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长因子对肌腱细胞表型及分化的影响

邱轶伟

关键词:肌腱细胞, 表型标志物, 生长因子
摘要:目前对于肌腱细胞体外培养的难点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难点为,肌腱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难以维持其表型的表达,继而影响其分化;另外一个难点是,在培养基内添加了大量的胎牛血清,而大量胎牛血清的使用会造成动物-人之间的疾病传播.已有研究显示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生长因子以减少胎牛血清的使用并促进肌腱细胞的分化.本综述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几种肌腱细胞较为重要的表型和分化标志物以及几种维持肌腱细胞表型的生长因子.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p16INK4A在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中的诊断作用

    目的 探讨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在筛查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中的作用.方法 对148例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的患者进行p16INK4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随访组织活检结果,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148例ASCUS中,p16INK4A在经病理学确诊的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Ⅰ、Ⅱ、Ⅲ和浸润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77.3%、91.7%、100%、100%.p16INK4A的表达在宫颈炎与CINⅠ、CINⅡ、CINⅢ级之间,宫颈炎与宫颈鳞癌之间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16INK4A在宫颈CIN及以上病变中高表达,对ASCUS可有效地进行分流监测.

    作者:武玲;宋静慧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与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信号传递

    神经元凋亡是脊髓损伤后二次损伤的关键因素.在脊髓损伤中,凋亡细胞可于受伤脊髓部位甚至周边节段被检测出来,凋亡发生于几乎脊髓所有种类的细胞中.发生于损伤局部的细胞凋亡如何导致神经功能丧失目前仍不明确,但研究已经证实,损伤后脊髓局部多种生物化学信号的出现是导致脊髓内各种细胞凋亡的始动因素.现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探讨脊髓损伤后的凋亡信号传递机制.

    作者:禹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骨瓣成形术在后颅窝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瓣成形术在后颅窝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41例后颅窝病变患者采用骨瓣成形术,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枕下正中入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头颅外观美观,未触及颅骨缺损,CT复查显示骨瓣复位良好.结论 后颅窝骨瓣成形术后骨瓣复位保持了解剖层次的完整性,消除了颅骨缺损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覃家德;黄玮;廖振南;张济源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p120ctn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近况

    p120连环蛋白(p120ct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连环蛋白,目前的研究显示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发现p120ctn有异常表达.p120ctn已逐渐被证实与肿瘤的转移过程密切相关,但对p120ctn在肿瘤中的作用尚有一定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p120ctn是肿瘤抑制因子;但也有些人认为它是肿瘤转移的促进因子.现就p120ctn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它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曹洋;周京旭;邓智武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从中医药类高校生的人格特征看中医的发展

    目的 总结中医药类高校生的群体人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该特征与中医发展前景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与中医药类高校生人格特征相关的数据,并对调查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 中医药类高校生大体呈因素F、N高分及因素L、O、Q2得分偏低的特征;行为预测因素中Y1得分偏高,Y3、Y4得分偏低.结论 对于中医的发展而言,中医药类高校生的整体推动作用有所欠缺,其群体人格特征虽与专业性质相符,但仅优于继承,欠缺发扬传承的基本素质.

    作者:韩茹宇;杜文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收缩期峰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收缩期峰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较之单用氟桂利嗪疗效明显增高.

    作者:赵新春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几种常用特效解毒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疗效体会

    目的 探讨几种常用特效解毒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疗效体会.方法 收集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本院急性中毒患者36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结果 患者住院1 ~20 d,治愈35例,未发生不良反应,总治愈率97.22%,其中有1例金属中毒患者死于呼吸衰竭,病死率12.5%.结论 特效解毒药物应用于临床中不同类型的中毒疗效肯定、安全.

    作者:杨务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下生殖道感染的治疗与母婴结局

    围生期生殖道感染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这里主要是指下生殖道感染,以B组溶血性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及细菌性阴道病多见.病因是正常生殖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致病菌群失调,导致临床一系列综合征.为了进一步了解妊娠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方式及途径,掌握孕妇下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现对近年国内外围生期下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治疗和所致母婴结局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路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高原地区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探讨

    目的 探讨适合于高原地区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 ~2010年7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资料,对其生活区域、临床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7例分布于平均海拔3400 ~4200 m的地区,其余18例分布于平均海拔1700 ~3500 m的地区;57例无卡介苗接种史;49例患儿发病早期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呈阳性结果;合并Ⅰ型肺结核15例,Ⅱ型肺结核27例.治愈41例.好转自动出院29例,其中合并失语7例,癫痫9例,肢体瘫痪8例,智力低下5例.死亡5例.结论 青藏高原牧业区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高发地区,病死率和致残率也较高;探索实用的早期诊治标准,对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极为重要.

    作者:张艳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的研究现状

    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是两种常见的老年病,两者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机制.护骨素、基质Gla 蛋白、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骨桥蛋白、氧化脂质等均参与或加速了两者的共同发病.基于两者相似的发病机制,使用他汀类药物、双磷酸盐、护骨素等药物可同时对骨量丢失和动脉硬化起保护作用,这是今后治疗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的一个新思路.

    作者:姚麒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焦虑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与焦虑症有着密切的关联,CAHD患者中焦虑症的发病率较高.焦虑症是CAHD发展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被认为是心血管系统的另一种重要危险因素.尽管大量的证据显示,焦虑症是CAHD发病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CAHD伴焦虑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以及治疗焦虑能否降低冠心病的发病以及改善CAHD患者的预后目前也不确定.

    作者:阳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新型抗高血糖药物探索

    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逐步应用于临床.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及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都是通过减少GLP-1在体内的降解,从而达到抗高血糖的目的.2型钠葡萄糖转运子抑制剂是通过增加尿中葡萄糖的排泄而控制高血糖.现就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评价加以综述.

    作者:傅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介导神经突触长时程增强的研究进展

    神经突触在生长发育、可塑性及突触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一个重要的机制: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该机制在学习记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NMDA受体与长时程增强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NMDA受体通过改变受体亚基比例、介导一氧化氮及其酶、影响离子通道的开放状态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介导长时程增强机制的诱导及维持,进而影响神经突触间的信号传递.

    作者:卢玺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CD56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CD56是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中的一种,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是一组密切相关的唾液酸糖蛋白,在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CD56与一些神经内分泌肿瘤关系密切,与多种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目前较多应用在小细胞癌、肺癌、甲状腺肿瘤、前列腺癌、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造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抗肿瘤的研究中.现就CD56在上述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等方面作初步的阐述.

    作者:胡碧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其受体CCR2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趋化因子及受体在炎性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被认为是AS发生早期的关键因素,它与其特异性受体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结合后,趋化并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现就MCP-1及CCR2在冠心病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方案予以综述.

    作者:苏林丘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幻肢痛的临床治疗进展

    幻肢痛是截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对幻肢痛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幻肢痛的治疗有了较多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心理行为疗法、物理康复疗法、手术疗法、患者护理等.幻肢痛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尤其应重视对心理行为、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幻肢痛治疗的共识或指南,尚需作大样本研究.

    作者:黄兵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溶瘤腺病毒治疗膀胱癌进展

    溶瘤腺病毒是通过基因工程改变部分生物学特性的腺病毒.因其可以复制、增殖,后裂解膀胱癌细胞而成为治疗膀胱肿瘤新的研究方向.为了使其具有更好的特异性、靶向性和安全性,人们进行了从改变单个基因到改变多个基因又到插入特异性启动子构建不同的溶瘤腺病毒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陈猛;郝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心肌重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肌重构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锌、钙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是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主要介质,MMPs的正常表达及MMPs/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比例适当是维持心肌胶原纤维、心脏结构正常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检测MMPs可能作为一种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非侵入性手段.某些药物及MMPs抑制剂可以阻断MMPs的功能,为心血管疾病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作者:叶玉民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胸痛的研究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但临床仍有不少患者术后有胸痛的症状,PCI术后胸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少部分胸痛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现将综合新近研究进展对PCI术后胸痛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论述.

    作者:何劲松;刘婧;白法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带蒂大网膜在胸外科术中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带蒂大网膜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45例行带蒂大网膜进行治疗的胸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5~74岁,平均51.2岁;其中食管贲门癌37例,慢性脓胸3例,自发性食管破裂4例,胸壁结核性脓肿并慢性窦道形成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结果 45例患者应用带蒂大网膜移植治疗后均顺利康复.结论 带蒂大网膜应用于胸外科治疗部分胸科疾病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克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