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心力;张瑞芹
1 Fas/FasL生物化学1.1 Fas及sFas人的Fas包含325个氨基酸,氨基端有信息顺序(signal sequence,分子中都有跨膜区,属Ⅰ类膜蛋白,分子量为45KD.结构分析证实Fas属于TNF和NGF受体家族[1].
作者:伍伟锋;刘唐威;黄林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甘草是一种植物根的提取物,广泛分布于地中海及东方各国.2000多年前,甘草被用来作为一种解渴的草药或促使溃疡愈合.直到1950年,在西方甘草也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香料来使用.50年代以后的研究使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发生了转折.下面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张永生;吴平生;刘伊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概念消化生理学家Robert在实验中观察到,给禁食24小时的大鼠胃内注入致损伤物质(如无水酒精、强酸、强碱、25%氯化钠或者沸水)可造成大面积肠粘膜坏死,但若此前数分钟先予大鼠口服或注射前列腺素则可减轻损伤或阻止坏死性损伤形成,并将这一现象称为细胞保护.
作者:李长安;巩晓英;慕廷民;王继恒;赵掌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上通过许多前瞻性或者病例对照研究,人们已经发现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增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成分中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增加可使血液粘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使血栓易于发生.近年来,纤维蛋白原的基因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提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异受遗传基因的调控,基因序列含有众多变异,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赵伟佳;柳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病因未明.
作者: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868年,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支郎罕细胞(Langcrhans cell,LC)首先在皮肤内被发现;本世纪70年代初,Steiman和Cohn正式报道了这类形态、功能均极为特殊的免疫细胞.此后的研究发现DC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抗原提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类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抗感染、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90年代初,随着体外大量获取纯化DC实验技术的建立和成熟,对DC的研究飞速发展.
作者:陆京伯;石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4年,一种与阿片受体有较高同源性,但与目前已知的阿片受体的特异性配体只有很低亲和性的孤儿阿片受体被克隆出来,命名为阿片受体样(opioid receptor like,ORL)受体[1].随后瑞士和法国的两个实验室几乎同时报道发现了ORL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并命名为孤啡肽(orphanin FQ,OFQ)或痛敏肽(nociceptin).一级结构与其他内阿片肽,尤其是强啡肽A相似,由此引起了关于阿片家族的新受体和新配体研究高潮.
作者:许建阳;刘志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50多年前,线粒体曾是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由于线粒体在细胞中含量多,容易纯化,含有许多重要的酶类,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过程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都在线粒体内进行,因此,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研究曾经在生物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作者:黄巧冰;武一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囊癌虽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5位[1].但在胆道恶性肿瘤中却居首位[2].我国胆囊癌只占胆道手术的0.96%至4.9%[3].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据统计术前能诊断该病者仅有34.25%[4].
作者:郭心力;张瑞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HBV、HCV或HBV重叠HDV感染可以引起肝炎肝硬化,但大量的是由HBV所致,其中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79%与71%.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和消化道出血[1].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临床实践工作是有帮助的.
作者:张园海;朱福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定量检测对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AS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例ASI行血清学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HBV-DNA定量检测,2例血清HB-VeAg(-)者行肝活检,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血清105~、106~copies/ml病毒含量:血清HBeAg(+)为19/25例(76%), HBeAg(-)为14/26例(53.9%).2例血清HBeAg(-)肝活检者肝细胞均有HBsAg及HBcAg表达.结论:即或血清 HBeAg(-),病毒复制未必完全停止,开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对病情观察、预后判断、传染源管理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胡德海;朱崇尧;陈乃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褪黑素(melatonin,MT)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对体内很多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从原核生物的多边膝沟藻到人类,体内均发现有MT的存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MT是体内强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作为一种进化保留分子,MT起着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
作者:刘平;刘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是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占痴呆综合征的50%~60%.以全脑性萎缩、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神经元空泡样变和缺失为病理特征.
作者:朱猛;夏春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通过对肿瘤转移机制的广泛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matrix,ECM)在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通过对ECM的降解而促进癌细胞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是降解ECM诸成分的关键酶.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剂(TIMPs)对MMPs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维持着ECM的降解与合成的平衡,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林辉;孙颖浩;马永江;颜克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单疱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是一种DNA病毒,基因组DNA约有15kb大小,编码72个基因和70种不同的蛋白质,有核衣壳和周围的包膜结构,分Ⅰ和Ⅱ两种类型,其突出特性是潜伏感染,即使有循环抗体存在,HSV亦能在宿主内终身潜伏.HSV-1主要引起单疱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HSV-2与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和宫颈癌密切相关;HSV-1和HSV-2均可引起病毒性脑炎
作者:郭玉麟;张爱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如不积极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因此,能否将病变终止于肝纤维化或逆转至正常,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的关键.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
作者:林秀萍;周苏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急性脑卒中是内科急危症之一,发病率、致残率高,预后差,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对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为有效,有前途的却是溶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越早,临床效果越好.为临床工作者提出了如何开展急性脑卒中的急诊救治及用药时间窗新课题,现对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诊科抢救和院内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恩仓;王睿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前MRSA、HBV、HIV三种病原所致疾病被认为是人类的三大流行传染病.自60年代发现MRSA以来,其导致医院感染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在革兰阳性菌中其发生率仅次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为了控制MRSA感染,首先要对其菌株分型,以便了解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从而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流行和暴发感染.
作者:韦莉萍;靳士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又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危及我国人民生命的疑难重症之一,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复杂多变,累及器官多,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30%~60%[1].随着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应用,其病死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作者:张继红;梁柳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为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已认识到:它不仅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可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长因子,在一些以组织器官进行性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心血管、肾脏疾病的进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芳;黄颂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