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维;程利娟;葛亚蓉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水疱为特征。疱疹消退后,局部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者则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1],在50岁以上患者中,其发病率可高达5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14年1~6月采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眉;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桉叶油对体外培养人绒毛膜细胞生长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胰酶消化法收集正常妊娠6~8周人绒毛膜细胞,分别用0.75、0.15、0.015、0.0015g·L-1的桉叶油作用12h、24h、48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活细胞计数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MTT法检测桉叶油对细胞的抑制率,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质量浓度≥0.75g·L-1的桉叶油对绒毛膜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质量浓度≤0.15g/L的桉叶油对绒毛膜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桉叶油作用绒毛膜细胞24h 时,0.75g/L桉叶油组细胞上清液中雌二醇、孕激素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细胞上清液中雌二醇、孕激素浓度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桉叶油作用绒毛膜细胞24h时,桉叶油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质量浓度≥0.75g/L桉叶油对人绒毛膜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质量浓度≤0.15g/L桉叶油对人绒毛膜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桉叶油对体外培养的绒毛膜细胞分泌雌二醇、孕激素无明显影响,但可刺激绒毛膜细胞分泌HCG。
作者:李小燕;向涛;余永莉;程秦;许本宏;张亚玲;李啸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开放和维护是医疗的重点。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的增加,中心静脉疾病越来越多,为合并多部位中心静脉疾病的透析患者建立长期血管通路成为医疗的难题。我院2012~2014年共收治多部位中心静脉疾病的血透患者14例,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结合Tei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右心室整体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40例(Ⅰ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Ⅱ组),急性下壁非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32例(Ⅲ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14例(Ⅳ组)。在标准心尖四腔心观二维图像指引下,采用TDI的频谱多普勒技术记录三尖瓣环与右室游离壁及中心纤维支架结合处,以及右室游离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运动速度曲线,测量各期大运动速度,计算Tei指数。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在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降低(P<0.05)、Tei指数显著升高(P<0.01),右室游离壁心尖段的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及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Ⅳ组在三尖瓣环中心纤维支架处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降低(P<0.05),Ⅱ组、Ⅲ组的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也显著降低(P<0.01),Ⅱ组在此处的Tei指数也明显升高(P<0.01);与Ⅰ组相比,Ⅲ组、Ⅳ组患者的RVEDV、RVESV明显增大(P<0.05),以Ⅳ组为著(P<0.01);Ⅳ组的RVEF明显减小(P<0.01)。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反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右室收缩功能减低,其与组织多普勒技术结合测量有利于全面评价心肌梗死后右室整体功能。
作者:张淼;张梅;董彦;田路;刘军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为了促进医疗服务及资源的合理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建立或完善其全科医师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促进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全科医师作为卫生服务系统的首席代理人和协调员,主要是基于所掌握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对居民和社区的健康状况作出非市场性的专业反应,并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如提供基本医疗与卫生保健咨询服务,并将患者转诊到适宜级别的医疗机构接受服务和治疗[1]。其“守门人”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居民与社区的健康问题进行管理与协调,并向患者提供上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专科医师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费用信息,通过整合有效的卫生资源来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但是,全科医师“守门人”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全科医师的能力,还取决于全科医师制度的完善与否,特别是全科医师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是有效发挥全科医师“守门人”作用的关键。
作者:李新伟;刘双梅;王小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我院为江苏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一流的设备、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可以为临床和患者提供可靠、准确的诊断,这是实现现代化医院必备的物质条件。核医学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SPECT-CT、PET-CT、骨密度仪等先进影像设备,科室的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管理能推动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为高水平的医学研究提供平台[1]。
作者:姜继伟;桑士标;高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哮喘的病因复杂,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1,2],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和胸闷等不良症状[3],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儿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如诊治不及时或者治疗不规范,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则会导致气道的重塑和不可逆狭窄,严重者则危及生命。因此,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配合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顾胜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激素、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取低分子肝素联合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4h 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肌酐水平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激素、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曹慧敏;赵冰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剖宫产术常规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简称腰硬联合),传统护理常规要求术后去枕平卧6h,以预防术后头痛,但近年来术后去枕平卧所引发的患者诸多不适已引起广泛重视。本研究探讨术后体位对椎管内麻醉后产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华;王泽鹏;胡先华;姜小庆;黄荔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医学临床教育旨在培养临床医生,医学生前期所学知识都是按照疾病到临床病症的模式来学习,但在实际临床工作是从病症到诊断,这种逆向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生临床实习后一年的学习目的。七年制学生毕业后要能基本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经过较短时间的临床工作就可以晋升为主治医师,要求有独立开展预防救治工作的能力。学校对七年制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也较五年制本科生要高,这让我们教师有了较大的责任和压力,使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增大。经过多年摸索,我们有了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作者:周海斌;董启榕;周晓中;徐炜;言湛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帕瑞昔布钠作为伐地昔布的前体药物,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外周及中枢COX-2的活性,减少外周及中枢前列腺素 E2(PGE2)的合成,提高痛阈,适用于手术后疼痛的短期治疗。舒芬太尼因有强镇痛效果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术后镇痛,但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过度镇静和呼吸、循环抑制等副作用[1,2]。我们通过随机对照设计比较常用的镇痛药物帕瑞昔布钠及舒芬太尼对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依据。
作者:王晶;王铁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GP和TAC两种化疗方案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GP两药联合化疗,对照组给予TAC三药联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受益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7.06%,与对照组患者的50.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Ⅱ度及Ⅲ度以上分别为20例、14例,对照组为13例、21例,对照组患者骨髓毒性大于观察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Ⅱ度以上为19例,对照组为10例。观察组胃肠道反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过敏反应、轻度心电图异常、EF(心脏射血分数)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受益反应率为55.88%,对照组为50.00%,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P两药联合方案和TAC三药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疗效相当。
作者:林顺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数发生在妊娠20周至产后2周,是妊娠中晚期常见的合并症,流行病学显示在我国发病率约为5%~12%,是一种严重危害母婴安危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1]。该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以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和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注重孕期管理,可明显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现分析北京航天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胎安危的影响。
作者:王秀娟;郭春海;吴跃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科技与信息的高度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医院要想在科研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就必须督促医疗工作者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新的学术动向,掌握更前沿的医学动态,避免走弯路,减少重复。而医院图书馆正是文献信息的来源,多方面、多层次地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如医疗研究、教学实践、论文撰写等[1]。现对医院图书馆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几点相关治理对策。
作者:陈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2HRZE/4HR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组在2HRZE/4HR标准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痰菌转阴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痰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4+、CD4+/CD8+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辅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可显著改善免疫状态,提高痰菌阴转率,提高疗效。
作者:傅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159例患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采用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微血管病变检测采用临床评估、尿液检查、眼底检查、神经传导检查以及多种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并检测25-羟基胆钙化醇水平,<20ng/ml定为维生素D缺乏。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维生素D缺乏与维生素D不足患者明显增多。维生素D缺乏症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肾病存在强相关性。低水平的维生素D与并发两种以上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强相关性。结论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可能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对糖尿病患者应调整膳食维生素D摄入量、补充适合的维生素D剂量等,或许可以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志欣;陈建都;匡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的老年长期住院患者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检查的长期住院老年患者130例,其中90例患者(对照组)未采用术后快速翻转患者体位技术;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术后快速翻转患者体位技术。分析总结两组患者并发气胸的发生率及临床资料,探讨导致患者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气胸合并症发生率(36.7%)与实验组患者气胸合并症发生率(17.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穿刺时间>30min、穿刺角度>30°、穿刺次数>3次、病灶大小<3cm、病灶深度>5cm及合并病灶周围肺气肿均为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快速翻转时间(12.3±5.1)s,70%(28/40)患者翻转时间在12.3s以下,实验组患者经统计分析,未发现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时,应注意可导致患者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以避免患者发生气胸。术后应协助患者尽快翻转至穿刺点向下的体位,可以降低气胸的发生率,同时使用该技术可以减轻传统危险因素对气胸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苗振伟;张福刚;陈振岗;李文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下肢原发性静脉曲张为血管外科常见静脉疾病,手术是终治疗方法,现临床手术方式较多,但并没有哪种手术方式能够表现出明显优势。本研究总结分析近3年于我院行改良的静脉剥脱术和传统术式的患者资料,对比两种手术方式优缺点。
作者:韩济南;王学民;王闯;李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延长生存期已不再是癌症患者担心的首要问题,重要的是缓解症状、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1]。家属是患者重要的看护者也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属的支持和照顾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2]。常规健康教育随机性大,有些患者和家属很快就会遗忘。为使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进而以大限度帮助患者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在对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卫銮;周纯华;陈楚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其辨证分型是通过总结、分析患者表现出的各种证侯得到的,而证侯是以四诊为手段获取的。这一诊断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该病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的观察和分析,探寻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间的联系,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治和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作者:胡晓艳;吕春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