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2例分析

于奇晋;王康军;沈卉;张琴;杨艳;姜进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 缺氧, 高压氧
摘要: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生的易患因素及病因,高压氧治疗的机制及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方法 对42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并辅助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脑电图、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高压氧治疗平均32.8次/例,治疗后复查脑电图,33例有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0.1%.结论 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确切可靠,脑电图可指导临床治疗判定疗效并可作为随访的指标.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病机制与黏附其上的微生物有关,大多由开放性骨折和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葡萄球菌引起.按感染的时间分为早期(<2周)、延期(2~10周)和晚期感染(>10周),早期准确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困难.PET和PET-CT技术的出现为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治疗感染的目的是巩固骨质并预防慢性骨髓炎的发生,要求用合适的外科手术联合6~12周抗生素来彻底治愈感染.本文综述了髓内钉、外固定支架、钢板和螺钉相关性感染的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作者:杨新伟;王秋根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DIC 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re-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急性白血病前DIC 46例,随机分成2组,小剂量治疗组23例(A组),常规治疗组23例(B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转化为DIC的患者少于B组(P<0.05).D-二聚体转阴A组高于B组(P<0.05).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Pre-DIC能有效阻止其向DIC发展,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作者:赵巧华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癌症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寻找理想的表型生物标志物,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以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诊断及预后评估一直是癌症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癌症研究的重点从基因组学转移到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癌症研究中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也飞快发展,极大推动了与癌症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与癌症相关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作者:眭维国;黄礼玲;陈洁晶;黄河;戴勇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胃电刺激治疗肥胖

    胃电刺激(GES)是将类似于心脏起搏的电子脉冲发生器和一根双极导线植入胃壁肌层,然后激活外源性电脉冲刺激来干扰正常的胃电-运动功能.近年来,GES被尝试应用于治疗肥胖.它的优点在于不改变胃肠道正常解剖结构,不影响肠道吸收功能,而是通过电刺激引起早饱、抑制食欲从而减少摄食.研究显示,GES可引起体质量明显下降,并且是安全的方法.本文将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临床试验予以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作者:姚树坤;马瑶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大鼠和兔胃的张力和应力依赖于部位和方向

    目的 确定大鼠和兔胃组织条的单轴压力-应变特性,研究胃的零应力状态.方法 纵向组织条(平行于小弯)和环形组织条(垂直于小弯)取自胃底 (腺性部分)和前胃(非腺性部分).根据零应力和无载荷状态长度的变化计算残余应变,应用张力拉伸仪进行应力-应变实验.从数字图像测量每个组织条的厚度和宽度,从组织条得到的数据与从体外完整胃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胃腺性部分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比非腺性部分大,大鼠胃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比兔大.就应力-应变而言,腺性部分比非腺性部分硬,纵向腺性部分比环向腺性部分硬,大鼠胃组织条比兔胃组织条硬.从组织条得到的数据与从体外完整胃得到的数据有可比性,从而表明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在生理范围内.结论 大鼠和兔胃的张力和应力依赖于部位、方向和种属.由于胃的几何形状复杂,应用影像技术和机械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所获得的数据对于全面评估胃的功能非常重要.

    作者:赵静波;廖东华;Hans Gregersen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逆行胃电刺激对健康人胃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 观察逆行胃电刺激(RGES)对健康人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12例.沿胃大弯距幽门5 cm处放置一对黏膜电极,进行RGES.观察RGES的长脉冲和串脉冲刺激对多通道胃电图参数的影响,长脉冲对摄食试验中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RGES抑制胃动力的电生理学基础.结果 所有长脉冲和串脉冲RGES可完全驱动健康人的胃电信号.多通道胃电图分析显示,RGES较大能量的刺激引起ch1和ch4的正常慢波百分比(N%)显著降低,ch1、ch3和ch4的胃电主频(DF)下降,ch1和ch2的主功率(DP)显著降低,胃电慢波耦联率下降.RGES也引起了摄食后ch3的DF显著下降.并且长脉冲对胃电生理的抑制较串脉冲更为明显.结论 RGES可抑制胃电活动,尤其以长脉冲作用更明显.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RGES延缓胃排空和减少摄食量的电生理基础.

    作者:姚树坤;张艳丽;柯美云;王智凤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硬化带的长期存在是导致修复过程中断的主要原因.在修复带的前沿处于低氧供和低营养的状态,在镜下几乎均为成纤维细胞(FB)和肉芽组织,很少有成骨细胞(OB).文献研究表明,FB与OB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互相依存或相互制约,这很可能是决定股骨头修复过程的重要因素.然而关于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检索了近10年相关文献,按照FB与OB之间的相互转化、共育体系、交互作用和应用前景4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崔永锋;俞索静;吴承亮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慢性疼痛可导致躯体伤害和心理障碍,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文主要阐述了慢性疼痛可能的发生机制;简析了慢性疼痛对老年人心理、社会的影响;介绍了目前老年人慢性疼痛常用的几种评估方法,指出对老年人慢性疼痛应当采取个体化和综合性的评估方法,以获得客观的评估结果而指导诊断和治疗;后就老年人慢性疼痛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介入治疗、脊髓电刺激、心理治疗、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

    作者:何睿林;蒋宗滨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走科学路

    医学综述杂志社从愚昧到聪智,从无知到有智,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

    作者:医学综述杂志社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雌激素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非基因组机制研究进展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由形成孔道的α亚基及具有调节作用的β亚基组成,因其电导大,对调节平滑肌细胞功能起重要作用,从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雌激素经细胞膜上的雌激素受体介导,通过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进而产生NO直接或间接激活BKCa通道,产生快速血管效应.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膜片钳技术的发展,人们在雌激素对BKCa调节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此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胡国勇;刘应才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及发展

    ECT/CT图像融合技术使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临床提供了佳显像方案.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的融合是影像医学的发展趋势,在临床诊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ECT/CT图像融合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李润书;李德胜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策略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多基因参与的、以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为特征的症候群.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控制哮喘发生,长期控制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气道炎症,抑制气道重塑,是目前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对常用药物的使用,患者教育,以及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白燕;周庆元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与凋亡信号机制研究进展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折叠的重要场所.低氧、葡萄糖饥饿、氧化和糖基化作用紊乱等刺激下,未折叠或折叠错误的蛋白质会积聚于内质网内,导致内质网应激反应.上调内质网伴侣蛋白表达、减轻内质网负担等机制可以恢复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但严重或持久的内质网应激反应通过caspase-12、JNK及CHOP等机制启动细胞凋亡程序.本文综述了细胞保护反应中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及其诱导凋亡信号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涛;薛承锐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川崎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川崎病(KD)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可以为预后和疗效提供重要信息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KD免疫发病机制有关,并可望为KD或其他Toll样受体(TLR)传导途径异常活化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线索的TL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A20、IRF-4和TRAF4;在KD的血管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白三烯B4和白三烯B4受体2通路;有助于KD病情评价的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质量浓度;与KD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有关,并能预测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D-二聚体;在KD急性期加重血管壁破坏,而在恢复期参与血管重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D及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在不同阶段被不同细胞显著表达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酶;与KD血管炎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并已成为治疗新靶点的NF-κB等免疫因子.多方位重新探讨KD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以期为广大KD患儿的早日康复带来福音.

    作者:刘薇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呼吸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可通过反流物激发食管-气道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气道痉挛和食管内反流物吸入气道内,损害支气管肺组织两种机制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与胃食管交界处抗反流屏障、食管体部清除功能和上食管括约肌屏障功能降低以及食管外抗反流功能降低等有关.治疗方面主要是以足量质子泵抑制剂抗反流为主,对于抗反流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柯美云;孙晓红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2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生的易患因素及病因,高压氧治疗的机制及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方法 对42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并辅助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脑电图、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高压氧治疗平均32.8次/例,治疗后复查脑电图,33例有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0.1%.结论 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确切可靠,脑电图可指导临床治疗判定疗效并可作为随访的指标.

    作者:于奇晋;王康军;沈卉;张琴;杨艳;姜进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性反应的一种敏感而非特异性标志物,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CRP升高不仅是CHD的危险因子,而且是预测心血管高危事件的重要标志.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清CRP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志勇;李勋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并且,经典的治疗方法在部分GERD患者中疗效欠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精神心理因素对GERD的影响中.本文将主要从GERD患者精神心理情况的评估,精神心理因素影响GERD患者症状的可能机制以及对GERD患者的转归影响3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当前在精神心理因素与GERD的关系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线索.

    作者:王琨;段丽萍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不同疾病动物模型中的胃肠生物力学和组织结构重构

    胃肠生物力学特性对其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胃肠生物力学特性和其组织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因此,用各种不同动物模型研究不同状态和不同疾病情况下GI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形态重构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十几年间,我们中心采用以种动物模型,如糖尿病模型、肠梗阻模型、饥饿模型、肠切除模型等,对不同状态下胃肠生物力学特性和其组织结构的重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与胃肠道有关的10种不同动物模型的胃肠道的零应力状态,残余应变,应力-应变和管壁组织结构的重构现象进行简单的综述.

    作者:赵静波;Hans Gregersen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与调控

    腹膜纤维化已逐渐成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促纤维化刺激的共同下游介质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可能是较理想的抗腹膜纤维化的靶目标.本文就非生理性腹透液致腹膜纤维化的机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腹膜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调控予以综述.

    作者:易斌;刘伏友 刊期: 2008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