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剂量沐舒坦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效果

余莉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肾上腺皮质激素, 沐舒坦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大剂量沐舒坦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产前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产后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产前、产后均给予沐舒坦治疗.观察两组NRDS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发生NRDS 2例,对照组发生NRDS 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新生儿死亡,对照组6例新生儿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呼吸衰竭1例,肺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呼吸衰竭5例,肺出血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沐舒坦能有效预防NRDS的发生,且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尤其适宜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西比灵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西比灵与地巴唑联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 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184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2例.A组患者采用口服西比灵加地巴唑治疗,B组患者采用口服西比灵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毒副作用进行观察,对A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动速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和脑部血流速度都有明显改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比灵与地巴唑联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对血流动力学和脑部血流速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毒副作用小,用药后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东亚;胡亚妮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河南省医药行业企业技术中心投入产出问题研究

    2004~2009年,河南省医药行业建立的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以及在投入产出的总量上均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利用2004~2009年的数据,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评价了河南省医药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在对河南省医药行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应重视R&D人力资源投入的质量,重视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中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比例构成;政府要继续增强R&D经费投入以及增加R&D经费中政府资金的投入等.

    作者:张慧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我国技术市场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行了调研,并针对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中认识到把技术市场仅仅理解为从事技术交易的场所,或把它看作是一项单纯的商业活动,更有甚者把技术市场看成仅仅是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是一种狭义甚至是狭隘的简单化的认识.对技术市场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起初它不会是完美的,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它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来逐步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高雷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中的功能变化.方法:选取54只小鼠,将含有铜绿假单胞菌(PA)的琼脂糖珠经气管灌注小鼠,建立PA慢性感染的动物模型为PA组(30只).将给予无菌琼脂糖珠灌注气管的小鼠设为对照组(24只).检测两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23(IL-23)的浓度,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CD11c的表达情况,对部分肺匀浆行细菌培养.结果:PA组出现病理改变,肺匀浆培养出PA.对照组病理改变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PA组肺泡灌洗液IL-23的浓度、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11c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多(P<0.05),它们在3 d达到峰值,7 d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在小鼠的PA慢性肺部感染中,突树状细胞对宿主的免疫系统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其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IL-23有很大的关系.IL-23可能是阻止慢性炎症反应的一个有效靶标.

    作者:朱松雷;丁凤鸣;沈策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介入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B型尿钠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术后48 h B型尿钠肽(PRO-BNP)水平的影响及其预测近、远期心血管事件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和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行规范化PCI术,对术后48 h的PRO-BNP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观察术后3、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评价其与PRO-BNP水平的关联性.结果:术后48 h,PRO-BNP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RO-BNP浓度<800 pg/ml的患者比例及PRO-BNP水平显著优于PRO-BNP浓度>800 pg/ml患者的相应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PRO-BNP<800 pg/ml与PRO-BNP>800 pg/ml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对于ACS的治疗效果确切、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浆PRO-BNP水平,PRO-BNP水平对于术后短期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对于远期的预测价值不明显.

    作者:黄树斌;汤华;傅广;石胜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集体心理治疗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8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化疗指导;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放化疗指导外同时参加为期6周、每周2次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水平及整体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经过6周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9.41±11.53)、(41.18±4.78)分,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3.82±4.93)、(37.35±7.51)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整体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各维度评分分别为(71.82±15.98)、(63.85±13.03)、(56.97±10.82)、(76.53±5.00)、(44.06±16.54)、(55.09±12.85)分,实验组分别为(83.68±5.78)、(68.97±8.23)、(68.85±8.44)、(81.27±4.00)、(66.06±6.20)、(66.32±8.53)分,实验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可以缓解癌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可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方法.

    作者:胡君娥;严妍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HPLC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其氯霉素二醇物含量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其分解产物氯霉素二醇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XDB-C18柱(5 μm,4.6 mm×150 mm);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2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结果:氯霉素与氯霉素二醇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8%、100.36%,RSD值分别为0.40%、0.42%;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0.96~109.60 μg/ml(r=0.999 9),氯霉素二醇物的线性范围为1.95~39.00 μg/ml(r=0.999 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建议作为医院制剂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

    作者:倪晓霞;郑绍忠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肝脾破裂术中自体血液回输3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肝脾破裂术中自体血液回输的临床价值,为自体血液回输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9W-3000P3000P型血液回收机对32例肝脾破裂患者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并在术前、术后进行血常规、凝血三项检测.结果:本组平均每例患者回输血液1 150 ml,死亡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回输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有了明显改善[(3.82±0.85)×1012/L vs (3.53±0.71)×1012/L;(112.93±24.12)g/L vs (106.86±21.38)g/L;(218.57±108.6)×109/L vs (192.35±80.34)×109/L](P=0.025、0.012、0.036).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均达到了正常水平.本组术后纤维蛋白原(FIB)平均值[(3.41±1.53)g/L]高于术前[(2.54±1.64)g/L](P=0.021).结论:自体输血是血液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又可减少输注异体血造成的经济负担与不良反应,且对患者的血常规与凝血指标有很大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文彦;张宇飞;张明昌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GSS与AF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后路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A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AF治疗组,4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维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AF)进行治疗;GSS治疗组,56例胸腰椎骨折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片、CT检查和ASIA标准,比较两种术式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矫正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相近,在椎体的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方面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方法总体疗效相近,但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唐俊;黄克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丹红通精方对自身免疫性慢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液及前列腺组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红通精方对自身免疫性慢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液及前列腺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10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10)、低剂量实验组(n=10)、中剂量实验组(n=10)及高剂量实验组(n=10),其中,实验组予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诱导造模.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各实验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丹红通精方混悬液灌胃处理,疗程35 d.取大鼠颈动脉血及前列腺组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TNF-α、IL-10 mRNA的表达.结果:干预后,空白对照组与各实验组(低、中、高剂量)大鼠血清中TNF-α、IL-10含量分别为(20.18±9.12)、(86.78±30.25)ng/L,(23.89±8.07)、(94.99±35.02)ng/L,(111.46±6.71)、(130.17±43.61)ng/L,(138.52±5.75)、(195.22±56.34)ng/L.四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TNF-α、IL-10 mRNA含量分别为(0.17±0.02)、(0.58±0.11)ng/L,(0.27±0.02)、(0.81±0.03)ng/L,(0.35±0.11)、(0.93±0.19)ng/L,(0.98±0.03)、(0.99±0.34)ng/L,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中、高剂量实验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丹红通精方能提高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诱导的自身免疫性慢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及前列腺组织中TNF-α、IL-10水平,并且与低剂量丹红通精方相比,中、高剂量丹红通精方的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黄志洪;卢玉忠;李慎果;覃湛;张兆磊;袁少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股骨头坏死随访图像处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本文采用Visual Studio 2005、Photoshop、SQL Server 2005等软件设计在线股骨头坏死随访图像处理系统,实现对股骨头坏死影像资料的实时处理和远程随访,为股骨头坏死远程随访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张华;庞智晖;周广全;何伟;陈鹏;陈镇秋;魏秋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音乐疗法对控制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及焦虑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音乐疗法对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及焦虑的控制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重复测量设计的研究方法,将106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53例).干预组在术前3 d和术后3 d分别在早餐后、午睡和晚睡前听轻音乐,分别在术后8、24、48、72 h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和Beck焦虑自评量表测评两组患者的疼痛及焦虑程度.结果:两组之间及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程度:不同组别(F=17.130,P=0.000);不同时间(F=396.865,P=0.000);焦虑程度:不同组别(F=5.717,P=0.019),不同时间(F=558.017,P=0.000)].不同时间点疼痛反应和焦虑程度有相关性,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和焦虑变化模式一致,以术后第3天疼痛及焦虑相关程度高(r=0.824).结论:音乐疗法对控制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短期疼痛及焦虑有一定的作用,长期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韦白杨;黄秋环;黄美秋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山东玫瑰花化学成分初探

    目的:为科学测定玫瑰花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用常规理化鉴别方法对玫瑰花乙醚浸出物和水溶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玫瑰花乙醚浸出液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类成分;玫瑰花水溶液中含有黄酮类、氨基酸、生物碱类、酚类、糖类、鞣质、有机酸、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不含皂苷、蒽醌类、强心苷等化学成分.结论:不同品种玫瑰花所含化学成分相似,反应现象无明显差别.

    作者:石伟宁;李明;王志刚;战争尧;张庆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表阿霉素化疗前后血清脑钠肽浓度变化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早期诊断表阿霉素心脏功能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1月单独应用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不适症状到门诊就诊的患者45例,观察EPI化疗前后患者血清BNP及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观察血清BNP浓度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EPI化疗后血清BNP及cTnI浓度[(256±13)ng/L,(0.48±0.06)mg/L]较化疗前[(10±2)ng/L,(0.12±0.02)mg/L]显著增高(均P<0.01);Em/Am、E/A化疗后[(0.65±0.24)、(0.76±0.06)]较化疗前[(1.57±0.17)、(1.65±0.12)]明显降低(均P<0.01),但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化疗前后比较[(60±3)% vs(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Em/Am、E/A间均有正相关性(r=0.679,P<0.05;r=0.641,P<0.05),而与LVEF之间则无相关性(r=0.172,P>0.05).结论:测定表阿霉素化疗期间血清BNP浓度可早期监测表阿霉素对心脏功能的损伤.

    作者:李伟章;郑若龙;陆叶;沈伟生;张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原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0年住院及门诊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并逐一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因骨科疾病引起腰腿痛而误诊的有40例,占58.0%,其次为肿瘤及转移癌18例(26.1%),后为糖尿病性神经痛、带状疱疹、下肢静脉炎、泌尿系结石及腰椎结核.结论:为避免因骨科、肿瘤等疾病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临床上应重视病史及临床检查,必要时可借助红外热像、体感诱发电位等来综合分析.

    作者:郑龙;蔡安生;姚海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对讲好第一节课,突出主线、详解重点、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课前导入和课中高潮法、比较、联系、归纳教学方法,课后布置习题、综合考核知识和能力等理论课教学方面和增开设计性实验,安排综合性实验等实验课教学方面的认识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玉明;李彩文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效果.方法:将住院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血糖控制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尿酮体转阴天数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尿酮体转阴天数分别为(2.90±1.41)、(4.35±1.24)d,胰岛素用量分别为(39.84±11.24)、(53.21±10.45)U/d,达靶血糖时间分别为(6.03±2.13)、(9.32±4.15)d,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5.0%、20.0%,治疗3个月时HbA1c水平分别为(7.02±1.84)%、(7.84±1.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4个时间段血糖值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CSII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较,达靶血糖时间明显缩短,尿酮体转阴时间缩短,并且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的特点.

    作者:杨秋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206例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并分析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患者的NT-proBN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力衰竭的分级增大而升高(P<0.05);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P<0.05);NT-proBNP浓度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相关(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显著升高,其检测值越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其对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阿布都卡地尔·阿布都拉;阿布都乃孜尔·肉孜;艾克帕尔·阿布都克里木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辛伐他汀凝胶骨架缓释片制备工艺与体外释放考察

    目的: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辛伐他汀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并考察其制备工艺、体外释放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通过Ritger-Peppas模型探讨缓释片的释放机制.结果:缓释片体外释放受到溶出仪转速的影响,转速越大,药物释放越快;制粒方法、片剂硬度与溶出装置对体外释放无显著影响.缓释片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12 h释放度达到80%以上,其释药过程为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共同作用.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简便可行.所制备的辛伐他汀缓释片释放缓慢、平稳,符合制备要求.

    作者:石雷;范长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护理进展

    小儿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小儿影响较大,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有利于促进疾病痊愈.本文从对该疾病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护理依据.

    作者:梁红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