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华;高潮;韩玉龙
血清淀粉样蛋白A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相蛋白,在急、慢性炎性反应时浓度显著升高.而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进展中,尤其是斑块不稳定和破裂时均伴随炎性反应的发生.本文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血清淀粉样蛋白与冠心病患病和预后关系的文献,归纳、总结作一综述.
作者:程亚萍;刘健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率高,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复杂多样,不易与正常青春期表现进行区分,故青春期PCOS的诊治经常受到忽视,而对青春期PCOS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也许能阻止日后发生的代谢和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故青春期PCOS的诊治十分重要.
作者:覃友爱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钙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当心肌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激活的钙蛋白酶可以影响肌浆网、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的功能,加重组织细胞的损伤.因此,通过有效的药物性预处理或者研究开发一种通透性好、副作用小、的特异性钙蛋白酶抑制荆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钙蛋白酶活性,将为缺血心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策略.
作者:王金桂;祝宝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大量心包积液伴心包压塞应常规行心包穿刺术,但反复穿刺抽液有可能造成血气胸和冠装动脉、心肌损伤,且心包炎有发生黏连,导致心包缩窄的可能[1].
作者:王长厚;马晓丽;牛和平;陈树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贫血是慢性肾衰竭的重要合并症,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贫血,但许多透析贫血患者对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无反应或疗效差,主要是铁缺乏,适当补充铁剂对取得rhEPO疗效至关重要.
作者:彭爱民;郭玲;杨林;夏荣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肾病综合征中的一种特殊而常见的类型,其特征及临床诊断为符合1992年安徽会议修订的原发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且具备以下任何情况之一:激素抵抗、激素依赖者或不能耐受激素副作用者,在治疗上较为棘手.近些年,一些学者在对其治疗上总结出一些非常规治疗的成功治疗经验,包括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A、来氟米特等治疗、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及联合治疗等措施,临床上有着较好疗效,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延缓及减轻肾功能损害.
作者:周万洪;唐吉海 刊期: 2007年第18期
TSG-6(TSG-6)基因是一个保护性的炎性反应性基因,在多种炎症性疾病或类似炎症的过程中呈高表达,通过与透明质酸、间-α-蛋白酶抑制剂结合介导炎性细胞的迁移、黏附,参与细胞外基质重塑,调节蛋白酶网络.在多种关节炎中,TSG-6具有使炎症局限,保护软骨的效果,另外,TSG-6还参与正常的排卵过程,并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
作者:赵亚萍;郭锡熔;陈荣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白细胞介素18是新发现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是白细胞介素1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在免疫及炎性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IL-1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达华;高潮;韩玉龙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体内损伤修复过程中病情反复及加重的重要病理机制.自1960年Jennings首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以来,人们已经证实,在脑、肾、肝、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器官都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并且缺血再灌注不仅使再灌注器官本身的损伤加重,还可以累及远隔器官,严重时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就下肢缺血再灌注后对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乃田;刘晋;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复制前复合物(Pre-RC)是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分子,三者形成cyclin/CDK-Pre-RC调控途径,在细胞周期中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对细胞周期的精密调控.通过对这一途径的阐释,将会推动临床研究并开拓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作者:文川;万伍卿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是近年来弱视研究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视网膜电图、电位、偏振激光扫描仪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研究发现弱视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人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这些技术对于研究弱视的视皮质、视觉传导和视网膜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周薇薇;刘春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随着对难治性癫痫研究的不断深入,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临床进一步研究和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就难治性癫瘸的定义,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为抗癫痫药物的更新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开展奠定基础.
作者:韩冬;韩艺;甘彦峰;刘广益 刊期: 2007年第18期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新定义,个体是否为代谢综合征,必须具备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4cm,女性腰围≥80cm,另外包括下列4因素中任意两项: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升高.在这些异常代谢成分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导致了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一旦作出.则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如二甲双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激动剂、大麻碱受体阻滞剂改善胰岛素抵抗.采用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肽转换酶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另外,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药物的调脂治疗,均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余静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脊髓损伤(SCI)是神经科学领域内一道尚未解决的难题.多项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是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必不可少的成分,研究它们在SCI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有利于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从而大程度地提高SCI后的功能恢复.本文对神经生长园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因子和促进或抑制轴突再生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SCI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贾小力;陈少强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获得性血友病A是机体自发产生因子Ⅷ抗体而引起的一种凝血缺陷病,常出现严重致命性出血,病死率高.该病少见,好发于中老年及产后女性,常被延误诊断.其基础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产后、手术或创伤、感染性疾病、药物因素等,无基础疾病者占27.27%~80%.无遗传性或家族性出血史,且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降低,FⅧ抑制物测定阳性可确诊.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控制急性出血、清除或减少FⅧ抗体的产生以及治疗基础疾病等.现就近年来获得性血友病A的流行病学、作用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文海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占有重要地位,细胞凋亡与MIRI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有Fas/FasL途径和线粒体途径等,其中Caspase-3的激活是两种凋亡信号转导路径中共同的关键环节.由于MIRI中细胞凋亡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对细胞凋亡调控和防治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心肌保护课题的热点.现就对细胞凋亡与MIRI的关系以及细胞凋亡的途径、调控因素和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姜明;陈锁成;郑世营 刊期: 2007年第18期
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常见多发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占死园之首位.其中脑梗死占脑卒中的80%~85%,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10%的患者可于发病急性期内死亡,其早期诊断是及时有效治疗的关键.现就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超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张荣江 刊期: 2007年第18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处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应用药物保守治疗或是早期有创治疗,一直是临床争论的焦点.目前认为较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是先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中高危患者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有创治疗;对ST段抬高的ACS,首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当然,充分抗心肌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调脂治疗也是必要的,还要根据当地医院的具体条件,并结合患者的意愿和经济状况给予治疗.
作者:张东晟;张振祥;陈玉国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患急腹症也随之增多[1],本文总结四川省科学城医院1995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各为类60岁以上老年人急腹症患者180例,其中对126例实施手术治疗者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张全德;李勇;吴尧;王弘;陈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不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而且是预测心血管高危事件的重要标志.高C-反应蛋白的心血管危险可经某些药物治疗而减少.因此有效的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与预防的又一手段.
作者:张玉莲;郭志军 刊期: 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