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沐舒坦在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炜;陈宏伟

关键词:沐舒坦, 新生儿, 胎粪, 吸入性肺炎,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究沐舒坦在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共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胎粪吸入性肺炎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沐舒坦15 mg/次,2次/d.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7,P<0.05).结论: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可以提高疗效,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其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急诊护士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

    目的:确定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护士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本研究的60名护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采用<疼痛管理知识调查表>评估其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构建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方案,对研究组护士进行培训,对照组护士不参与.2周后再次对两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其在急诊接诊伤情及严重程度相似的患者,评估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情况以及心理状况,并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疼痛规范化管理培训,研究组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士所分管患者清创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可促进急诊护士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改变护理态度,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作者:席惠君;周潘宇;王立芬;闫红丽;许开云;张俊英;赵继军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1,4-二氯酞嗪合成工艺研究

    目的:优化1,4-二氯酞嗪的合成工艺,提高反应收率.方法: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缩合和氯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改进了合成工艺,总收率提高到85.0%.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均经HRMS和1H-NMR确证.结论:改进后的合成工艺,操作简化,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该工艺切实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王盟盟;曹运华;王彩凤;季聪慧;朱楠;杨志敏;宣红霞;于洁;刘宏民;张秋荣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失眠患者与健康人睡眠感知水平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失眠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对睡眠状况主观感知和客观评价的差异,分析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感知特点.方法:选取在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2月神经内科就诊患者120例,6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并完成早晨问卷[用于评估睡眠知觉,睡眠知觉(%)=主观睡眠时间/客观睡眠时间×100%].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R)、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描述失眠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试者的睡眠自我评估参数对照组睡眠潜伏期(SL)(18.75±5.59)min、觉醒时间(WT)(27.00±6.08)min、睡眠效率(SE)为(90.40±6.07)%、总睡眠时间(TST)(438.00±41.75)min,失眠组SL(62.97±35.56)min、WT(174.22±93.90)min、SE为(54.78±17.36)%、TST(285.94±90.4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ISR(1.69±2.19)分、SAS评分(27.91±3.37)分、SDS评分(0.29±0.03)分;失眠组ISR(20.59±6.14)分、SAS评分(46.62±11.64)分、SDS评分(0.53±0.10)分;失眠组受试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失眠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睡眠知觉紊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乔波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临床物理诊断实验改革应把握的三个环节

    为适应城乡基层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对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造就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物理诊断学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围绕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基本操作技能,采用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环节等有效措施,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为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袁克;袁章顺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687例开滦煤矿新发尘肺患者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开滦煤矿接尘职工新发尘肺特点,了解煤矿接尘职工中尘肺患者检出情况,依据接尘工龄、发病工龄做好接尘职工的普查工作,进行早期临床干预.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开滦职业病防治所尘肺诊断组新诊断的687例尘肺患者的检出率、构成比、接尘工龄、发病年龄、发病工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尘肺患者检出率为1.83%;接尘工龄超过20年的尘肺患者占尘肺患者总数的72.20%;尘肺发病人数随接尘工龄延长而增多,在所有新发尘肺职工中Ⅰ期尘肺患者多,占尘肺患者总数的95.77%.新发尘肺患者的发病人数以51~60岁年龄段多,发病年龄在41~50、61~70岁和超过70岁年龄段与51~60岁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01).掘进作业人员的发病工龄与采煤作业人员在防护措施相同的情况下发病工龄明显缩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发尘肺患者中以Ⅰ期尘肺多,大规模的尘肺普查工作迟应在接尘20年开始,尘肺平均发病年龄超过退休年龄,众多工种中纯掘进工的发病工龄短,其次是纯采煤工.

    作者:张连英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鲜梨汁和腹部按摩联合应用预防鼻饲患者便秘

    目的:探讨鲜梨汁和腹部按摩联合应用对脑卒中鼻饲患者便秘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5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鼻饲患者按鼻饲日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在管喂开始时即鼻饲鲜梨汁并联合应用腹部按摩,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持续观察14 d.结果:对照组便秘的发生率为53.3%,实验组便秘的发生率为21.9%,并且第1次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1 d多,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鼻饲鲜梨汁联合腹部按摩对脑卒中鼻饲患者发生便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安莉;闫奕;高亚娜;王钧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6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分析

    目的:讨论脑电图对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对疾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对60例确诊病毒性脑炎病例行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检查,并对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为86.7%,头颅CT异常率为25.0%,脑脊液异常率为58.3%,采用配对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电图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呈平行关系.结论:脑电图检查简便易行,没有创伤及副作用,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军利;田莹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横结肠顺蠕动移植代食管重建术的护理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功能,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笔者对100例胸骨后横结肠顺蠕动方向移植代替食管重建术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精心护理,严格执行饮食要求,做好饮食宣教和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精心护理解除了患者饥饿而又不能进食的痛苦,食管钡餐检查吻合口通过顺利无阻碍,患者术后均能进普食.由此可见,由于患者入院时身体营养不良,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严重,所以必须给予严密的观察和护理,使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朱丽娜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PFNA与Gamma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比较PFNA与Gamma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4例,分别应用Gamma钉治疗45例,PFNA治疗39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4~36个月,Gamma钉组3例发生拉力螺钉切出,2例发生股骨干骨折,2例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发生髋内翻;PFNA组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Gamma钉相比,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防旋转的优点,是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适应证.

    作者:伍旭辉;肖扬;蒋栋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磺胺醋酰钠滴眼液无菌检查方法验证

    目的:验证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H无菌检查法,采用薄膜过滤法对磺胺醋酰钠滴眼液进行无菌检查方法研究.结果:供试品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无菌落生长,试验组菌与阳性对照菌生长情况相似,均生长良好.结论:采用薄膜过滤法,用500 ml 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可消除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的抑菌活性,使检验结果更准确可靠.

    作者:刘全芳;郑绍忠;张婷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比较两组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积分[(3.42±0.45)、(3.23±0.57)分]和对照组[(4.07±0.47)、(4.12±0.38)分]相比显著降低(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12个月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4.86±3.54)、(3.23±2.92)mmol/L)]较对照组[(13.45±2.04)、(13.32±2.11)mmol/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并有较强的降低血脂作用.

    作者:陈斌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丹参酮对肥厚心肌组织中钙调神经磷酸酶的影响

    目的: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所致心肌肥厚模型,探讨丹参酮的抗心室重构与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D大鼠通过腹主动脉缩窄建立高血压的心肌肥厚模型,4周后将手术大鼠分为手术组(B组),丹参酮低剂量组[C组,10 mg/(kg·d)],丹参酮高剂量组[D组,20 mg/(kg·d)]及缬沙坦组[E组,10 mg/(kg·d)],每组各8只,另有8只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A组).用药8周后检测各组尾动脉压,取左心室组织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病理切片HE染色测量心肌纤维直径(MF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AT1受体 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T1受体和CaN的蛋白表达,通过Fura-2双波长荧光法检测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与A组和E组比较,B、C、D组的血压值显著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的LVMI、MFD值均高于A组,且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AT1受体蛋白和mRNA水平在B组中表达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C、D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的AT1受体 mRNA表达水平均未降至A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CaN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丹参酮对其表达的干预呈剂量依赖性,D、E组间Ca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D、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组Ca2+浓度均高于A、D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可通过阻止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减少钙调神经磷酸酶的表达,起到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王照华;李永胜;杨乐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右美托咪啶对开颅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DEX)对开颅手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60例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过程是否应用DEX和安慰剂随机分为安慰剂组(30例)和DEX组(30组).术中七氟烷、阿片类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常规应用以维持收缩压在90~130 mm Hg之间,心率在50~90次/min之间.监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由计算机系统连续地记录和储存并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DEX组的AUCSBP>130 mm Hg较安慰剂组明显较小[10(3~51)vs33(9~97),t=12.486,P=0.04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20.5±11.7)vs(27.2±13.4),t=2.381,P=0.031]以及需应用升压药物(33.3% vs 50.0%,χ2=15.72,P=0.026)、降压药物的患者(46.7% vs 80.0%,χ2=19.25,P=0.001)均较安慰剂组少.结论:DEX可以提高开颅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而没有增加低血压或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作者:余汝林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B超检查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妇科急腹症患者156例进行腹腔B超检查,并与临床病理检查诊断相结合分析.结果:临床病理诊断异位妊娠56例,卵巢囊肿扭转21例,急性盆腔炎24例,黄体破裂1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宫颈粘连17例,子宫肌瘤合并变性8例,处女膜闭锁4例.B超检查妇科诊断符合率可达93.6%.结论:B超检查对妇科急腹症的鉴别和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诊断准确率高,检查时间短,无痛苦,可作为妇科急腹症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宇蓉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梅毒螺旋体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不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集的1 548份血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梅毒螺旋体的检测,以梅毒螺旋体抗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检测结果与之比较,计算两者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假阴性率为18.7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未出现假阴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假阳性率为0.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假阳性率为0.0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灵敏性低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而两者特异性无显著差异,因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更适用于梅毒螺旋体的筛查,以避免漏诊.

    作者:贾丽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经鼻给予布托啡诺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

    目的:比较经鼻给予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ASAⅠ~Ⅱ级择期行开颅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15 min经鼻给药.Ⅰ组给予生理盐水0.3 ml,Ⅱ组给予布托啡诺2 mg,Ⅲ组给予布托啡诺3 mg.以5 mg/s速度给予患者1/4总剂量的丙泊酚(2 mg/kg).静脉注射丙泊酚时采用4点法对疼痛评分,0=无痛,1=轻度疼痛,2=中度疼痛,3=严重疼痛.结果:Ⅰ组有70%患者诉疼痛;Ⅱ组和Ⅲ组分别为53.3%和26.7%.Ⅲ组跟Ⅰ组比较,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麻醉前15 min经鼻给予布托啡诺3 mg能预防丙泊酚注射痛.

    作者:王云珍;王保国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对于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T)对于不稳定型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随机收集我院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收集同期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30例),对两组的cTnT和CK-MB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在发病早期、中期、晚期3个时间点的血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CK-MB水平在发病早期和中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晚期,观察组血CK-MB水平较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与cTnT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检测心肌损伤的高能指标,可以作为不稳定型心力衰竭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血cTnT水平的变化比CK-MB更敏感.

    作者:夏勇;刘海清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循证医学原理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为医疗决策提供可靠的证据,随着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的思想已成为医学界的主流思想,循证医学原理已广泛地被应用到药房管理中来并产生了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循证医学原理强调药房管理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好的证据指导实践,这是管理理念的飞跃.

    作者:郑坤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食管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心脏多功能刺激仪,采用亚速刺激法(低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0~30次/min)→超速抑制法(高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30~50次/min)→猝发脉冲法(快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40%),按次序进行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时观察转复瞬间心电图表现,同步记录心电图至少至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10 s,转为房颤者继续观察直至恢复窦性节律.结果:使用亚速刺激法238例,成功转复32例,成功率为13.4%;使用超速抑制法206例,成功转复173例,成功率为83.9%;使用猝发脉冲法28例,成功转复21例,成功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226/238).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瞬间心电图表现为:正常185例(77.7%)、P-R间期延长5例(2.1%)、房颤8例(3.4%)、交界性逸搏2例(0.8%)、长间歇>1 500 ms 5例(2.1%)、单发室性期前收缩5例(2.1%)、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例(2.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2.1%),除1例长间歇为3.2 s者予以72次/min频率的心房起搏外,余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高效,可作为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敏;王幸;张春丽;朱韵;马云霞 刊期: 2011年第29期

  • 腹腔镜下妇科手术两种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妇科手术的麻醉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ASAⅠ~Ⅱ级实施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连续硬膜外麻醉(100例),Ⅱ组为腰-硬联合麻醉(100例),两组均加静脉麻醉,全程监测BP、HR、RR、SpO2等指标,观察其变化情况、麻醉效果、肌松程度及牵拉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为优良,肌松良好,无麻醉并发症,BP、HR、RR、SpO2气腹前后监测,硬膜外麻醉波动幅度较大,气腹后与术前、麻醉后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腰-硬联合麻醉波幅小,与Ⅰ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气腹后与术前、麻醉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妇科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保持自主呼吸,并发症少,苏醒快,且腰-硬联合麻醉运动神经阻滞更完全,降低了交感神经张力,血压、心率、呼吸、SpO2波动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刘德爱;彭方武 刊期: 2011年第2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