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

刘爱群;牛兵;杨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复发性口腔溃疡, 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口服左旋咪唑片,复合维生素B片和维生素C片.治疗组在服用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肿痛安胶囊和穿王消炎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可靠,能明显减少患者复发次数和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便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护理配合分析

    目的:探讨便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护理配合.方法:我科2007年5月~2009年5月门诊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926例,随机分为护理配合组500例,对照组426例.观察两组患者紧张、恐惧的程度及肠镜前端达回盲部所需时间.结果:两组病例均完成检查,护理配合组至回盲部时间(9.85±5.60)min,对照组至回盲部时间(15.58±8.50)min;护理配合组紧张程度Ⅲ级94例(18.80%),对照组紧张程度Ⅲ级169例(39.67%).结论:综合护理配合组患者的紧张、恐惧程度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配合良好,达回盲部时间短,使检查更加顺利,减少了检查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能够更全面地对肠道进行检查,减少误诊及漏诊.充分说明对便血患者积极进行综合全面的护理配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措施.

    作者:王靖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3例平山病临床表现、肌电图及肌活检分析

    目的:分析平山病临床、电生理及病理等特征,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均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多次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共22条,运动传导中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2条(9.1%).正常高限2条(9.1%);CMAP波幅下降4条(18.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在正常范围;F波检测共15次.其中.F波未引出2次(9.1%),F波出现率低于80%者6次(40.0%),F波潜伏期及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多次肌电图所检肌肉共31块,异常率为67.7%,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异常肌肉主要分布于C5~T1支配区.病程中随访肌电图可见异常自发电位、多相波均减少.肱二头肌活检2例,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平山病的肌电图、肌活检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肌电图结果的改善提示预后良好.

    作者:尹俊雄;林兴建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

    目的:探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患者随访6~12个月,除3例患者死于内科疾病及其并发症外,余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根据黄公怡临床评价标准,本组患者中,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6%.结论:应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复位好,实用,可靠,效果理想.

    作者:曾维;林笋;宁健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新型保护具在临床上的应用

    目的:研究新型护具在临床上应用时的优点.方法:研究2009年1~12月来我院我科就诊的263例患者,145例患者未应用新型保护具,为对照组;118例患者采用新型保护具,为试验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未应用新型保护具的患者弄伤自己或拔掉输液针头、胃管、吸氧管等意外情况发生率为40.69%,应用新型保护具的患者弄伤自己或拔掉输液针头、胃管、吸氧管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为6.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型保护具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冬梅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反跳32例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反跳的临床救治情况,结合经验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1999~2009年收治的30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32例出现反跳患者的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有明显先兆症状患者均在立即确认出现反跳后,接受积极治疗,治愈27例,死于肺水肿2例,脑水肿合并肺水肿1例,呼吸衰竭2例.结论:在有机磷中毒的抢救治疗中应早期彻底清除毒物,阿托品应早期、足量、反复静脉给药以期快速达到阿托品化,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危重患者应及时采取换血疗法.

    作者:王波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肺结核患者并发自发性气胸128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与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关系、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我院2000~2009年收治的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120例肺复张,7例开胸手术后治愈,1例因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年内38例复发.其中,26例手术后治愈,其余12例均转为慢性气胸.结论:肺结核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症状严重,及时救治,则预后良好.

    作者:麦洪珍;杨智;徐齐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清洁工医院感染的防范对策

    目的:了解清洁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和防护针刺伤能力情况,实施有效干预降低清洁工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09年6月随机抽取在医院临床和医技科室工作的清洁人员30名,进行问卷和访谈形式的调查.结果:清洁工的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针刺伤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结论:重视清洁人员标准预防的教育,加强职业防护管理,正确实施防护措施,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臧永坤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压疮的辨证施护体会

    目的:解决长期卧床患者压疮问题,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方法:对40例压疮患者,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正确辨证施护,并与40例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结果:辨证施护组与常规护理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辨证施护突出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同病异护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并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合作与了解.

    作者:荣志宏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门诊药物咨询情况分析

    目的:提高我院药学服务质量.方法:对我院门诊药物咨询窗口2005年8月~2008年5月12 984例药物咨询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咨询者身份以患者居多,占76.0%;咨询内容以药品名及适应证为主;咨询方式多为窗口咨询;解答方式以直接回答为主.结论:药物咨询工作可以提高药学人员业务能力,并有利于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作者:汪林;刘晓艳;赵环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护理的要点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护理并进行试验性改进.结果:38例中,发生便秘者8例,3例出现排便时头昏、心悸,无死亡.结论:通过对38例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护理,使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了因便秘导致患者用力排便而引起的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猝死的发生率.

    作者:王瑞霞;崔文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剖宫产手术心理支持

    目的:针对不同剖宫产产妇的心理,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情绪稳定,顺应医护计划.方法:分析产妇接受手术的心理状态,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对控制产妇术中紧张、恐惧心理和预防术后的健康恢复是有必要的.结论:通过护理实践,开展的术中心理护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使整个护理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使手术室护理与病房的整体护理得到了贯通,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需要.

    作者:黄静;张梅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血清钙在肾结石患者经皮肾输尿管镜术前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钙在肾结石患者经皮肾输尿管镜术前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09年4月于我院行经皮肾输尿管镜术的43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检测其血清钙,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4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血清钙明显高于其他34例患者(P<0.05),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其均为结石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结论:在将行经皮肾输尿管镜术的患者中行血清钙检测,对于有效地找出患者原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日升;邓婉娣;冯彩玲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微创手术对96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及结果讨论.结果:术前关节功能平均96分(39~72分),随访时关节功能平均91.6分(77~100分).结论: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郭鹏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麻黄止嗽胶囊治疗60例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麻黄止嗽胶囊治疗老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00例60岁以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先用阿奇霉素0.5 g和病毒唑0.2 g一次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混匀后每天1次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麻黄止嗽胶囊,治疗6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o%,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麻黄止嗽胶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芝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胎盘早剥7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增强对胎盘早剥的预防、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2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胎盘早剥的发生率为1.22%,胎膜早破、高血压疾病、创伤等因素是导致胎盘早剥的重要原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均高于同期住院分娩的发病率.结论:胎盘早剥对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准确及时的诊治对于降低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至关重要.

    作者:周艳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静脉输液改良式拔针方法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患者对两种拔针的疼痛反应、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血液及药液外溢情况.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进行健侧手背静脉输液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常规组采用传统拔针法(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改良组采用改良拔针法(先反折并挤压近针头端软管,迅速拔出针头,再按压刺点上方,输液侧上肢抬高90°,放松挤压的软管).结果:常规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P<0.01).两组均能达到止血效果,改良组能有效防止针头处血液及药液外溢.结论:改良组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预防皮下淤血和血液及药液外溢的发生.

    作者:刘菲;王志敏;吕华;马淑凤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可压复合树脂修复Ⅱ类洞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可压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Ⅱ类洞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病例备洞去腐后,对于中、深龋坏垫底后,采用全酸蚀技术两步法进行修复:酸蚀脱矿、预处理并黏结.结果:1年后复查,恢复正常咀嚼功能的106颗牙齿出现充填物松动、脱落,牙髓或根尖炎,洞渗漏或继发龋坏等并发症共20颗牙齿,总有效率为84.1%.结论:在临床操作中,遵循窝洞制备和充填原则的前提下,并注意避免相关的影响因素,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淑珍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血清GGT、AFU、ALP及AFP检测对肝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碱性磷酸酶(ALP)以及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GGT采用速率法,AFU、ALP采用酶法,AFP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组56例、转移性肝癌组64例、其他肝病组50例与正常对照组77例血清标本中GGT、AFU、ALP及AFP含量,结果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转移性肝癌组中GGT、AFU、ALP、AF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其诊断肝癌(包括原发与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87.7%、78.9%、85.6%、65.3%和70.3%、45.4%、80.3%、57.3%,与其他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四个指标联合应用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分别为97.2%和82.6%,与其他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GT、AFU、ALP及AFP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梁伟;陈洁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医学生理学的典型病例教学策略

    生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然而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学生对生理学有畏学心理及生理学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针对生理学课程的特点,提出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并探讨了该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法及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牛淑冬;赵堃;王滨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HPLC-ELSD法测定胎乐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胎乐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on-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33:67);流速:1.0 ml/min,漂移管温度:50%,气流量:1.5 L/min.结果:黄芪甲苷在1.008~10.08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O.999 3),平均回收率为97.29%,RSD=1.48%.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胎乐颗粒中黄苠甲苷的质量控制.

    作者:潘涛;夏新华 刊期: 2010年第13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