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ystatinC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邱冬;段勇;王玉明

关键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肾小球滤过率, 肌酐
摘要:自从1985年以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已被视为检测肾功能的良好标志物,由于其不受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其他标志物相比具有众多优越性.cystatin C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CystatinC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自从1985年以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已被视为检测肾功能的良好标志物,由于其不受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其他标志物相比具有众多优越性.cystatin C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邱冬;段勇;王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身免疫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现在普遍认为SLE可能是一种T、B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临床以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等)和自身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

    作者:石磊;张明顺;季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其中遗传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两方面,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许多原发的、继发的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生.

    作者:熊彬;宁英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新进展

    肺动脉压力、肺小动脉楔压、肺血管阻力等是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获得这些参数需采用右心导管术,因其有创伤性、不能用于危重患者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无创伤、易重复、花费少等优点,可用来无创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现仅就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叶宝英;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相关的消化道并发症

    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并发症除了与基础病变有关,还与机械通气有关.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可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危重病与机械通气共存使人们无法判断机械通气是消化道并发症的直接原因.在许多病例中,机械通气加重基础病变和消化道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耿桂启;张励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部弥漫性损害,以顽固的低氧血症、呼吸窘迫、肺顺应性下降和肺部弥漫性渗出为主要特点.ARDS是急性肺损伤(ALI)的严重阶段,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机械通气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改善机体的氧合,防止进一步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机械通气中为关键的措施,虽然目前在改善通气方面的措施很多,但临床应用效果时好时坏,较难评价临床效果,争议较大,很有必要进行归纳、总结.据近年新的文献报道对ARDS的机械通气方面在改善机体氧合的多种措施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导新;张玲;王智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透析膜相关性并发症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肾脏替代疗法,但却是非生理过程,当血液在无透析器管道循环时,细胞因子并不增加,而在有透析器管道循环时细胞因子明显增加,透析器膜是影响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因素之一.血液与透析膜直接接触可诱导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0、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1,2].

    作者:张文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流行区,全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国占50%以上.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仍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难题,尽管治疗乙肝药品种类甚多,但疗效满意的药物却不多.如何为病毒学指标阳性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患者提供有效抗病毒的药物,这是当前肝炎治疗中棘手的难题.在这篇文章中现仅就若干抗病毒的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作者:王世强;谷斌;黄珍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早期应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杀手.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本原因,其发生与发展同内皮功能紊乱,严整与黏附因子的释放,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紊乱等病理过程相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效应.

    作者:王桂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纳洛酮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在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昏迷、休克、急性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应激状态下,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参与了各种应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

    作者:黎赐惠;赵军年;翁淑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的超声诊断

    前列腺癌(protate cancer)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在美国,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和病死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1996年)[1].中国是世界上前列腺癌低发国家,目前还没有全国性发病率和病死率资料.我国上海市和天津市分别为1.7/10万和1.2/10万(1985年).

    作者:赵奕;方文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围术期镇静

    咪达唑仑自1979年用于临床镇静以来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20多年来,临床总结肯定了咪达唑仑的作用,并对小剂量咪达唑仑用于临床镇静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何谓小剂量?就是一次性或持续性将咪达唑仑采用不同方式用于机体内达到佳镇静效果而无副反应或者副反应降到低程度的剂量.

    作者:肖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机制和处理原则

    胰腺假性囊肿(PPC)是常见的胰囊性损害,占胰腺囊肿总数的40%~50%[1],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其特征为血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物的积聚,不能吸收而形成,其壁为非上皮成分,囊肿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所以称为假性囊肿.由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应用于随访,对自然病程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进而对假性囊肿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现仅就胰腺假性囊肿的形成机制与处理原则作简要综述.

    作者:华军;李海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及其影像学表现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发病率较高,占眼眶病的第2~3位[1,2].由于该病几乎可影响眶内所有结构,同时发病可急可慢,故其临床表现复杂,因此该病的影像学表现亦呈多样性.人们曾一度对该病的命名较多,且概念模糊不清,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有争论.现就上述问题作如下综述,同时重点探讨各种影像学技术对其诊断的优势与限度.

    作者:杨连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三氧化二砷(As2O3)在我国有悠久的用药史,应用于治疗肿瘤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医传统方剂青黄散、十味丸等对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鉴定其有效成分为含砷化合物.20世纪90年代,发现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极好的疗效,且没有严重的骨髓抑制毒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多发性骨髓瘤(MM)是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报道As2O3对MM也有治疗作用.现仅就As2O3治疗MM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俞庆宏;战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良恶性胸腔积液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进展

    胸腔积液是临床较常见的体征,其形成原因较复杂,可由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引起.胸腔积液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其中良性可分为结核性和非结核性炎性胸腔积液.对胸腔积液性质的判断是临床诊断的必要依据.近年,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现仅就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陈蕾;闻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缓激肽与C1抑制物缺乏症

    C1抑制物(C1 inhibitor,C1INH)缺乏症即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皮肤及黏膜水肿.如不能及时诊治,30%的患者死于喉水肿[1].HAE的相关研究在许多国家都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对其遗传基础、病理生理及临床诊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迄今为止血浆C1INH缺乏导致HAE血管性水肿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过程仍未明确,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缓激肽是引起HAE临床症状的主要介质.

    作者:任华丽;张宏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并且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竭及糖尿病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因素.目前DN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所介导的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仅就TGF-β与DN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韩晓芳;潘时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肌存活性的无创影像学诊断

    过去认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将引起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坏死,坏死心肌不可恢复.然而随着血运重建术的日益完善,清楚地认识到仅心肌功能异常而心肌细胞结构尚未破坏时,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后,心肌细胞功能可恢复正常,这种状态被称为可逆性心肌损伤,见于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这种存活心肌的概念早于1980年报道[1,2].

    作者:端木伟文;卢绍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胰淀素、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与2型糖尿病

    尸体解剖发现超过90%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个胰岛中有淀粉样蛋白沉积,而无糖尿病的老年人(60岁以上)只有15%尸体解剖发现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这种淀粉样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胰淀粉样多肽(IAPP),亦称胰淀素,还含有至少其他两种物质:载脂蛋白E和类肝素硫酸蛋白聚糖.

    作者:徐萍;刘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