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勇;杨春鹿

关键词:肺肿瘤,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分型, 一氧化氮
摘要:一氧化氮(NO)是脊椎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的无机小分子,1987年揭示了内皮衍生舒张因子的本质即为NO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作为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也是介导细胞免疫和细胞毒反应的重要物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扩张血管、神经转运、铁离子代谢和免疫防御.NO早发现于巨噬细胞,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L-精氨酸胍基末端上的氮氧化而成.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的典型代表,是以CNS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病变呈多灶性,常累及白质、视神经、脊髓传导束、脑干和小脑.

    作者:王光辉;王顺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内皮素转换酶及相关因子

    内皮素转换酶(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ECE)是膜结合Ⅱ型金属蛋白酶,存在于各种细胞和组织中,是内皮素(endo-thelin,ET)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对体内ET生物活性的调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ET是长效缩血管活性多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等方式在正常生理活动及某些疾病,尤其是与血管病变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桂新春;颜冰楠;刘宗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与2型糖尿病

    尸体解剖发现超过90%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个胰岛中有淀粉样蛋白沉积,而无糖尿病的老年人(60岁以上)只有15%尸体解剖发现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这种淀粉样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胰淀粉样多肽(IAPP),亦称胰淀素,还含有至少其他两种物质:载脂蛋白E和类肝素硫酸蛋白聚糖.

    作者:徐萍;刘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细菌性阴道病的实验诊断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以前由于认识有限亦被称作非特异性阴道炎(non specific vaginitis)或加德纳细菌性阴道炎(Gardnerella vaginalis vaginitis).直到1984年由Stock-holm在国际会议上推荐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理由是病原菌不仅是加德纳菌,还有其他厌氧菌,尤其是阴道的炎症不明显,具有代表炎症反应的白细胞不多,因此称之为细菌性阴道病--一类在细菌学上表现为生殖道正常菌群数量减少,代之以一组厌氧菌数量增加的临床综合征.

    作者:马蔡昀;童明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肌钝性挫伤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创伤是40岁以下青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全体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25%胸部创伤致死者,绝大部分由机动车事故引起.而心肌钝性挫伤是胸部创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与开放性心脏损伤相比约为6:1,可导致心肌坏死,甚至心肌出血[1-3].

    作者:叶挺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肌存活性的无创影像学诊断

    过去认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将引起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坏死,坏死心肌不可恢复.然而随着血运重建术的日益完善,清楚地认识到仅心肌功能异常而心肌细胞结构尚未破坏时,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后,心肌细胞功能可恢复正常,这种状态被称为可逆性心肌损伤,见于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这种存活心肌的概念早于1980年报道[1,2].

    作者:端木伟文;卢绍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流行区,全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国占50%以上.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仍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难题,尽管治疗乙肝药品种类甚多,但疗效满意的药物却不多.如何为病毒学指标阳性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患者提供有效抗病毒的药物,这是当前肝炎治疗中棘手的难题.在这篇文章中现仅就若干抗病毒的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作者:王世强;谷斌;黄珍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纤溶功能动态变化及调控

    肝移植已成为肝脏终末期病变的有效治疗,在移植技术日趋成熟的现今,围手术期凝血/纤溶变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术前术中低凝大出血使手术难度大大增加,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术后肝动脉形成血栓,移植肝脏将迅速坏死,除了再移植,别无选择[1].现仅对肝移植围手术各期凝血/纤溶复杂变化的规律及调控措施简要综述,以指导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潘景业;虞冠锋;廖毅;王均炉;王明山;张启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ystatinC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自从1985年以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已被视为检测肾功能的良好标志物,由于其不受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其他标志物相比具有众多优越性.cystatin C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邱冬;段勇;王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透析膜相关性并发症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肾脏替代疗法,但却是非生理过程,当血液在无透析器管道循环时,细胞因子并不增加,而在有透析器管道循环时细胞因子明显增加,透析器膜是影响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因素之一.血液与透析膜直接接触可诱导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0、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1,2].

    作者:张文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部弥漫性损害,以顽固的低氧血症、呼吸窘迫、肺顺应性下降和肺部弥漫性渗出为主要特点.ARDS是急性肺损伤(ALI)的严重阶段,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机械通气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改善机体的氧合,防止进一步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机械通气中为关键的措施,虽然目前在改善通气方面的措施很多,但临床应用效果时好时坏,较难评价临床效果,争议较大,很有必要进行归纳、总结.据近年新的文献报道对ARDS的机械通气方面在改善机体氧合的多种措施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导新;张玲;王智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异质性紊乱,近50年来全世界患病率迅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胰岛素抵抗(IR)是T2DM发病的机制之一,也是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还与T2DM的许多并发症及代谢紊乱相关,并有前瞻性研究显示IR是T2DM的好预测因子.

    作者:王娟;李彩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围术期镇静

    咪达唑仑自1979年用于临床镇静以来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20多年来,临床总结肯定了咪达唑仑的作用,并对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临床镇静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何谓小剂量?就是一次性或持续性将咪达唑仑采用不同方式用于机体内达到佳镇静效果而无副反应或者副反应降到低程度的剂量.

    作者:肖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影响脑出血后水肿因素的研究进展

    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包括自发性脑内出血(spontaneousi in 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和创伤性脑出血(traumaticintracerebralhemorrhage,TICH).前者占所有卒中患者的44%以上,后者占头外伤患者的15%以上[1].

    作者:杨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新进展

    肺动脉压力、肺小动脉楔压、肺血管阻力等是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获得这些参数需采用右心导管术,因其有创伤性、不能用于危重患者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无创伤、易重复、花费少等优点,可用来无创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现仅就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叶宝英;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肾病中潜在的治疗作用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常常会导致不可逆的终末期肾衰竭.终末期肾衰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是肾间质纤维化,因而极早地延缓甚至逆转肾间质纤维化对防治DN进展有重要意义.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facor,HGF)是一种有效的抗纤维化生长因子,而且HGF能刺激肾细胞增殖、运动和形态形成,并对肾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是保护肾脏和促进受损肾脏修复的一种潜在的营养因子,有望成为DN临床治疗的新手段之一.

    作者:田利华;李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机制和处理原则

    胰腺假性囊肿(PPC)是常见的胰囊性损害,占胰腺囊肿总数的40%~50%[1],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其特征为血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物的积聚,不能吸收而形成,其壁为非上皮成分,囊肿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所以称为假性囊肿.由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应用于随访,对自然病程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进而对假性囊肿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现仅就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机制与处理原则作简要综述.

    作者:华军;李海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NO)是脊椎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的无机小分子,1987年揭示了内皮衍生舒张因子的本质即为NO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作为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也是介导细胞免疫和细胞毒反应的重要物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扩张血管、神经转运、铁离子代谢和免疫防御.NO早发现于巨噬细胞,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L-精氨酸胍基末端上的氮氧化而成.

    作者:王勇;杨春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RANTES与糖尿病肾病及大血管炎性损伤的关系

    2型糖尿病一种慢性低水平的炎症状态,C-C亚族趋化因子参与了白细胞的分化、迁移和激活,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对趋化因子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egulate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在糖尿病肾病及大血管炎性损伤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现就其有关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作者:吴广飞;郑少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重症烧伤治疗的进展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是血液净化领域新成就之一,它具有下调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消除肺间质水肿、改善氧合、清除代谢产物等作用.近年来它不仅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主要方法,也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被用于重症烧伤的容量控制、抗炎治疗、并发症治疗等领域.

    作者:王乙;刘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