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凤荣;李雁平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临床综合征,其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胺碘酮是目前有效和可能安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可安全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心律失常病死率.现将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胺碘酮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曾永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3×103,无激素活性.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均证实,在生理状态下,PCT在甲状腺C细胞或其他内分泌细胞内由前降钙素原(Pre-PCT)水解产生,正常人血清PCT水平低于0.1μg/L,半衰期为20~24h.在病理状态下,PCT由甲状腺外的其他器官组织产生,肝、肺、肾、肾上腺、脑和胰腺等多种组织器官都可能是PCT的生成场所.另外,在内毒素的刺激下,中性白细胞也可能是血清PCT的来源[1].
作者:杨公炜;汪明明;徐皖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为观察辛伐他汀治疗AS的疗效,本文采用血脂检测及高频超声血管成像技术,发现辛伐他汀降脂、减轻AS疗效确切,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建新;唐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全世界有超过25%的人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且高血压是引起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肾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原因.遗传学、生理学、流行病学研究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提供了一些线索,但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许多证据和Guyton的假说都表明,在相同的血压水平下,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肾脏排泌功能的生理缺陷.在某种情况下这些缺陷似乎与表达和调控肾脏转运功能包括钠的重吸收和分泌的基因改变有关.然而相关的遗传连锁研究未发现多少有价值的反映基因和高血压病之间联系的线索,表明高血压与遗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现有的科技水平尚未探明,和(或)对于易患人群来说不存在遗传因素.近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作者:王静;李明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被证实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及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患者肺部的病变进展迅速,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损伤乃至呼吸窘迫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也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于SARS是一种新型传染病,其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有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由于疫苗、特异的免疫球蛋白,特别是抗病毒药物的缺乏,该病病死率很高,据WHO公布,SARS的病死率达14%~15%.在没有特效药物时,综合治疗是救治患者的惟一方法,其中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措施之一.
作者:司鸽;施桂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各种慢性肾疾病,无论其原发病如何,其病变常逐渐进展为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导致慢性肾衰竭,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调控网络并恶性循环,共同参与这一过程[1].起始阶段可为肾组织局部炎症,随后出现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蔡伟程;李国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新生儿败血症是造成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败血症发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在临床上早期诊断败血症,合理有效的应用抗生素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现仅就近年来的一些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依据综述如下.
作者:麻庆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近年来,神经系统影像技术发展迅速.CT、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等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价、预后估计等方面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的CT、MRI能显示解剖结构上的改变,但不能反映代谢方面的信息;而PET、SPECT等功能显像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PET价格昂贵,技术较复杂,目前多在研究中心使用.
作者:周国钰;周盛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sse,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流阻塞进行性发展.美国现在约有560万COPD患者,是美国病死率高的4种疾病之一.近年对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102 230名成年人调查显示:COPD约占15岁以上人群的3%,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达500万~1 000万[1].
作者:李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不是临床的新课题,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已总结出大量的经验,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对此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实验室检查,即使是传统的胆碱酯酶(ChE)测定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往往造成多脏器的损害,新近的研究表明,AOPP可引起很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对AOPP程度和预后的判定颇有帮助,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跃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载脂蛋白E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103,是一种多态性蛋白质.其通过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和LDL受体相关蛋白(LRP)参与机体脂质代谢,主要包括受体介导的摄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内甘油A酯的水解、VLDL分泌及VLDL向LDL的转化等.apoE主要在肝脏合成,脑星形细胞、巨噬细胞等也参与合成.
作者:李昕;张柏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分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心室间隔穿孔(VSR)、乳头肌断裂3个类型[1],其中发病率高为左室游离壁破裂.
作者:姚原理;李娟;辛怀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产科常见的特有的疾病,至今病因未明,目前认为妊高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田耕;宋绿荫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国内尚无确切的统计,而美国1996年的统计报告,全美有490万心力衰竭患者,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0%,心力衰竭的年增长数为40万,年死亡数为25万,是心血管病主要的死亡原因.
作者:黄绍湘;莫雪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1986年,Sen和Baltimore首先从B淋巴细胞核抽提物中,检测到一种能够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GGGACTTTCC)特异结合的核蛋白因子,称之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其是一种很重要的转录因子,能与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上特定部位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促进转录,参与多种基因特别是与机体防御反应有关的即早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s)如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炎症介质等的表达和调控,参与机体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作者:陈小莉;林建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当代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已是一种主要的致死的常见病.在脑血管病中,脑水肿是基本病理改变之一.水通道蛋白-4(AQP4)是近10年来发现的膜通道蛋白之一,在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Ca2+超载常是造成神经细胞坏死的后通道.
作者:刘梅;李小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发展趋向年轻化.据统计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为能早期发现并明确诊断,提高5年生存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特点综述如下.
作者:罗凤荣;李雁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血管内皮层是菲薄的扁平形细胞汇合而成的,它覆盖在所有血管的内表面.20世纪70年代以前,内皮层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无活性的细胞层.然而在过去的20年内,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内皮功能的显著作用,包括凝血、纤溶、动脉功能和血管生长的作用.除上述共性外,内皮细胞还有宿主器官特有的作用,如在心脏的心肌功能抑制,在肺脏的气体交换,在肝脾的吞噬作用等.
作者:刘宏;孙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D糖苷内切酶(endo-D-glucuronidase),它既存在于正常组织,如胎盘和淋巴器官,对胚胎形成,神经系统发育,新生血管形成,炎症反应发挥着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面,促进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诱导肿瘤血管生成,降低肿瘤患者的生存率.Hpa定位于溶酶体,既可以作为酶,也可以作为黏附分子,与局部pH值有关.研究证实,活性Hpa为8×103和50×103两种亚型以非共价结合形成的异二聚体.目前,以抑制Hpa活性及其表达作为肿瘤治疗目的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作者:季永胜;王承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以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为特点的综合征.它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PHT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高,预后差,对人民生命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PHT的研究一直是广大临床学者的关注热点.自1882年Banti首次描述此症以来,其发病机制一直不甚明了,目前认为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是PHT的始发因素,而门静脉系统的高血流状态是维持PHT的重要因素,门静脉系统高血流与高阻力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并维持升高的门静脉压力[1].肝脏作为体内大的器官,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供血,而其流出道只有肝静脉.
作者:贺细菊;黄铁柱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