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芦山县血吸虫病抽样村涵盖的技术指标分析

祝继英;王承祥;汪世忠;王朝富;罗小莉

关键词:血吸虫病, 抽样村, 技术指标, 芦山县
摘要:目的 了解芦山县血吸虫病调查中抽样村的技术指标和代表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样本村,分析其涵盖的各项技术指标特点.结果 抽样村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类型、综合疫情程度和地理位置分布、山脉、水系及无急性血吸虫患者发生的年限,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常住人口数,近5年内均无感染性钉螺检出,防治措施各有侧重.结论 抽样村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能较全面地反映芦山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EGFR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手术切除临床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标本1034例,采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结果 EGFR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4.9%,癌旁非肿瘤性黏膜未见EGFR蛋白过表达;EGFR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肉眼分型、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而高、中分化胃癌中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低、未分化胃癌(P<0.05).结论 EGFR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不能作为评估食管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但EGFR过表达为食管鳞癌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EGFR基因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吴金训;余英豪;刘伟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结肠/直肠癌手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实验组于手术后24 h开始进食瑞素肠内营养液,能量计算105 kJ/(kg·d),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术后72、96、120 h取病例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术后72、96 h血清炎性介质(TNF、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减轻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反应.

    作者:刘俊林;阳春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术式对肌肉损伤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CPK)、多裂肌横断面面积(CSA)以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的变化,探讨MED与传统术式对肌肉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MED组与传统组各100例,采用VAS测量腰背痛的严重程度,CPK量化肌肉损伤,CSA量化多裂肌萎缩程度.结果 MED组术后CPK为(167.1±45.8)U/L、传统组为(268.1±82.4)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16,P<0.01).MED组术后1年CSA为(805±185)mm2、传统组为(743±141)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4,P<0.01).MED组术后1年腰背痛VAS均值为(17.32±4.14)mm,传统组为(22.23±5.7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87,P<0.05).结论 MED相对于传统术式,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速度快的优点,其对肌肉造成的损伤小于传统术式.

    作者:刘祥胜;刘瑜;王达义;温国宏;常巍;李兵奎;李新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鼻窦内镜手术中减少术中出血的策略分析

    鼻窦内镜手术中出血的处理是个重要问题.严重的出血会使解剖标志难以辨认,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术者在解剖不清、模糊的术野中操作,产生严重的手术损伤和气房残留的风险增高.减少鼻窦内镜术中出血对保持术腔术野清晰、方便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十分重要.现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鼻窦内镜围术期治疗、麻醉选择、手术器械选择、手术技巧等进行综述,探讨减少鼻窦内镜术中出血的策略,以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王锦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肺部细菌感染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效应T细胞亚群,该细胞由天然T淋巴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并特异性地产生白细胞介素17,在防御胞外病原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性T(Treg)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是Tre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通过细胞间接触依赖机制和抑制性因子依赖机制对效应T淋巴细胞起抑制作用.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失衡是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肺部细菌感染患者而言,针对其免疫异常的研究,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为肺部感染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刘颖;周仪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中西药合用对药动学与药效学影响的研究概况

    中药是中国的传统药物,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常与西药联合应用,以提升治疗效果.中药在与西药联合应用时,往往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治疗效果增强或减弱.现根据相关文献,分别从药动学(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效学(包括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两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中西药物、掌握配伍禁忌提供参考.

    作者:张曼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肺及肺循环在ARDS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非心源性肺水肿、低氧血症及弥漫性肺实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复杂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病死率高.目前,ARDS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疗效较确切的治疗方法.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试验研究发现肺及肺循环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全身炎性反应等在ARDS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吕雁筠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老年股骨转子间的骨折越来越多见,由于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多采用内固定方法和人工关节置换术,而内固定系统又分为髓内及髓外系统.尽管如此,不同的内固定系统有不同的优缺点及适用证.对此,许多研究工作者对如何选取合适的内固定器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作者:田丰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Notch信号通路与地方性氟中毒骨损害

    地方性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我国是地方性氟中毒流行为严重的国家之一.Notch信号通路是参与调节骨重建的重要分子系统,与氟中毒引起的骨损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进一步探讨该信号通路及其相关信号分子在地方性氟中毒骨组织中的变化规律,将为深入研究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并可能为预防和早期治疗地方性氟中毒提供有效方法.

    作者:万雯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脑卒中后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残及致死的疾病.关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障碍的研究较多,但对作为患者生活质量重要内容的性功能障碍的研究很少.事实上,脑卒中后男性性功能障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如性欲减退、勃起障碍和射精无力等.其病因大致包括器质性和心理社会性两方面.深入研究脑卒中后性功能障碍、加强对脑卒中患者性功能障碍的诊治力度应纳入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范畴.

    作者:王鹏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微小核糖核酸在参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种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非编码调控RNA,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不同 miRNA在炎性反应以及组织缺血/再灌注(I/R)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炎性反应是介导I/R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现象初步揭示了miRNA在I/R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入研究将miRNA早期诊断和治疗I/R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邓君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鼻内镜下吸切器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吸切器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3例4 ~12岁腺样体肥大的患儿行鼻内镜下吸切器吸切治疗,所有病例鼻咽侧位片示腺样体厚度/鼻咽腔前后径≥0.71,纤维鼻咽镜检查腺样体阻塞后鼻孔的程度Ⅲ°52例;Ⅳ°11例.其中以鼻塞、流涕首诊15例,睡眠打鼾、憋气、张口呼吸39例,听力下降9例.11例并发扁桃体Ⅲ°,肥大者予以切除,3例鼓室积液同期行鼓膜置管术.结果 9例伴分泌性中耳炎复查声导抗鼓室功能曲线均呈A型,语频听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12例鼻腔通气正常,3例明显改善,37例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症状消失,2例好转.全部患儿术后无大出血、无鼻咽粘连和损伤等症状.结论 手术是治疗临床症状明显的腺样体肥大的较好手段,鼻内镜下吸切器行腺样体切除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不易残留、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推广.

    作者:邵鑫;张维天;吴涛;陈瑶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骨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骨损伤时,局部组织或细胞常处于低氧状态,骨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受多种细胞因子调控的修复过程.低氧导致一系列转录诱导因子的表达,其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是调节细胞低氧反应的关键因子,它所调控的一些因子在骨修复过程中作用十分广泛,主要涉及血管化和骨再生.现就HIF-1α的成血管作用,及其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调控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陈小丹;何家才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 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分析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方法 采用Berg 平衡量表对134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评估,依据患儿发病情况分为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双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三组,进行平衡功能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为静态评分、动态评分、量表总分.结果 痉挛型偏瘫患儿、痉挛型双瘫患儿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三组患儿在静态评分、动态评分以及量表总分方面经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瘫型组静态评分、动态评分、总评分与不随意运动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性瘫痪患儿中痉挛型偏瘫患儿平衡功能好,痉挛型双瘫患儿次之,不随意运动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差.

    作者:郭春光;张惠佳;王益梅;颜华;王跑球;胡继红;周平秋;何金华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目的 评价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观察183例ARDS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即刻及24 h血乳酸水平、24 h乳酸清除率、临床及预后相关资料.按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28 d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其差异性,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价24 h乳酸清除率与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进一步将存活患者分为乳酸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但两组即刻血乳酸值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24 h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明显下降(P<0.05);以24 h乳酸清除率>30%作为生存预测的界点,灵敏度为64.1%,特异度为81.7%.在存活患者中,血乳酸升高组的ICU住院天数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P<0.05).结论 血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与ARDS患者预后相关,其可以预测ARDS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壮;段美丽;李昂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手段的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增加患者病死率和医疗费用.近年来虽然客观的检测手段有了飞速发展,但POCD的评价和诊断仍然很困难,造成了发生率报道的巨大差异.神经心理学测试量表可以反映患者的学习、语言运用能力及注意力、定向力等执行能力,仍为POCD诊断的主要手段.神经电生理和弥散-加强磁共振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影像学的检查可为POCD的诊断提供帮助.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β淀粉样蛋白、一氧化氮及其代谢产物等生化指标也是POCD诊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晖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腹腔镜技术是微创外科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已经得到广泛开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更好地发展,现介绍国内外单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开展现状,对经脐单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诞生背景、发展过程、应用前景、优缺点以及相关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全面阐述.

    作者:肖功亮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Galectin-3和Bcl-2与胚胎停育研究进展

    Galectin-3 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中的一员,能通过其糖识别域与细胞内糖蛋白、细胞表面分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胚胎着床、胚胎发生和胎盘形成等过程,与妊娠成功建立和维持密切相关.凋亡抑制蛋白Bcl-2与Galectin-3有明显的序列相似性,可能存在共同细胞凋亡通路,在人早孕过程中参与了绒毛滋养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子宫内膜蜕膜化的过程,在绒毛的发生、发育、胎盘形成和组织结构改建及功能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徐耀辉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原发性肝癌现代医学治疗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肝癌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外科手术仍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肝移植是唯一能治愈肝癌的疗法,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是当前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非手术患者的首选,疗效肯定,综合序贯治疗可提高介入疗法的疗效.索拉菲尼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标准药物.现就目前常用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探讨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作者:黄赞松;仇仪英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多微小轴空病诊疗新进展

    多微小轴空病(MmD)是以非进行性或缓慢进行性肌无力、肌张力低下为临床特点,以骨骼肌纤维内多轴空样改变为病理特征的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肌病.MmD的发病与兰尼碱受体(RYR1)基因或硒蛋白N(SEPN1)基因突变有关,不同基因突变引起MmD的骨骼肌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MmD的诊断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目前,康复疗法是治疗MmD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盼盼;廖建湘 刊期: 2012年第2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