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纯猛;金日龙;杜健;李力;马健;佟智慧
目的 研究及分析西安市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干眼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眼科普通门诊就诊的460例干眼症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阶段的4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然后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标准对两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同时对观察组中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严重程度、角结膜疾病史、睑板腺功能情况及疾病类型患者的OSDI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OSDI评分结果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严重程度、角结膜疾病史、睑板腺功能情况及疾病类型患者的OSDI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严重程度、角结膜疾病史、睑板腺功能情况及疾病类型均与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均P< 0.05).结论 我院门诊干眼症患者生存质量相对较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严重程度、角结膜疾病史、睑板腺功能情况及疾病类型均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应给予上述因素以充分的重视及干预.
作者:龚珂;吕伯昌;王欣荣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miR-140-5p调控FGF9在拇外翻中的作用,从基因层面阐明拇外翻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拇外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5年于抚顺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拇外翻患者(10例)和非拇外翻患者(5例)的第一跖骨内侧骨组织及表面软组织样本,运用Western blot以及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织中miR-140-5p和FGF9的表达,并对其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利用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对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OCN)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miR-140-5p和FGF9的调控关系和对成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 拇外翻患者第一跖趾关节与非拇外翻患者比较,miR-140-5p表达显著下降(P=0.0065),FGF9表达明显增高(P=0.0055).上调miR-140-5p后FGF9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050),而下调miR-140-5p后FGF9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035).与未转染组比较上调miR-140-5p后OPG(P=0.0045)和OCN蛋白(P=0.0037)表达明显增强,而下调miR-140-5p后OPG(P=0.0047)和OCN蛋白(P=0.0049)表达减弱.结论 本研究初步证明了miR-140-5p与FGF9在拇外翻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为拇外翻的病因以及诊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罗纯猛;金日龙;杜健;李力;马健;佟智慧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l(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 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PAI-1、t-PA、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PAI-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AT-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动脉P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PAI-1、t-PA水平,提高血清AT-Ⅲ水平、动脉血PO2及氧合指数,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志聪;王斌;华锋;崔恩海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HPLC法测定金黄膏中小檗碱和巴马丁含量、稳定性与质控标准.方法 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一种金黄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柱为:Apollo C18(250 mmx4.6 mm,5μm),流动液相为乙腈-0.1%磷酸(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6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测定样品的精确度、准确度、稳定性、重现性及专属性特性.结果 将金黄膏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并且根据色谱检测方式判断,盐酸小檗碱为2.04%,巴马丁为1.95%,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盐酸小檗碱RSD为1.51%,巴马丁RSD为2.03%.巴马丁平均回收率为98.8%,RSD为1.85%,盐酸小檗碱平均回收率为100.9%,RSD为2.5%.由此说明,盐酸小檗碱和巴马丁在两种不同的药物成分在24 h内稳定性相对较好,且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结论 HPLC测定法分析金黄膏中小檗碱和巴马丁含量及稳定性与质控标准效果理想,该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能够为制订质控标准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富宁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比较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联合应用阿仑磷酸钠及阿法骨化醇与单纯使用阿法骨化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治疗组术后口服阿仑磷酸钠1次/周,每次70 mg,阿法骨化醇1次/d,每次0.5 μg.对照组术后口服阿法骨化醇1次/d,每次0.5 μg.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测量健侧腕部骨密度(BMD)、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获得骨折愈合.术后6个月、1年、2年,治疗组患者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1年、2年治疗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两组患者肩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治疗者Ne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阿仑磷酸钠及阿法骨化醇不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愈合进程,并且能有效提升骨密度,改善术后肩关节功能.
作者:朱超;刘伟;王华;金刘琴;於青;刘新晖 刊期: 2016年第24期
本文回顾了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简述了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主要处理方法.提出了随着熊去氧胆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广泛应用及越来越多应答不佳患者的出现,替代治疗或联合治疗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作者:樊雪强;王彩生;刘金涛;萨茹拉;孙婧;包双宝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国心脏大会(CHC2016)于2016年8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在本次大会期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特邀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共同举办了“心脏康复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与此同时,本次大会还发布了我国首部《中西医结合I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此外,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也在此次大会上宣布成立.
作者:刘志学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索两种非整合载体重编程人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的方法.方法 利用细胞核转染仪分别将两组非整合质粒转入短暂培养后的脐带血CD34+细胞中,使其进行重编程形成iPSCs,14 d后两种方法均可观察到2×106个脐带血CD34+细胞中约有900个类似ES细胞特征的克隆出现,并对产生的iPSCs进行体内外多能性鉴定及细胞核型检测.结果 两种方法重编程效率基本相同,重编程形成的hiPSCs多能性基因OCT4、SOX2、NANOG的表达量与hES细胞系H1比较接近(P>0.05),而与CD34+细胞差别较大(P<0.05),且具有体内分化成三胚层的全能性.结论 两种非整合质粒重编程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形成iPSCs的方法,效率基本相同,均无外源基因插入,为建立相对安全的iPSCs提供了有效途径,为临床科研、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研究等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权娥;史文婷;陶红;何正梅;丁邦和;王春玲;于亮;李玉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比较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畸形的疗效.方法 从2011年3月~2013年2月于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条件的矫治结束的48例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微型种植支抗组(n=24)受试者应用微型种植支抗来加强支抗力度,口外支抗组(n=24)受试者应用头帽口外弓来加强支抗力度.测量其头颅侧位片,统计上颌中切牙内收量和压低量的变化值,上颌第一磨牙伸长与近中移动量,上颌中切牙倾斜度的变化值,(牙合)平面、下颌平面以及前颅底平面的位置变化.结果 口外支抗组(牙合)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OP)、前颅底平面的相对倾斜度(U1-SN)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支抗组上颌突度(SNA)、SN-OP、U1-SN、上齿槽座点A至Nv的垂直距离(A-Nv)及上颌中切牙相的突度(U1-NP)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支抗组矫治后的SNA、U1-SN、A-Nv、U1-NP明显好于口外支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微型种植支抗组比口外支抗组切牙内收更多,且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更少.结论 微型种植体比传统口外支抗在上颌前突的治疗中,前者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前突面型,有助于上颌前突的矫治.
作者:魏威;龚仁国;肖海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结合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探讨如何应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改革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从更新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方面研究数码互动显微系统在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及方式,解决传统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于丹;谢海龙;孙慧峰;李滨;吴军凯;吴修红;杨书彬;都晓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百色市人民医院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接受诊治的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于PCI术前给予硝酸甘油,观察组在硝酸甘油基础上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10水平,血浆MMP-9和BNP水平及左室功能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3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3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d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3d血浆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房收末内径(LA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前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梦照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观察化瘀祛湿方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FLS)中COX-2 mRNA表达的影响,阐释化瘀祛湿方对早期KOA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切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将成年健康新西兰雄性大耳白兔16只造成KOA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补肾活血组(B组)、化瘀祛湿组(C组)、塞来昔布组(D组),造模成功后6周,连续喂药7d后处死实验兔,静脉穿刺采血,离心后取血清备用.将收集的早期KOA患者滑膜组织,经分离、纯化培养后,使用四代FLS用于实验,依次分别加入含A、B、C、D组药物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重复离心后,应用RT-PCR检测四组含药血清干预后早期KOA患者FLS中COX-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KOA患者FLS经不同含药血清干预后均能检测到COX-2 mRNA,A组的COX-2 mRNA表达水平高,与B、C、D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COX-2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瘀祛湿方可有效抑制早期KOA患者FLS中COX-2 mRNA的表达,在治疗早期KOA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袁长深;梅其杰;秦凯;段戡;曾明珠 刊期: 2016年第24期
那格列奈为口服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具有起效快、作用短的特点,可模拟生理性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避免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低血糖倾向,同时胃肠道不良反应轻,对体重几无影响.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对那格列奈作用机制、药动及药效学、临床疗效、影响个体药动药效学差异的遗传因素(药物基因组学)、改善其水溶性差、作用时效短等不足的新剂型研发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更加合理、安全地使用那格列奈提供借鉴.
作者:朱余兵;陶宜富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其长期疗效.研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主要与内皮损伤、再内皮化延迟有关.快速完全的再内皮化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方法.而内皮祖细胞在受损内皮再修复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通过促进内皮祖细胞动员、移植内皮祖细胞或者捕获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等方式,促进其增殖、迁移、分化及归巢,可以加速受损血管的再内皮化,这为有效防止支架内再狭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作者:孙文博;王贺;司春婴;解金红;陈玉善;柴爽爽;关怀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不同恶性肿瘤化疗后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单中心、非随机、自身对照、前瞻性研究,选取120例自2014年10月~2016年1月入院,化疗致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人院后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不采用药物改善的治疗周期为对照组,同一患者在下一周期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后给予rh IL-11 50 μg/(kg·d)皮下注射为试验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试验组中不同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 Knskal-WaillisH检验分析(Hc=0.95,v=3,P>0.05)提示不同肿瘤的组间构成无差异.试验组中肺癌血小板恢复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及其他恶性肿瘤(P<0.05),试验组用药11d后血小板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乏力、心悸、恶心呕吐、皮疹、头痛等.结论 rhIL-11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临床不良反应可耐受,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作者:何晓琴;徐细明;甘园园;余佳俊;周宇杰;梁慧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系膜增生性肾炎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对比中医诊治优化方案对系膜增生性肾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就诊的符合慢性肾脏病(CKD)3期且经肾活检确诊的患者,根据病理类型分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组(肾炎组)48例、特发性膜性肾病组(肾病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经基础治疗和中医辨证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项生物学指标及中医证候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脂均稳定,肾炎组尿相差镜检红细胞、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尿素氮(BUN)、尿酸(UA)、白蛋白(ALB)稳定;肾病组尿相差镜检红细胞、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和ALB明显改善(P<0.05);证候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CKD3期患者经中医辨证诊治收到满意的疗效,为构建中医个体化诊疗模式提供了临床依据.
作者:任桐;杨洪涛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l)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患有不同严重程度脑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以探讨GM1与NGF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以及两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140只10周健康的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A组、模型B组、模型C组,使用电子颅脑损伤仪(eCCI)制备模型A/B/C,打击深度均为3 mm,打击速度分别为3、4、5 m/s.其中模型A/B/C组再分以空白组、GM1治疗组、NGF治疗组和GM1+NGF治疗组.给药后分别在24、48、72 h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结果 损伤发生后第24小时各组S100B和NSE含量均达到高点,随后呈下降趋势;同一模型不同治疗组内,GM1+NGF治疗组下降趋势显著(P<0.05);不同模型间,中度脑损伤模型的GM1+NGF治疗组下降为显著(P<0.05).结论 GM1和NGF联合使用治疗比单独使用GM1或者NGF效果要好,两者存在协同作用;而且GM1和NGF联合使用治疗对于中度脑损伤情况效果佳.
作者:刘晓斌;李民;侯明山;蔺鹏桢;缪星宇;杨军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吸入不同浓度薰衣草精油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受试者,随机分为5组,分为100%、1%、1‰薰衣草精油组,葡萄籽油组,空白组,前4组睡前吸入上述物质,每天10 min,连续一周,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探讨其对失眠的疗效和筛选出适宜浓度.结果 吸入薰衣草精油一周后,PSG结果显示其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及睡眠维持率、增加(S3+S4)及非快速动眼睡眠百分比,降低血压.其中1%浓度薰衣草精油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葡萄籽油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嗅觉途径吸入薰衣草精油可安全而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失眠情况,其中1%浓度的效果更佳,葡萄籽油无改善睡眠作用.
作者:杨莹;位凯;吕达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与宫颈鳞癌同期放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92例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bFGF基线水平以及同期放化疗后3个月的血清bFGF水平,分析bFGF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患者血清bFGF基线水平为(103.36±34.32)μg/L,血清bFGF的水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0.05);bFGF水平与疗效相关,完全缓解者放化疗前后bFGF水平均明显低低于部分缓解及进展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层分析结果示,血清bFGF高水平患者较低水平患者,其临床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及1年进展或死亡者较多、较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bFGF水平对宫颈癌同期放化疗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方绳权;陈海燕;高敏;孙淑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模式照射离体人肺癌细胞的生物效应,研究IMRT、VMAT模式放疗照射的作用机制,为制订合理的临床放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人肺鳞癌细胞SK-MES-1、人肺小细胞癌细胞NCI-H446,分别进行体外琼脂悬浮克隆培养法建立肿瘤模型.分别使用9个不同的照射剂量点进行急速照射研究,照射3 min后计算细胞存活分数,采用GraphPadPrism软件处理数据,根据线性二次方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再把呈指数生长期的SK-MES-1、NCI-H446分别分成四个组:①VMAT模式照射组(直线型加速器能量为6 MV 6 min照射);IMRT模式15 min照射组;IMRT模式30 min照射组;IMRT模式45 min照射组.每组照射总量为8Gy,1次/d,2 Gy/次,4d内完成.后,采用克隆分析法计算细胞的存活分数,对比IMRT模式和VMAT模式的放射特点及生物效应.结果 ①急速照射完成后,分析得到SK-MES-1、NCI-H446细胞的放射生物学参数.SK-MES-1细胞各参数详细数值分别为(D0、Dq、N值、α值、β值、“β值):0.87 Gy、0.48 Gy、3.6、0.17 Gy-1、0.091Gy-2、1.87 Gy;NCI-H446细胞以上各参数数值分别为0.61 Gy、0.35 Gy、4.0、0.98Gy-1、0.089 Gy-2、11.01Gy.②总量为8Gy的4d照射中,SK-MES-1细胞各照射组(VMAT模式照射组和IMRT模式15、30、45 min照射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25%、8.95%、9.63%、11.32%,IMRT模式照射下的细胞存活率较VMAT模式明显增加.NCI-H446细胞以上各组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0.192%、0.205%、0.208%、0.209%,差异不明显.结论 人肺鳞癌细胞SK-MES-1的细胞放射敏感性(D0、N值)相对人肺小细胞癌细胞NCI-H446更低,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Dq值和α/β值)相对NCI-H446细胞更强,剂量率改变对其放射生物效应影响明显,IMRT模式单次剂量输出时间延长导致SK-MES-1细胞生存率增加,NCI-H446细胞增加不明显.
作者:董俊林;赵静;朱定清;王思阳;龚五星;李小亮;张振林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