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含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牛奶清除幽门螺杆菌效果的临床随机试验

赵连梅;魏思思;武一鹏;刘维华;赵川;胡代伦;李胜棉;王苋;单保恩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抗体牛奶, 临床随机试验
摘要:目的::比较观察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牛奶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方法:用4株幽门螺杆菌(1株为标准菌株,3株为本地流行菌株)免疫奶牛,制备出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牛奶。本次试验共筛选148例患者,C-14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为72例,后符合入选标准的为39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例和18例,试验组饮用含特异性幽门螺杆菌抗体的牛奶,对照组饮用普通牛奶,连续饮用2个月后,观察结果。结果:试验组的21名对象中,9人C-14呼气试验转为阴性,10人降低。有效清除率达42.86%,而对照组未有清除,两组清除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结论: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牛奶具有多克隆性和很高的效价,能够有效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
中国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中抗磷脂酶A2受体特异性抗体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血清磷脂酶A2受体(M-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检出率,评价两种方法检测抗体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IMN及其他明确病理诊断的入院患者,分为IMN组和非IMN组,整理临床资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进行检测。结果:IFA方法与ELISA方法检测抗PLA2R抗体的敏感度分别为71.3%、68.5%,特异度均为100%,两者ROCAUC分别为0.860、0.839,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种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κ=0.876),一致率达93.8%;抗体阳性的患者,易出现血清血白蛋白水平的降低(P<0.05);抗体滴度越高患者的低蛋白血症越严重,发生大量蛋白尿比例越高(P<0.05)。结论:两种方法检测血清中PLA2R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该抗体可作为IMN患者良好的诊断指标。

    作者:程桂雪;刘建华;王玉珏;刘勇;秦晓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学免疫学“OSBCM”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卓越医生班的探索

    本校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本院2013年正式招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班”。“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一门桥梁学科,与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密切相关,涉及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并处于不断扩充更新中。它又是医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的先修课,为医学生利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一些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医学院唯一省级品牌课程,率先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从优化课程体系出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式对《医学免疫学》进行改革,现对“OSBCM”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和思考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侃;王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硫酸锌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硫酸锌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过氧化氢( H2 O2)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观察正常对照组、H2 O2组、硫酸锌组及硫酸锌治疗组各组细胞的各项指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 N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培养液中内皮素( ET)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血红素加氧酶(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用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HUVEC的凋亡情况。结果:硫酸锌能显著提高H2 O2诱导的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降低ET含量,提高细胞HO-1、SOD和CAT水平,减少H2 O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数量。结论:硫酸锌具有较强对抗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并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硫酸锌有望成为提高HUVECs抗氧化损伤能力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佳;李肖楠;孙思铭;王越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D1蛋白家族及CD1蛋白和TCR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从20世纪发现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MHC )分子以来,对MHC、多肽、T细胞抗原受体( TCR)之间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几十年,是免疫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多肽可以作为抗原被MHC 分子识别并结合,呈递给 T 细胞,形成TCR-抗原-MHC复合物,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开启免疫反应:这一过程是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的核心[1-3]。围绕抗原呈递细胞( APC)、多肽抗原及特异性T细胞的广泛研究不断拓宽了人类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发的疫苗和药物产品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领域也有大范围的应用。例如,利用 HIV 病毒毒株的蛋白片段筛选并研究HIV广谱中和性抗体的作用机制,其中部分广谱中和性抗体经实验验证可能对艾滋病的治疗有。

    作者:富霄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TOR在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mTOR (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是一个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1991年 Heitman 等学者在酵母中作为雷帕霉素( Rapamyein)靶蛋白被发现的。 mTOR 作为一种信号转导蛋白,在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整合胞外细胞代谢信号及控制合成代谢和分解过程,对生长因子、营养物质、机体能量状态等产生应答,从而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自噬、代谢、调控细胞周期等,在细胞生长与存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白艳梅;刘海杰;高微;高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DCs表型成熟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树林来源的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 DCs)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腔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rmIL-4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s并用不同浓度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s的表面标志CD11c、MHCⅡ、CD80、CD86分子的表达及吞噬FITC-dextran 的能力,ELISA检测该多糖对DCs分泌IL-12的影响;MTT法检测该多糖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400μg/ml多糖作用48 h后DCs 表面分子CD11c、MHCⅡ、CD80、CD86的表达显著上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与LPS组相比P>0.05;经该多糖作用后DCs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下降,尤其300μg/ml 、400μg/ml的多糖作用效果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该多糖还可刺激DCs分泌IL-12,尤其100~400μg/ml的多糖刺激作用较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另外,经该多糖处理的DCs还可刺激T细胞增殖,将不同比例刺激细胞与T作用后均可见T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可上调DCs表面 CD11c、MHCⅡ、CD80和CD86分子表达,降低其吞噬能力,促进其分泌IL-12,还可刺激T细胞增殖,初步表明该多糖可刺激DCs分化成熟。

    作者:胡海岩;王华民;林英姿;常彩红;杨文;王永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泛素系统在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极其成功的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多种策略实现免疫逃逸,从而在宿主巨噬细胞中长期存活。在对抗病原菌的防御过程中,泛素系统( Ubiquitin system)在激活宿主炎症免疫反应、细胞自噬、吞噬体成熟和细胞死亡等天然免疫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另一方面,近年的研究表明Mtb等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分泌效应蛋白( Effector proteins)挟持并利用宿主泛素系统进而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这些病原-宿主互作的界面有望成为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新靶点。

    作者:柴琪瑶;刘翠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Wnt-β-catenin信号分子在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分子在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48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I组),每组16只;Control组正常喂养,IRI组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am组背侧切开后直接将伤口关闭。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处死4只大鼠,观察三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三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三组大鼠肾脏组织 Wnt4、β-catenin、Lrp6蛋白表达,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肾脏组织Wnt4、β-catenin、Lrp6 mRNA表达。结果:Control组、Sham组各时段肾脏损伤评分、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RI组术后第1天至第7天肾脏损伤评分、血肌酐、尿素氮先上升后逐渐降低,其中术后第3天肾脏损伤评分、肌酐、尿素氮高;IRI组术后1、3、5、7 d肾脏损伤评分、血肌酐、尿素氮显著高于Control组、Sham组(P<0.05)。 Control组、Sham组各时段 Wnt4、β-catenin、Lrp6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 group术后 Wnt4、β-catenin、Lrp6蛋白逐渐增加,至术后第5天达表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IRI 组术后1、3、5、7 d Wnt4、β-catenin、Lrp6蛋白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Sham组(P<0.05);Control组、Sham组各时段Wnt4、β-catenin、Lrp6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 group术后 Wnt4、β-catenin、Lrp6 mRNA显著增加,至术后第3天达表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IRI组术后1、3、5、7 d Wnt4、β-catenin、Lrp6 mRNA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Sham组( P<0.05)。结论:Wnt-β-catenin信号分子在急性肾损伤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激活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了肾脏组织的修复过程。

    作者:周凌辉;黄悦;张燕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 sTim-3/HMGB1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GF-β斑点形成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可溶性 T 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sTim-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特点,分析这些变化与布鲁氏菌感染的关联性。方法:28例未经治疗布鲁氏菌病患者为布病病例组,28例在年龄和性别上与布病病例组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了布病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sTim-3和HMGB1的水平,通过ELISPOT法检测了这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布鲁氏菌抗原刺激产生TGF-β的斑点形成细胞( SFC)。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sTim-3和HMGB1水平及PBMC中产生TGF-β的SFC均明显增高(P<0.01);产生TGF-β的SFC与血清HMGB1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sTim-3和HMGB1升高,且在布鲁氏菌抗原刺激后PBMC中产生TGF-β的SFC亦升高,这些分子可能参与了布鲁氏菌感染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与免疫逃避有关。

    作者:庞盼;朱玥洁;胡金伟;贾斌;甫拉提·热西提;张峰波;丁剑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七氟烷对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以及海马区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探讨新生大鼠接受七氟烷麻醉后,生长至断乳期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以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健康6~8日龄新生SD大鼠10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20只:Ⅰ组大鼠吸入体积分数为3%的七氟烷以及25%氧气2 h;Ⅱ组大鼠仅吸入25%氧气2 h;Ⅲ组大鼠分别在出生后第6、7、8天接受一次体积分数为3%的七氟烷以及25%氧气2 h;Ⅳ组大鼠仅吸入3次25%氧气2 h;Ⅴ组大鼠仅放入麻醉箱,不做任何处理。麻醉后待大鼠生长至16~21 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并且取大鼠海马区检测caspase-3的表达,用TUNEL法观察海马区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①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在大鼠生长至16~21 d时进行定向航行实验,与第Ⅳ组大鼠相比,第Ⅰ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Ⅲ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和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水迷宫的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第Ⅳ组相比,第Ⅰ组大鼠的穿越平台的次数无明显的变化;第Ⅲ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较第Ⅰ组以及其他各组大鼠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第Ⅲ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明显慢于其他组别;④与第Ⅳ组大鼠比,Ⅰ组大鼠caspase-3的表达稍有增加,Ⅲ组大鼠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仅接受一次七氟烷麻醉的大鼠海马区染色阳性的细胞稍有增加,而接受三次七氟烷麻醉的大鼠海马区染色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6~8 d的大鼠接受三次七氟烷麻醉后,待其生长至16~21 d,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受到影响,可能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袁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RNA-326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miRNAs是一类新发现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主要作用于基因转录后水平,参与调控编码基因的表达。大量研究发现,miRNAs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炎性肠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Ⅰ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银屑病等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

    作者:刘咏萍;李玉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 Interleukin-1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s M,IRAK-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LE组和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中IRAK-M的mRNA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 dsDNA)和抗单链DNA抗体(ssDNA);采用动态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3(C3)、补体4(C4)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 ESR)。同时,使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IRAK-M与SLEDAI评分、dsDNA、ssDNA、C3、C4、CRP和ESR的相关性。结果:①SLE组IRAK-M的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SLE组IRAK-M的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稳定期SLE组(P<0.05)。②SLE组dsDNA、ssDNA、CRP和ES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3和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活动期SLE组dsDNA、ssDNA、CRP和ESR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SLE组(P<0.05),C3和C4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期SLE组( 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IRAK-M 的 mRNA表达量与 C3成正相关( P<0.05),与 SLEDAI评分、dsDNA、CRP、ESR呈负相关(P<0.05),与ssDNA和C4无相关性(P>0.05)。结论:IRAK-M在SLE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定量检测IRAK-M的mRNA表达量可监测SLE疾病活动度和判断预后。同时,对SLE患者dsDNA、ssDNA、CRP、C3、C4和ESR水平的常规检测和定期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胡同;平白力;张文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GeXP检测rhIL-24联合DDP对人肺腺癌A549/DDP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GeXP)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联合顺铂(DDP)诱导人肺腺癌顺铂耐药株A549/DDP细胞6个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用rhIL-24、DDP及rhIL-24+DDP干预A549/DDP细胞,应用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 GeXP)同时检测Bax、Bcl-2、Survivin、Caspase3、Rb与P53等6个凋亡相关基因。结果:rhIL-24蛋白可引起A549/DDP细胞Bax基因、Caspase3基因、Rb基因转录上调;Bcl-2基因、Survivin基因转录下调,但抑癌基因P53变化无规律,rhIL-24联合DDP 后Bax、Survivin、Rb表达较单独rhIL-24组变化更加显著。结论:rhIL-24蛋白可通过上调Bax,下调Bcl-2、Survivin,激活Caspase3,上调抑癌基因Rb诱导人肺腺癌A549/DDP细胞凋亡。

    作者:郭锦锦;王少慧;孙万邦;宋明英;唐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R-581对结直肠癌SW62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581对结直肠癌SW62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携带miR-581基因的慢病毒颗粒(LV-miR-581-GFP)和miR-581 mimics(miR-581)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作为实验组;用对照组病毒颗粒(LV-GFP)和对照组mimics (Vector)转染SW620细胞株作为阴性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581的mRNA表达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实验组SW620细胞中miR-58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过表达实验组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miR-581对结直肠癌SW620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龙梅;泮红飞;张红;罗军敏;冯继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EA迷你基因串联体疫苗免疫小鼠脾细胞对CE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CEA迷你基因串联体疫苗pcDNA-triCEA625-667免疫小鼠脾细胞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并对疫苗免疫小鼠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BALB/c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载体组( pcDNA3.0)、单倍体疫苗实验组( pcDNA-CEA625-667)、串联体疫苗实验组( pcDNA-triCEA625-667),肌肉注射法免疫动物,每隔10 d免疫1次,共免疫4次,记录免疫小鼠的体重变化、存活情况以及检测血清ALT、肌酐水平。以疫苗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为效应细胞,以 LDH 释放法检测其对CEA阳性的小鼠肝癌细胞株( H22-CEA+)、胃癌细胞株( MFC-CEA+)、结肠癌细胞株( CT26-CEA+)以及CEA阴性小鼠肝癌细胞株( H22-CEA-)的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两种疫苗对 CEA 阳性的肝癌、胃癌及结肠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与PcDNA3.0空载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CEA阴性肿瘤细胞(H22-CEA-)则几乎无影响。迷你串联体基因疫苗pcDNA-triCEA625-667对肝癌细胞H22-CEA+及胃癌细胞MFC-CEA+的杀伤活性强于单倍体基因疫苗pcDNA-CEA625-667( P<0.05)。疫苗免疫对小鼠的存活状态、体重变化及肝肾功能指标均无影响。结论:CEA迷你基因疫苗安全有效,能够诱导肿瘤特异性CTL产生,且三倍体串联体疫苗免疫效果优于单倍体疫苗。

    作者:方艳秋;魏海峰;李丹;米旭光;芦小单;李首庆;刘磊;谭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重组Ser17突变型 hIFN-β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构建表达突变型人源β干扰素( Ser17 hIFN-β)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评价其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含Ser17突变型hIFN-β基因并克隆至穿梭载体pshuttle-CMV,pshuttle-Ser17 hIFNβ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同源重组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rAd-Ser17 hIFNβ。 rAd-Ser17 hIFNβ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Western blot检测rAd-Ser17 hIFNβ在HT-29中的表达;MTT细胞生长实验检测rAd-Ser17 hIFNβ对HT-29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 HT-29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重组腺病毒经 HEK293细胞扩增后滴度可达109.125 CCID50/ml;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源性Ser17 hIFN-β基因在HT-29细胞中的表达;rAd-Ser17 hIFNβ转染后 HT-29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P<0.05),细胞处于S期百分比增加。结论:表达Ser17突变型hIFN-β的重组腺病毒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诱导S期阻滞,为应用β干扰素对结肠癌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唐丽媛;李楠;缪希松;王元;芮丹云;童毅;王波;李臣;句红萍;谢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对人 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人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作用于3株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Caco-2),CCK-8法测定阿托伐他汀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SCGM培养基体外扩增人NK细胞,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NK细胞对3株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率。结果:(1)NK细胞的培养:培养前CD3-CD56+的NK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4.5%,培养10 d时NK细胞的比例增至93.1%。(2)阿托伐他汀对3株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阿托伐他汀作用48 h后,在浓度5~40μmol/L的4个实验组中,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作用96 h后,在1.25~40μmol/L的所有浓度组(6个)中, 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 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着阿托伐他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相关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的浓度与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呈正相关(r[48 h]=0.13,r[96 h]=0.22,P<0.05)。(3)NK细胞经阿托伐他汀作用96 h后,除浓度为20μmol/L和40μmol/L时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其他各组对NK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4)阿托伐他汀对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NK细胞对HCT-116细胞的杀伤活性在阿托伐他汀浓度2.5~10μmol/L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在5~20μmol/L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对Caco-2的杀伤活性在2.5~20μmol/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同一浓度时对HCT-116细胞杀伤作用强。(5)阿托伐他汀对结肠癌细胞MICA/B表达的影响:在阿托伐他汀浓度2.5μmol/L及5μmol/L组,HCT-116细胞MICA/B的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P<0.05),在10μmol/L 及20μmol/L 组, SW-480细胞 MICA/B 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在2.5~40μmol/L组,Caco-2细胞MICA/B的表达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1)阿托伐他汀能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及Caco-2的生长;(2)阿托伐他汀能够增强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阿托伐他汀上调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有关;(3)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3株结肠癌细胞MICA/B的表达率,提高结肠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作者:姬会春;刘军权;周燏;李昳;陈复兴;费素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LL-37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研究

    目的::探讨LL-37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巨噬细胞( Macrophage,Mφ)中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抗炎作用。方法:(1)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具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 Mφ),用Mtb感染Mφ,构建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LL-37处理感染Mtb的巨噬细胞,并设置对照组。(2)实验分组:①正常对照组:THP-1+生理盐水;②Mtb组:THP-1+Mtb;③Mtb+LL-375μg/ml组:THP-1+Mtb+5μg/ml LL-37;④ Mtb+ LL-3710μg/ml组:THP-1+ Mtb+10μg/ml LL-37;⑤ Mtb+ LL-3720μg/ml组:THP-1+Mtb+20μg/ml LL-37。(3)各组培养6、12、24、48 h后用RT-PCR检测促炎因子 IL-12p40、TNF-α及抗炎因子 IL-4、IL-10 mRNA 的表达;ELISA 测定上清中细胞因子 IL-12p40、TNF-α、IL-4、IL-10的分泌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Mtb 感染组各时间段 IL-12p40、TNF-α、IL-4及 IL-10的mRNA表达上调,并且其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LL-37刺激组与Mtb组相比较,各时间段外源性LL-37降低促炎因子IL-12p40、TNF-αmRNA的表达,IL-12p40、TNF-α分泌下降(P<0.05);而IL-4、IL-10 mRNA的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4、IL-10分泌增加(P<0.05)。结论:外源性LL-37可抑制Mtb感染的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其效应与LL-37的浓度、感染Mtb的时间相关。本研究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者:邓燕;杜先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及体会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纽带。但是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弊端。本文从增加实验课学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挥互联网优势及改进实验课评估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作者:高兴春;郭娜;李爱连;胡志芳;姜凤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黄芩素和U0126体外抗人乳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黄芩素和U0126体外对乳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黄芩素、U0126单独处理以及二者联合处理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周期以及凋亡变化;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改变;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情况;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水平变化,分析黄芩素与U0126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结果:黄芩素或U0126可抑制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黄芩素阻滞MCF-7细胞周期进入S期,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P<0.05),降低S期细胞比例(P<0.05),诱导细胞凋亡(P<0.05);降低ERK1/2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CyclinD1的蛋白水平表达;黄芩素与U0126联合处理MCF-7细胞,与黄芩素单独处理组相比较,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 P<0.05),细胞凋亡更加明显( P<0.05), ERK1/2和JNK的磷酸化水平(P<0.05)、CyclinD1的蛋白表达量降低更加明显(P<0.05);同时黄芩素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的迁移(P<0.05)。结论:黄芩素和U0126通过降低ERK1/2、JNK的磷酸化水平表达,降低CyclinD1的水平表达,有效抑制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MCF-7细胞凋亡并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因此,黄芩素和U0126联合有望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

    作者:安宏元;向川南;喻小兰;唐小平;张宇骄;夏纪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