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虹
人类补体C8是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五种成分之一.C8α、C8β与C6、C7、C9具有较强的同源性,而C8γ则属于分泌性蛋白家族成员,具有与小的疏水性配体结合的能力.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的其他补体成分与C8的结合位点大多位于α、β的MACPF结构域.目前,大多数关于补体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补体C3,鉴于补体C8在形成MAC中的重要性,在此就C8的结构与功能予以综述.
作者:刘丽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尾加压素Ⅱ(UⅡ)是早从鱼尾部下垂体中分离出的血管活性肽,近来已从人体中克隆出来,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参与许多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收缩/舒张血管,促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纤维细胞增殖及抑制胰岛素分泌等.UⅡ不仅与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且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UⅡ含量升高,同时有许多研究表明,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
作者:高瑞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发病机制仍在探索阶段,目前提及较多的有缺血缺氧和微血栓形成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钙超载学说、一氧化碳介导的损伤学说、细胞凋亡学说、兴奋性氨基酸学说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该疾病的发生并非用一个学说可以完全解释,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针对各种可能的发病机制及相应的对因对症支持治疗进行阐述和探讨各种学说和治疗措施进行简介,以方便今后临床工作.
作者:何家礼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适合于高原地区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 ~2010年7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资料,对其生活区域、临床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7例分布于平均海拔3400 ~4200 m的地区,其余18例分布于平均海拔1700 ~3500 m的地区;57例无卡介苗接种史;49例患儿发病早期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呈阳性结果;合并Ⅰ型肺结核15例,Ⅱ型肺结核27例.治愈41例.好转自动出院29例,其中合并失语7例,癫痫9例,肢体瘫痪8例,智力低下5例.死亡5例.结论 青藏高原牧业区是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高发地区,病死率和致残率也较高;探索实用的早期诊治标准,对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极为重要.
作者:张艳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心率变异性(HRV)是心脏自主神经均衡性的定量指标,常用于心脏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监测.常用麻醉药在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对HRV的影响,使心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及其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的稳定,对机体特别是并发心脏疾病者产生不利影响.围术期HRV分析不但可以监测麻醉药对心脏神经功能的影响,还可以预测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龙海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肺癌常规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两种不同放射治疗方案中靶区及正常组织的受量.方法 应用拓能公司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在20例肺癌患者的CT图像上设计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然后在CT图像上模拟常规射野照射.总剂量均给60 Gy左右.比较两种计划肺、脊髓等正常组织受量.结果 常规照射和适形放射治疗相比较,肿瘤体积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脊髓的大受照剂量、肺的V20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在靶区覆盖度、靶区适形度上均优于常规照射计划,且能减少肺的受照体积百分比,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正安;李飞燕;徐宁红;奉吉坤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神经元凋亡是脊髓损伤后二次损伤的关键因素.在脊髓损伤中,凋亡细胞可于受伤脊髓部位甚至周边节段被检测出来,凋亡发生于几乎脊髓所有种类的细胞中.发生于损伤局部的细胞凋亡如何导致神经功能丧失目前仍不明确,但研究已经证实,损伤后脊髓局部多种生物化学信号的出现是导致脊髓内各种细胞凋亡的始动因素.现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探讨脊髓损伤后的凋亡信号传递机制.
作者:禹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检索,调查HIV-1感染相关等位基因CCR2-64I在我国人群中的频率和多态性分布.通过对检索结果的汇总发现,CCR2-64I在中国29个民族群体中的分布存在种族和地域差异,不存在明显地域上的趋势性变化,多数民族突变频率明显高于美国白人和高加索人,与美国黑人和西班牙人比较接近,但多数明显低于亚洲黄种人水平.部分研究结果可靠性较差.
作者:冯磊;年士艳;张兴锋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是两种常见的老年病,两者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机制.护骨素、基质Gla 蛋白、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骨桥蛋白、氧化脂质等均参与或加速了两者的共同发病.基于两者相似的发病机制,使用他汀类药物、双磷酸盐、护骨素等药物可同时对骨量丢失和动脉硬化起保护作用,这是今后治疗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的一个新思路.
作者:姚麒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但临床仍有不少患者术后有胸痛的症状,PCI术后胸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少部分胸痛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现将综合新近研究进展对PCI术后胸痛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论述.
作者:何劲松;刘婧;白法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颅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4例符合研究对象标准的急性颅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乌司他丁50 000 U/kg,1次/d,共用14 d.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8及脑水肿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8炎症指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水肿指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颅脑出血患者疗效肯定.
作者:程家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以人重组TGF-β1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兔抗人TGF-β1多克隆抗体.方法 重组蛋白与弗氏佐剂等体积混匀,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兔抗人TGF-β1多克隆抗血清.饱和硫酸铵盐析法纯化多克隆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Western-blot技术进行抗体特异性检测.结果 成功获得兔抗人TGF-β1多克隆抗体,纯化后抗体效价达1:110 000.结论 获得的兔抗人TGF-β1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满足进一步实验的需要.
作者:郭冉;刘洁婷;吴丹;徐秋玲;初彦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骨瓣成形术在后颅窝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41例后颅窝病变患者采用骨瓣成形术,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枕下正中入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头颅外观美观,未触及颅骨缺损,CT复查显示骨瓣复位良好.结论 后颅窝骨瓣成形术后骨瓣复位保持了解剖层次的完整性,消除了颅骨缺损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覃家德;黄玮;廖振南;张济源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脂肪组织除了调节能量储存和营养平衡,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它释放出大量的蛋白激素(脂肪因子)作用于肝脏、骨骼肌、大脑等部位,从而实现对止血、血压、糖脂代谢、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活动的调节.已有报道脂联素、瘦素、网膜素、内脂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具有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然而,其他一些脂肪因子,如chemerin、抵抗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则可能诱导胰岛素抵抗,这些因子表达的增强或减弱,可从不同层面影响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脂肪组织源性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血糖稳态的调节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作者:陈卓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前对于肌腱细胞体外培养的难点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难点为,肌腱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难以维持其表型的表达,继而影响其分化;另外一个难点是,在培养基内添加了大量的胎牛血清,而大量胎牛血清的使用会造成动物-人之间的疾病传播.已有研究显示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生长因子以减少胎牛血清的使用并促进肌腱细胞的分化.本综述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几种肌腱细胞较为重要的表型和分化标志物以及几种维持肌腱细胞表型的生长因子.
作者:邱轶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幻肢痛是截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对幻肢痛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幻肢痛的治疗有了较多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心理行为疗法、物理康复疗法、手术疗法、患者护理等.幻肢痛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尤其应重视对心理行为、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幻肢痛治疗的共识或指南,尚需作大样本研究.
作者:黄兵 刊期: 2011年第16期
p120连环蛋白(p120ct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连环蛋白,目前的研究显示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发现p120ctn有异常表达.p120ctn已逐渐被证实与肿瘤的转移过程密切相关,但对p120ctn在肿瘤中的作用尚有一定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p120ctn是肿瘤抑制因子;但也有些人认为它是肿瘤转移的促进因子.现就p120ctn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它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曹洋;周京旭;邓智武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不利影响,GDM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加.GDM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有着密切关系.细胞因子是细胞应对各类刺激而分泌的小分子蛋白,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等,可参与多种炎性反应,可能是促进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GDM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细胞因子与GDM的研究有助于了解GDM的发病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GDM提供理论依据,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作者:张莉;张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MicroRNAs(miRNAs)是基因表达变化的重要调控者.生理状态下,miRNAs调控心肌细胞分化、心脏形态的形成及心肌细胞凋亡.病理状态下,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均与miRNAs调控有关.一系列miRNAs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多个病理过程,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深入机制研究将对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产生重要意义.
作者:魏丽萍;许振坤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运动试验中心率恢复异常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窦房结功能等因素相关.目前的研究证实运动试验中异常的心率恢复可反映心肌缺血、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在此就糖尿病患者运动试验中心率恢复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李全美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