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相关因素

刘传平;齐海

关键词:食管癌, 淋巴结清扫, 相关因素
摘要: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具有癌灶多点起源,淋巴结转移呈区域性、双向性、连续性、跳跃性的特点.诸多因素影响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数量,继而影响后续治疗和预后.术前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较准确的临床分期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对淋巴结清扫至关重要.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复发(或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2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kg·d)均连用5 d.结果 36例患者中3例失访.在33例获得随访患者中显效18例(54.5%),部分缓解10例(30.3%),未缓解7例(21.2%),总有效率达84.8%.结论 对于重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术无效的某些难治性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不失为一种疗效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能更快升高血小板的治疗方法,并可反复使用.

    作者:赵巧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NAS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血乳酸、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观察其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组Fins、BMI、HOMA-IR、ALT、AST、TG、T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BG、2hPG、HBA1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NASH的一种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庞建华;周亚茹;王书畅;王战建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的一种世界范围的疾病,绝大多数发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并终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其慢性化的机制非常复杂,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HCV因其基因高变性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HCV具有泛嗜性,肝外组织又可为肝组织的反复感染提供病毒来源;CD81、LDL受体、清道夫受体B类Ⅰ型及L-SIGN、DC-SIGN等HCV受体又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HCV感染亦可直接导致机体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应答水平低下、细胞免疫耐受,宿主终转变为慢性感染状态.

    作者:程广霞;杨玉然;张玲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宫颈癌的手术治疗经历了100余年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Wertheim提出经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奠定了宫颈癌根治术的基础,成为宫颈癌手术治疗的经典手术方式.但由于手术范围大、创伤大,主要是术中损伤了盆腔自主神经,给患者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膀胱、直肠及性功能的减退和丧失).为了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中如何避免和减少对分布到膀胱、直肠及阴部神经的损伤,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一个关键.因此,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SNSRH)就成为近年来妇科肿瘤界研究热点,本文就SNSRH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雪玉;陈贵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间高血糖与微血管并发症

    中间高血糖(IHG)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血糖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酎量低减(IGT).新近发现IHG的大血管的疾病的死亡事件危险增加,其中IGT对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危险比IFG更具有预见性,而且IFG与IGT也与类似传统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肾、视网膜与神经等微血管并发症独立相关,认为其机制与代谢综合征的各种因子如高血脂、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等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对中间高血糖的人群进行严格的饮食、运动的干预比药物的治疗更有效.

    作者:吕以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长段的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男性前尿道狭窄患者10例.年龄16~65岁,平均37岁,尿道狭窄长度2.0~5.5 cm,平均3.0 cm.手术彻底切除狭窄段尿道,取合适大小的带蒂阴囊中隔皮瓣,5~0可吸收肠线缝合成管状,与尿道端端斜面吻合,保留尿道支架管3~4周.结果 10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50~230 min,平均180 min,随访1~35个月,平均16个月.阴茎外观满意,2例手术后1~2个月出现排尿变细,经扩张后排尿通畅.结论 阴囊中隔尿道成形术治疗长段前尿道狭窄简单有效,并发症少,可作为长段前尿道狭窄临床治疗选择之一.

    作者:阮建中;万胜红;秦晨;晏增亚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神经外科麻醉进展

    理想的神经外科麻醉,包括血流动力学及代谢水平的稳定、患者术后的早期复苏等.神经外科麻醉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疾病种类和术中使用药物相关.手术过程中,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中管理及脑保护等措施采取是否得当,对患者术后恢复有较大影响.本文对神经外科患者的麻醉对策及神经外科麻醉与手术配合等方面予以综述.

    作者:梁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的研究及应用

    基因治疗是指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它可用来治疗一些后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载体.目前应用的载体主要有包括病毒和非病毒载体,但在基因治疗中应用为广泛的载体是病毒载体.本文就近年来病毒载体系统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改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眭维国;邬俊勇;陈洁晶;戴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干预研究进展

    随着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使得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进行早期干预,使保存患者自身关节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采用药物、骨组织工程及物理治疗等手段,进行早期干预.从而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寻求有效保存自身关节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魏振朴;王万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麻醉对围术期脑代谢的影响及意义

    脑是机体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器官,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代谢极为活跃.生理状态下,脑血流量维持相对稳定,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神经功能和代谢活动.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及麻醉因素均可对脑血流及代谢产生影响.掌握脑血流和脑代谢生理调节机制,了解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间影响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合理的选择麻醉方法,指导对围术期患者的处理以及对预后的判断.

    作者:陈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脑出血的脑损伤是多种因素参与、多环节的病理生理过程;亚低温能够通过多环节机制减轻脑出血后脑损伤,起到显著的脑保护作用.本文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亚低温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郑坤木;马琪林;童绥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结果 2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92.8%)首发症状是胸、背部剧烈疼痛;17例患者(60.7%)X线片示主动脉或纵隔增宽;19例患者(67.8%)超声心动图为典型夹层分离征象;CT扫描发现主动脉双管征24例(85.7%);磁共振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100%.结论 据临床特点作出早期诊断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樊利生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糖尿病共性高血压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将糖尿病共性高血压控制在目标血压(<130/80 mm Hg)的管理策略按顺序包括:早期积极调整生活方式疗法;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加用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或β阻滞剂;若出现高血压抵抗,应查找原因,向专家咨询.

    作者:孙永波;刘征;李庆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患,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性大,成为多种全身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关于OSAHS的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对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打鼾家族史及遗传易感性、颅面部及口咽部解剖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的探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林其昌;黄建钗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的研究进展

    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有毒气体,人类认识和研究其作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才发现H2S是存在生物体内的一种新型的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H2S首先被报道是一种存在于脑内的神经递质,生理浓度的H2S对神经系统海马的长时程增强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H2S在自发性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脓毒血症或出血性休克、阿尔茨海默病、胃黏膜损伤及肝硬化等多种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病理生理效应,而其作用特点有别于另外两种气体信号分子NO及CO.内源性H2S是一种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对其进一步研究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崭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陈雯;谢晓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醛酮还原酶超家族的研究进展

    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此酶的激活被认为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关.本文主要就醛糖还原酶的基本结构、代谢特点及醛糖还原酶类似蛋白酶1的新研究进展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蔡秋香;廖端芳;祖旭宇;庹勤慧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国内外报道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损伤后临床治疗仍是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目前应用许旺细胞、嗅鞘细胞、神经干细胞等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陈佳;李超英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存在频发c-kit基因突变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被广泛用于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结构特征等方面.GIST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应用.GIST对化学药物治疗不敏感,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多教会复发.分子靶向治疗与外科治疗有机结合、联合应用是未来治疗GIST的发展趋势.

    作者:袁宁;李强;吴淑金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三七总皂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从经验医学进入到实验阶段,大量研究已表明,许多中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取得了一些疗效.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三七总皂甙防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近况,认为三七总皂甙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巳取得一定进展,并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周小宝;徐侃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中医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现状

    骨不连是骨折愈合的停止或者相对静止,即骨折间隙的修复强度小于再损伤强度.不稳定或骨缺损以及应力遮挡是导致骨不连的重要原因.在各种创伤后骨折治疗中,骨不连的治疗仍然是全世界骨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医药治疗骨不连的机制及内治、外治的方法.

    作者:孙贤杰;王维佳;董黎强;阮月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