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云;吕树红
目的 探讨经皮肾穿刺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采用经皮肾取穿刺(PCNL)联合第三代弹道超声波碎石清石系统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51例Ⅰ期取石,5例Ⅱ期取石,结石取净率98%.平均手术时间80min,术中估计出血量平均45ml,平均手术后住院时间6.5d.术后无严重出血、发热、尿外渗等并发症,肾积水好转率91%.结论 经皮肾穿刺联合第三代弹道超声波碎石清石系统治疗肾结石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忠;邓忠贵;廖锦先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调查我院临床病人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院临床送检标本中所分离的真菌,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梅里埃API CANDIDA 2.0进行菌株鉴定,康泰FUNGUS药敏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年中所分离的204株真菌含7个种类的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大,为41.1%,7种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平均耐药率为13.1%.结论 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耐药菌株的产生也在增多.
作者:张东航;杨松 刊期: 2006年第29期
一个针对医疗机构的统一标准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各医院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系数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很多,比如特尔裴法、层次分析法、专家一次测定法、专家预测法、定性定量权数确定法等.优序图用于确定权重时具有简便、结果可靠、容易理解,便于管理者和使用者掌握及推广应用等优点[1].使用自编程序和数据库对优序图的调查表进行数据汇总处理,对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来说具有一定困难,本文利用电子表格Excel填制优序图调查表、汇总计算权重系数.
作者:闵传新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在剖宫产严重大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12例经使用缩宫素、按摩子宫无效的剖宫产严重大出血患者,在输血、输液的情况下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填塞纱条的止血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出血均得到控制,无1例子宫切除.结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腔纱条填塞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严重出血的有效方法,效果明显,减少了子宫切除的危险.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提高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6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2例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4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 22例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者,无尿失禁及尿瘘发生;4例非手术治疗者经定期尿道扩张及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膀胱尿道镜和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该病可靠的诊断手段,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是佳治疗方法.
作者:崔胜堂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64例颈内动脉系TIA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颈动脉硬化板块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TIA患者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29.6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0.9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扁平斑为多见,其次为硬斑和溃疡斑,且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TIA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中国;周志明;许川 刊期: 2006年第29期
本文通过与传统手工计数法相比较,讨论小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中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作者:黄进春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通过VitE按摩治疗早产儿硬肿症疗效观察,大大提高早产儿治愈率.方法 将2002年1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56例患硬肿症的早产儿,采用抽签方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VitE按摩加常规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VitE涂抹加常规综合护理,均观察患儿硬肿消退情况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观察组患儿硬肿消失快,治愈率高,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 VitE按摩治疗早产儿硬肿症疗效确切,缩短住院时间,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朱慧玲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总结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及纤维化的CT灌注参数特点,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局部纤维化患者共50例,分两组进行研究:NPC放疗后局部复发组26例,NPC放疗后局部纤维化组24例.所有病例均使用GE8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患者常规平扫,灌注成像扫描,利用Perfusion3软件进行后处理:自动计算所需灌注参数:即局部血流量(BF)、血容量(BV)、时间(MT)、表面通透性(PS).数据均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BS、BV、PS、均数值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复发组与纤维化组间MTT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纤维化的CT灌注参数具有不同特点.CT灌注成像技术对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伟东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评估所建立的CA50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CA50 TRFIA)的技术指标及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CA50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分析其曲线的性质参数,研究该方法的特异性、精密度和回收率、灵敏度、稳定性、平行性,以及和免疫放射分析方法(IRMA)法间的相关性.结果 10批标准曲线拟合相关系数均值R为-0.9978±0.0022,大结合比Bm/Bo为127.26±9.85,批内和批间变异分别为2.6%和3.5%,平均回收率为108.61%,灵敏度为1.08 U/mL,测定结果与进口CA50 IRMA药盒测定值比较相关系数为0.94,其他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干扰,同批试剂连续6个月应用分析结果稳定.结论 CA50 TRFIA本底低干扰小,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无放射性污染,是一种非放射性的标记免疫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峰;肖华龙;黄飙;虞竞峰;张瑞祥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胺常规诱导后快速插入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用微泵持续静脉注入异丙酚200~400mg/h、阿曲库胺50 mg/h,行IPPV通气,VT10~12ml/kg,RR12~15次/min.结果 术中所有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现有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病人正确选用麻醉药,可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
作者:王强;何凤勇;徐军;鲍方;刘礼军 刊期: 2006年第29期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亦称免疫性血管性疾病.临床主要有皮肤型、腹型、肾型、关节型及其它类型,皮肤型多见.发病人群多为儿童,成人少见,尤以腹痛为首发表现者,极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6月~2004年4月收治的以腹痛为首发表现10例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其中内镜检查8例,以探索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误诊原因.
作者:佟雨红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原理.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对300例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0例手术病人术后复查出现1例肠粘连,切口感染3例.结论 阑尾切除术不缝腹膜的目的 是预防肠粘连.
作者:朱镇 刊期: 2006年第29期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相当高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于此病的治疗,长期以来,国内外普遍采用溶栓疗法.但因检查技术落后以及药物质量等问题,致使溶栓者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对溶栓疗法仍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及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广泛应用,突显出中药的治疗特色及疗效,为脑梗死治疗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辨治和经验.本文通过西医溶栓治疗与中药活血化瘀治疗脑梗死两种方法的对比,从原理、疗效、方法、适应证、安全性、中医药特色及运用等方面展开论述,显示了中药在预防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并发脑出血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者:荆睿;李军 刊期: 2006年第29期
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脓肿162例,一期行阑尾切除156例,手术切除率达96.2%,未发生感染扩散,肠管损伤.报告如下:
作者:郭玉波;王霆;陈洪杰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通过对126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的分析,得出其在胸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单侧肺通气麻醉116例,外伤性血气胸局部麻醉胸腔探查10例.肺大泡用缝合切割钉(Endo-GIA)切除8例,单纯切除后用丝线缝合26例,单纯结扎12例;气胸单纯胸膜粘连松解7例,单纯胸膜固定12例;肺错构瘤切除6例,肺转移癌切除9例,其他肺良性结节楔形切除24例;结核性脓胸纤维板剥脱5例,膈肌破裂修补3例,凝固性血胸清除4例;其中辅以5~8cm小切口16例.结果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常见的并发症是肺漏气,包裹性积液.结论 VATS的适应证不断扩大,除肺大泡、气胸外,应用较多的还是周围型肺癌或其他肺周围良性结节切除、外伤性膈肌破裂、良恶性胸腔积液等的诊治.
作者:张富全;张建国;高敬增;连爱民 刊期: 2006年第29期
临床上,患儿血液检查有多种项目可通过采集指尖、耳垂、足跟微量血来完成.但是,有些临床项目因需血量大,仍需采用四肢静脉取血.尤其新生儿有时需要股静脉采血,笔者在特护婴儿室工作10余年,现将新生儿股静脉采血单人操作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敬君;刘彦霞 刊期: 2006年第29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临床常见病,大部分患儿使用口服药在门诊治愈,但有部分病例疗效不佳.本组60例均为门诊治疗效果差者,给予肌注炎琥宁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坤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8年6月~2005年6月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及治疗方面具有其复杂性、多样性及隐蔽性,其疼痛以非典型疼痛多见.无痛型以6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塞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发生率高,基础疾病及继发脏器受损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在治疗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行直接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螺内脂的干预治疗等.
作者:侯伦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4年9月本院的26例伴有TIA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并随机对26例无TIA的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治愈率为80.76%.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8例,无变化4例,治愈率为53.84%.两组患者治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I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微栓子学说及脑血管痉挛有关.TIA诱导神经组织产生缺血耐受即缺血预处理,使大脑通过内源性或血管保护机制以对抗脑梗塞后的严重损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赵建民 刊期: 2006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