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爱雯;赵正保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西药(赛庚啶、氯雷他啶)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8.0%;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0%、84.0%.两组比较,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吴瑞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小儿严重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常频机械通气氧合改善不好的ARDS患儿改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2~6 h后氧合较前改善,24 h明显改善,4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对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氧合改善不好的ARDS患儿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简清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农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方法:随机抽取2005~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260名农村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是农村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结论:脑血管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提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在危险因素中,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居首位.
作者:王丽慧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接触可疑食物--猪肉的苫布和案板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分别从呕吐物、粪便、苫布和案板样本中检测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暴发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猪肉被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污染引起的.
作者:牛春荣;朱洪鸣 刊期: 2010年第09期
医疗机构药事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作者:马春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笔者采取子宫浆肌层多点8字缝扎子宫血管成功救治1例因胎儿巨大、产程较长致子宫收缩乏力及产后出血的产妇,使其有效止血,保全了子宫,并分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阐述具体缝扎子宫血管的方法.
作者:姜晓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总结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的护理经验.方法:以整体护理形式对158例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和出院健康指导,91.1%的患者痊愈出院.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患者易接受.
作者:祝萍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4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4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无一例出现血气胸,导管脱落5例,液体渗漏11例,局部感染16例,导管堵塞24例,无严重的合并症及并发症.本组病例留置时间短12 d,长96 d,平均38 d.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易固定、护理方便、置管时间长、活动不受限制、减轻对外周血管刺激等优点,是临床作为长期化疗及营养支持的理想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王俊梅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与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有相关性(r=0.469).结论: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欣;刘力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成人斯蒂尔病是一种少见的变态反应性临床综合征,此病具有高热、关节痛、皮疹、咽痛、白细胞增高、肝损害、抗核抗体阴性、血沉加快、血培养阴性、血清铁蛋白阳性等特点,且常并发心包炎、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等.此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
作者:胡春英;李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肺结核病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对我院肺结核病区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制订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肺结核病区医院感染预防策略.结果:通过严格的职业防护培训,制订各项预防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并在医院感染科的监督下认真贯彻实施,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肺结核作为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规范感染管理,加强重点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董桂珍;王晓曦;刘鸿燕 刊期: 2010年第09期
本研究主要论述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鉴别、应对措施,附子的药理分析以及炮制对附子所含生物碱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笔者对附子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作者:刘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指离体复合组织块的再植经验与技巧.方法:对16例手指离体复合组织块分别采用单纯血管吻合,血管缺损采用静脉移植桥接、邻指指固有动脉顺行转位等方法再植.结果:本组16例,术后手指离体复合组织块全部存活.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手指长度及外观满意.手指功能平均值比术前增加了45%.结论: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复合组织块再植就会获得成功,既改善功能又解决美观问题.
作者:付彦春;张健;付忠田;王玉;赵双印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外科诊治经验,以提高对溃疡病急性穿孔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80例中,非手术治疗18例,行穿孔修补术48例,胃大部分切除14例;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感染10例,胃排空障碍2例,无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腹部X线、B超及腹腔穿刺可提高溃疡穿孔的确诊率.对于年龄较轻、穿孔小或空腹穿孔、腹膜刺激征轻且局限者,可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多采用穿孔修补术,较少采用胃次全切除术.
作者:李颖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a1联合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HB患者1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与对照组(72例).治疗组给予胸腺肽a1联合阿德福韦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德福韦,疗程6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生化,HBeAg、HBV-DN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和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BeAg、HBV-DNA等指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腺肽a1联合阿德福韦疗效优于单一用药.
作者:徐立昌;夏黎明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全经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全经针刺法、常规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经针刺法能显著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是治疗卒中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周金芝;周国平;王清勇;刘玉泉;刘小卫;王敬桥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LC患者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16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现并发症7例,出血2例,中转开腹5例,置腹腔引流管90例.结论:规范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的基础,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及正确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白宏治;张银峰;陈飞;高桂霞;翟云起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检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随机尿微量清蛋白(mAlb)及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发现DM早期肾脏损害.方法:血HbA1c、尿mAlb、β2MG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在雅培Abbott C8000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HbA1c、mAlb、β2MG在尿蛋白阴性组、阳性组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A1c、尿mAlb、β2MG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DM早期肾损害可靠而敏感的指标,为监测DM肾病发生及监护治疗的良好实验室指标.
作者:王志贤;杨红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超声图像特点及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经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或病理证实的病例60例,对其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超声图像根据受精卵着床部位、时间长短的不同有较大变化,早期诊断的关键首先是排除宫内妊娠,其次是双侧卵巢的显示对附件区包块来源的判别有重要作用,需强调动态观察.结论:超声检查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控制1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控制6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对照组为1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是肯定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广晖 刊期: 201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