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突状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研究

石磊;张明顺;季晓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凋亡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身免疫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现在普遍认为SLE可能是一种T、B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临床以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等)和自身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聚集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生成的作用非常明显.现简要介绍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的研究概况,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吡啶、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拉米非班等.

    作者:贾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新进展

    肺动脉压力、肺小动脉楔压、肺血管阻力等是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获得这些参数需采用右心导管术,因其有创伤性、不能用于危重患者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无创伤、易重复、花费少等优点,可用来无创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现仅就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叶宝英;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身免疫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现在普遍认为SLE可能是一种T、B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临床以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等)和自身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

    作者:石磊;张明顺;季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透析膜相关性并发症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肾脏替代疗法,但却是非生理过程,当血液在无透析器管道循环时,细胞因子并不增加,而在有透析器管道循环时细胞因子明显增加,透析器膜是影响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因素之一.血液与透析膜直接接触可诱导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0、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1,2].

    作者:张文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的典型代表,是以CNS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病变呈多灶性,常累及白质、视神经、脊髓传导束、脑干和小脑.

    作者:王光辉;王顺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其中遗传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两方面,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许多原发的、继发的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生.

    作者:熊彬;宁英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与2型糖尿病

    尸体解剖发现超过90%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个胰岛中有淀粉样蛋白沉积,而无糖尿病的老年人(60岁以上)只有15%尸体解剖发现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这种淀粉样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胰淀粉样多肽(IAPP),亦称胰淀素,还含有至少其他两种物质:载脂蛋白E和类肝素硫酸蛋白聚糖.

    作者:徐萍;刘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良恶性胸腔积液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进展

    胸腔积液是临床较常见的体征,其形成原因较复杂,可由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引起.胸腔积液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其中良性可分为结核性和非结核性炎性胸腔积液.对胸腔积液性质的判断是临床诊断的必要依据.近年,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现仅就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陈蕾;闻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Fas/Fas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过量的自身抗体和损伤因子,造成多器官免疫损伤,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异常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1-3],而Fas/FasL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主要信号分子之一,参与了免疫调节作用[4],因此Fas/FasL的异常与SLE的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从SLE与凋亡异常、Fas/FasL与SLE的关系及Fas/FasL参与SLE免疫损伤等方面阐述Fas/FasL在SLE中的作用.

    作者:叶正芹;王慧娟;季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机制和处理原则

    胰腺假性囊肿(PPC)是常见的胰囊性损害,占胰腺囊肿总数的40%~50%[1],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其特征为血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物的积聚,不能吸收而形成,其壁为非上皮成分,囊肿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所以称为假性囊肿.由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应用于随访,对自然病程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进而对假性囊肿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现仅就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机制与处理原则作简要综述.

    作者:华军;李海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纤溶功能动态变化及调控

    肝移植已成为肝脏终末期病变的有效治疗,在移植技术日趋成熟的现今,围手术期凝血/纤溶变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术前术中低凝大出血使手术难度大大增加,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术后肝动脉形成血栓,移植肝脏将迅速坏死,除了再移植,别无选择[1].现仅对肝移植围手术各期凝血/纤溶复杂变化的规律及调控措施简要综述,以指导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潘景业;虞冠锋;廖毅;王均炉;王明山;张启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解耦联蛋白2:肥胖及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子

    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发生2型糖尿病(T2DM)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研究发现,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与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下面就其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谷光宇;郑少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三氧化二砷(As2O3)在我国有悠久的用药史,应用于治疗肿瘤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医传统方剂青黄散、十味丸等对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鉴定其有效成分为含砷化合物.20世纪90年代,发现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极好的疗效,且没有严重的骨髓抑制毒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多发性骨髓瘤(MM)是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报道As2O3对MM也有治疗作用.现仅就As2O3治疗MM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俞庆宏;战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内皮素转换酶及相关因子

    内皮素转换酶(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ECE)是膜结合Ⅱ型金属蛋白酶,存在于各种细胞和组织中,是内皮素(endo-thelin,ET)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对体内ET生物活性的调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ET是长效缩血管活性多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等方式在正常生理活动及某些疾病,尤其是与血管病变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桂新春;颜冰楠;刘宗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肌存活性的无创影像学诊断

    过去认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将引起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坏死,坏死心肌不可恢复.然而随着血运重建术的日益完善,清楚地认识到仅心肌功能异常而心肌细胞结构尚未破坏时,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后,心肌细胞功能可恢复正常,这种状态被称为可逆性心肌损伤,见于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这种存活心肌的概念早于1980年报道[1,2].

    作者:端木伟文;卢绍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相关的消化道并发症

    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并发症除了与基础病变有关,还与机械通气有关.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可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危重病与机械通气共存使人们无法判断机械通气是消化道并发症的直接原因.在许多病例中,机械通气加重基础病变和消化道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耿桂启;张励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及其影像学表现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发病率较高,占眼眶病的第2~3位[1,2].由于该病几乎可影响眶内所有结构,同时发病可急可慢,故其临床表现复杂,因此该病的影像学表现亦呈多样性.人们曾一度对该病的命名较多,且概念模糊不清,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有争论.现就上述问题作如下综述,同时重点探讨各种影像学技术对其诊断的优势与限度.

    作者:杨连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耐大环内酯肺炎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是细菌性肺炎、脑膜炎、败血症、中耳炎、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随着肺炎链球菌的青霉素耐药率不断增加,1993年美国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药物,并因其耐受性好和抗菌谱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近年来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量用于临床,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较为严重,并已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现仅就耐大环内酯肺炎链球菌(MRSP)的研究现状及耐药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张京京;张天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围术期镇静

    咪达唑仑自1979年用于临床镇静以来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20多年来,临床总结肯定了咪达唑仑的作用,并对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临床镇静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何谓小剂量?就是一次性或持续性将咪达唑仑采用不同方式用于机体内达到佳镇静效果而无副反应或者副反应降到低程度的剂量.

    作者:肖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纳洛酮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在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昏迷、休克、急性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应激状态下,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参与了各种应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

    作者:黎赐惠;赵军年;翁淑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