激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魏静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紫草素诱导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紫草素是从中药紫草中提取的萘醌类化和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紫草素能明显抑制肝癌、结肠癌、胃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对正常细胞不良反应小,其作用机制包括激活胱天蛋白酶家族启动凋亡、引起Bcl-2蛋白酶家族表达变化从而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诱导活性氧类的产生等.该文对紫草素诱导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郭雪兴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血友病A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是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的各种突变导致FⅧ活性降低,错义突变是轻/中型血友病A发病的主要机制,内含子22的倒位是重型血友病A发病的主要机制.无义突变、剪接位点突点、片段缺失、插入突变占已知突变的其余部分.突变产生的效应包括产生功能缺陷的FⅧ或减少循环中FⅧ的数量.大部分的基因突变已经确定,仍有少量患者检测不到FⅧ基因的突变.该文就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王典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不同类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牙周基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入住垫江县人民医院的100例Ag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为广泛型AgP(G-AgP),余下42例为局限型AgP(L-AgP),对G-AgP与L-AgP两组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指数(BOP),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及治疗前后龈沟液中TNF-α、IL-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①G-AgP组患者治疗前PD、CAL与BOP分别为(4.38±0.71) mm、(2.60±0.36) mm及(3.11±0.60) mm,治疗后分别为(2.33±0.31) mm、(1.29±0.21) mm及(2.02±0.39) mm,本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g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4.56±0.81) mm、(2.69±0.39) mm及(3.19±0.60) mm,治疗后分别为(2.45±0.37) mm、(1.39±0.28) mm及(2.22±0.41) mm,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L-AgP组治疗后与G-AgP组治疗后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IL-4水平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AgP组治疗前龈沟液中TNF-α、IL-4水平分别为(7.73±1.38) ng/L、(31.52±5.36) ng/L,治疗后分别为(3.72±0.91) ng/L、(61.83±16.52) ng/L,本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P组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7.97±1.52) ng/L、(33.37±11.09) ng/L,治疗后分别为(3.90±1.33) ng/L、(62.76±15.78) ng/L,本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是侵袭型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段敏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DNA甲基化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DNA甲基化是基因遗传信息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DNA甲基化被认为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机制,是近年来肿瘤分子病因学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DNA甲基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甲基化在肺癌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依据、新策略.该文就目前DNA甲基化在肺癌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马彦娥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脑-肠轴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消化道动力与内脏感觉异常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多种症状叠加或相互转换,有难治愈、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FGIDs的发生与脑-肠轴异常密切相关.脑-肠轴在FGI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主要总结脑-肠轴在FGIDs中的作用,并对脑-肠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更珍;张耀丹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7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影响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78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关节面的塌陷程度、膝关节周围合并伤、术后并发症、手术复位情况等6个方面是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膝关节周围合并伤、术后并发症、手术复位情况和关节面的塌陷程度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评估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手术治疗效果和愈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逊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脱氢表雄酮及其硫酸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现状

    脱氢表雄酮(DHEA)和脱氢表雄酮硫酸盐(DHEAS)是雄激素的前体,少量转化为雌激素.DHEA、DHEAS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联系密切,且存在许多独立作用机制,但这些作用机制都与人体内性激素水平的代谢有关.DHEAS可以应用于肥胖、妇女绝经、老化的治疗,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DHEAS疗法可以替代传统的激素替代疗法,用于女性绝经的治疗和调理,其被广泛用于男性激素替代疗法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疗效尚待大规模的实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佳莹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肾结石治疗,其手术体位有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斜卧位、腰肋悬空位.定位穿刺技术主要有C臂X线引导定位穿刺、B型超声引导定位穿刺、CT定位穿刺;碎石技术以气压弹道碎石、超声碎石、钬激光碎石、联合碎石为主.PCNL的并发症注意出血、感染、胸膜损伤、结石残留、肾脏、输尿管及邻近脏器损伤的防治.PCNL是否会对肾实质及其功能产生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

    作者:罗建仕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主动脉夹层与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情险、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病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它的发生、发展逐步加深认识,但对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该文论述主动脉夹层与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两者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年龄及烟酒史),病理生理学上主动脉夹层与粥样硬化相互影响来促进病程进展,分子生物学上基质金属蛋白酶和C反应蛋白都升高,影像学上(如主动脉夹层)可发现粥样斑块、钙化灶等.

    作者:赵琴;彭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磁导航技术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与评价

    磁导航技术是指术者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操作由两个半球形的永久磁体和推进系统组成的设备,利用磁场来引导导管行进的方向,从而对一系列复杂多变、危险系数大、常规介入手术方法失败等多种心脏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此项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以来,多项病例报告显示,它不仅能够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各种介入手术的成功率,扩大了介入手术的适应证范围,同时减少了手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潜在的风险.该文针对磁导航技术的原理构造、操作过程以及在几种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杨雪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三维超声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近年来,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有效筛查被认为是降低乳腺癌病死率为有效的方法.三维超声(3D-US)作为普通超声及钼靶摄影的有效补充,其在小乳癌及致密型乳腺病变中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3D-US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文就近年来3D-US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予以概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张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人类偏肺病毒免疫机制及其疫苗的研究

    人类偏肺病毒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新型致病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感染后可导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炎、肺炎;它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组,但以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为常见,国内外有许多相关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研究.目前对其结构及其临床特点研究较多,但对其致病机制、免疫机制研究较少,国外对其疫苗的研究也已有相关报道.该文将目前国内外相关免疫及其相关疫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杨维民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急诊胃镜下组织胶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注射组织胶治疗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由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治疗中心收治的57例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出血后24 h内接受胃镜下注射组织胶治疗.57例患者共接受76点组织胶注射,累计注射组织胶109 mL.结果 ①76点组织胶注射均取得成功,成功率为100%.②57例患者均为活动性出血,注射组织胶后均即时止血,随访期间未发现再出血病例.24例患者复查了胃镜,10例患者胃底曲张静脉明显缩小,14例患者胃底曲张静脉未见明显变化.近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5.3%,死亡原因均为肝性脑病.③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14例患者出现低热,9例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感.结论 急诊胃镜注射组织胶治疗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确切,具有止血效果好、止血速度快、再出血发生率低、不良反应较轻等优点.

    作者:熊锦华;陈力强;范公忍 刊期: 2013年第2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