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欣
肝移植已成为肝脏终末期病变的有效治疗,在移植技术日趋成熟的现今,围手术期凝血/纤溶变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术前术中低凝大出血使手术难度大大增加,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术后肝动脉形成血栓,移植肝脏将迅速坏死,除了再移植,别无选择[1].现仅对肝移植围手术各期凝血/纤溶复杂变化的规律及调控措施简要综述,以指导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潘景业;虞冠锋;廖毅;王均炉;王明山;张启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从1985年以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已被视为检测肾功能的良好标志物,由于其不受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其他标志物相比具有众多优越性.cystatin C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邱冬;段勇;王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发病率较高,占眼眶病的第2~3位[1,2].由于该病几乎可影响眶内所有结构,同时发病可急可慢,故其临床表现复杂,因此该病的影像学表现亦呈多样性.人们曾一度对该病的命名较多,且概念模糊不清,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有争论.现就上述问题作如下综述,同时重点探讨各种影像学技术对其诊断的优势与限度.
作者:杨连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过去认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将引起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坏死,坏死心肌不可恢复.然而随着血运重建术的日益完善,清楚地认识到仅心肌功能异常而心肌细胞结构尚未破坏时,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后,心肌细胞功能可恢复正常,这种状态被称为可逆性心肌损伤,见于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这种存活心肌的概念早于1980年报道[1,2].
作者:端木伟文;卢绍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创伤是40岁以下青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全体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5%胸部创伤致死者,绝大部分由机动车事故引起.而心肌钝性挫伤是胸部创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与开放性心脏损伤相比约为6:1,可导致心肌坏死,甚至心肌出血[1-3].
作者:叶挺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北京降压0号是国产长效的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每日1次服药即足以维持24h有效血浓度,是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常用药物.我们自2004年起应用北京降压0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旨在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作者:许成勇;王泽川;陈少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包括自发性脑内出血(spontaneousi in 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和创伤性脑出血(traumaticintracerebralhemorrhage,TICH).前者占所有卒中患者的44%以上,后者占头外伤患者的15%以上[1].
作者:杨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的典型代表,是以CNS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病变呈多灶性,常累及白质、视神经、脊髓传导束、脑干和小脑.
作者:王光辉;王顺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部弥漫性损害,以顽固的低氧血症、呼吸窘迫、肺顺应性下降和肺部弥漫性渗出为主要特点.ARDS是急性肺损伤(ALI)的严重阶段,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机械通气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改善机体的氧合,防止进一步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机械通气中为关键的措施,虽然目前在改善通气方面的措施很多,但临床应用效果时好时坏,较难评价临床效果,争议较大,很有必要进行归纳、总结.据近年新的文献报道对ARDS的机械通气方面在改善机体氧合的多种措施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导新;张玲;王智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血小板聚集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生成的作用非常明显.现简要介绍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的研究概况,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吡啶、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拉米非班等.
作者:贾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前列腺癌(protate cancer)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病死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1996年)[1].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病死率资料.我国上海市和天津市分别为1.7/10万和1.2/10万(1985年).
作者:赵奕;方文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流行区,全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国占50%以上.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仍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难题,尽管治疗乙肝药品种类甚多,但疗效满意的药物却不多.如何为病毒学指标阳性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患者提供有效抗病毒的药物,这是当前肝炎治疗中棘手的难题.在这篇文章中现仅就若干抗病毒的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作者:王世强;谷斌;黄珍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异质性紊乱,近50年来全世界患病率迅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胰岛素抵抗(IR)是T2DM发病的机制之一,也是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还与T2DM的许多并发症及代谢紊乱相关,并有前瞻性研究显示IR是T2DM的好预测因子.
作者:王娟;李彩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身免疫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现在普遍认为SLE可能是一种T、B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临床以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等)和自身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
作者:石磊;张明顺;季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是细菌性肺炎、脑膜炎、败血症、中耳炎、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随着肺炎链球菌的青霉素耐药率不断增加,1993年美国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药物,并因其耐受性好和抗菌谱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近年来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量用于临床,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较为严重,并已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现仅就耐大环内酯肺炎链球菌(MRSP)的研究现状及耐药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张京京;张天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并且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竭及糖尿病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因素.目前DN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所介导的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仅就TGF-β与DN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韩晓芳;潘时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胸腔积液是临床较常见的体征,其形成原因较复杂,可由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引起.胸腔积液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其中良性可分为结核性和非结核性炎性胸腔积液.对胸腔积液性质的判断是临床诊断的必要依据.近年,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现仅就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陈蕾;闻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一氧化氮(NO)是脊椎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的无机小分子,1987年揭示了内皮衍生舒张因子的本质即为NO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作为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也是介导细胞免疫和细胞毒反应的重要物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扩张血管、神经转运、铁离子代谢和免疫防御.NO早发现于巨噬细胞,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L-精氨酸胍基末端上的氮氧化而成.
作者:王勇;杨春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发生2型糖尿病(T2DM)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研究发现,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与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下面就其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谷光宇;郑少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并发症除了与基础病变有关,还与机械通气有关.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可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危重病与机械通气共存使人们无法判断机械通气是消化道并发症的直接原因.在许多病例中,机械通气加重基础病变和消化道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耿桂启;张励才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