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袁宁;李强;吴淑金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靶向治疗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存在频发c-kit基因突变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被广泛用于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结构特征等方面.GIST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应用.GIST对化学药物治疗不敏感,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多教会复发.分子靶向治疗与外科治疗有机结合、联合应用是未来治疗GIST的发展趋势.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IS)是危重患者常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全身水肿、低血压、少尿等.脓毒症、严重创伤、体外循环等是其常见病因.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控制原发病、液体治疗、呼吸支持等措施.临床上一般将CLS分为渗漏期和恢复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亦不相同.系统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期,对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万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康复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疗效的影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冠状动脉搭桥术亦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使直接供应缺血心肌组织的冠状血管重新灌流的一种手术,目前巳较多地开展.21世纪人类卫生问题大的挑战是改善生存质量.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临床治愈远不能满足社会及个人对生存质量的需求.近年国外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术后进行特殊专项康复计划,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对于预防远期血管再狭窄有着显著疗效.

    作者:马跃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PUMA的促凋亡作用与肿瘤治疗

    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是具有强大促凋亡作用的Bcl-2家族BH3-only亚家族成员.它可以通过p53依赖途径及非依赖途径促进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UMA的作用与p53状态无关,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陈韵如;王玉明;段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脑出血的脑损伤是多种因素参与、多环节的病理生理过程;亚低温能够通过多环节机制减轻脑出血后脑损伤,起到显著的脑保护作用.本文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亚低温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郑坤木;马琪林;童绥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结果 2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92.8%)首发症状是胸、背部剧烈疼痛;17例患者(60.7%)X线片示主动脉或纵隔增宽;19例患者(67.8%)超声心动图为典型夹层分离征象;CT扫描发现主动脉双管征24例(85.7%);磁共振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100%.结论 据临床特点作出早期诊断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樊利生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神经外科麻醉进展

    理想的神经外科麻醉,包括血流动力学及代谢水平的稳定、患者术后的早期复苏等.神经外科麻醉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疾病种类和术中使用药物相关.手术过程中,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中管理及脑保护等措施采取是否得当,对患者术后恢复有较大影响.本文对神经外科患者的麻醉对策及神经外科麻醉与手术配合等方面予以综述.

    作者:梁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醛酮还原酶超家族的研究进展

    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此酶的激活被认为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关.本文主要就醛糖还原酶的基本结构、代谢特点及醛糖还原酶类似蛋白酶1的新研究进展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蔡秋香;廖端芳;祖旭宇;庹勤慧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间高血糖与微血管并发症

    中间高血糖(IHG)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血糖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酎量低减(IGT).新近发现IHG的大血管的疾病的死亡事件危险增加,其中IGT对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危险比IFG更具有预见性,而且IFG与IGT也与类似传统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肾、视网膜与神经等微血管并发症独立相关,认为其机制与代谢综合征的各种因子如高血脂、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等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对中间高血糖的人群进行严格的饮食、运动的干预比药物的治疗更有效.

    作者:吕以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复发(或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2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kg·d)均连用5 d.结果 36例患者中3例失访.在33例获得随访患者中显效18例(54.5%),部分缓解10例(30.3%),未缓解7例(21.2%),总有效率达84.8%.结论 对于重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术无效的某些难治性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不失为一种疗效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能更快升高血小板的治疗方法,并可反复使用.

    作者:赵巧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外周组织细胞胆固醇的平衡途径及调控

    外周组织细胞胆固醇代谢处于可交换的动态平衡之中.胆固醇的来源、储存、去路都有多种重要的酶蛋白参与,并受多种调控因子调控.本文就胆固醇代谢平衡过程及参与代谢与调节的各种因子予以综述.

    作者:史连义;姜玲玲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患,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性大,成为多种全身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关于OSAHS的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对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打鼾家族史及遗传易感性、颅面部及口咽部解剖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的探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林其昌;黄建钗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方法 对35例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1例皮损先于关节炎出现,5例皮损和关节症状同时发生,关节炎先发者9例.27例伴指、趾甲损害.不对称少关节炎型16例;脊椎炎型4例;远端指(趾)关节炎型2例;对称多关节炎型12例;掌跖脓疱病伴胸锁骨关节炎型1例.共32例患者接受X线检查,25例有PBA的X线征象.其中远端小关节受累13例(40.6%),膝关节受累8例(25%),踝关节受累7例(21.9%),骶髂关节受累3例(9.4%),其中6例为多关节同时受累(包括脊柱及髋关节受累).11例患者接受CT检查,7例有PsA的CT改变.结论 远端指(趾)关节受累是PsA的特征性表现.若传统的X线检查所见仍不足以为临床高度怀疑PsA患者提供诊断依据时或需监测早期PsA疗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T或磁共振成像作进一步检查.

    作者:郑新;常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NAS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血乳酸、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观察其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组Fins、BMI、HOMA-IR、ALT、AST、TG、T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BG、2hPG、HBA1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NASH的一种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庞建华;周亚茹;王书畅;王战建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相关因素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具有癌灶多点起源,淋巴结转移呈区域性、双向性、连续性、跳跃性的特点.诸多因素影响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数量,继而影响后续治疗和预后.术前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较准确的临床分期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对淋巴结清扫至关重要.

    作者:刘传平;齐海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脂联素和肿瘤关系临床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接受多种信号刺激,产生多种激素样肽.脂联素是重要的具有保护作用的细胞因子.糖尿病、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肿瘤的危险因素,脂联素降低会增加肿瘤的发生.本文对脂联素和肿瘤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陈爱荣;王志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恶性胸腔积液的实验室检查

    恶性肿瘤侵犯到胸膜常常形成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实验室检查内容从常规检查、细胞学检查,逐步发展到可以检测酶学指标、肿瘤标志物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等.单项指标的检测在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中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不同组合的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现代的实验室检查能为l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手段.

    作者:温学红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腹腔室隔综合征

    腹腔室隔综合征(ACS)是指各种病理状态下腹腔压力升高,粟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排血量减少、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少尿、无尿、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甚至缺氧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不予治疗,ACS可以引起致死性的器官功能衰竭,相反,经予腹腔减压后可以迅速逆转以上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就ACS的分类及病因,病理生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景海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三七总皂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从经验医学进入到实验阶段,大量研究已表明,许多中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取得了一些疗效.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三七总皂甙防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近况,认为三七总皂甙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巳取得一定进展,并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周小宝;徐侃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的研究及应用

    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它可用来治疗一些后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载体.目前应用的载体主要有包括病毒和非病毒载体,但在基因治疗中应用为广泛的载体是病毒载体.本文就近年来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改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眭维国;邬俊勇;陈洁晶;戴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长段的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男性前尿道狭窄患者10例.年龄16~65岁,平均37岁,尿道狭窄长度2.0~5.5 cm,平均3.0 cm.手术彻底切除狭窄段尿道,取合适大小的带蒂阴囊中隔皮瓣,5~0可吸收肠线缝合成管状,与尿道端端斜面吻合,保留尿道支架管3~4周.结果 10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50~230 min,平均180 min,随访1~35个月,平均16个月.阴茎外观满意,2例手术后1~2个月出现排尿变细,经扩张后排尿通畅.结论 阴囊中隔尿道成形术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简单有效,并发症少,可作为长段前尿道狭窄临床治疗选择之一.

    作者:阮建中;万胜红;秦晨;晏增亚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