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及体会

高兴春;郭娜;李爱连;胡志芳;姜凤良

关键词:
摘要: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纽带。但是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弊端。本文从增加实验课学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挥互联网优势及改进实验课评估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中国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以虾原肌球蛋白为致敏原的Th2反应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虾原肌球蛋白为致敏原建立Th2反应小鼠模型。方法:虾原肌球蛋白腹腔注射小鼠6周诱导Th2反应,ELISA测定小鼠血清总IgE、sIgE和sIgG水平、脾淋巴细胞分泌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致敏6周的小鼠血清总IgE、sIgE和sIgG(sIgG1、sIgG2a和sIgG2b)均显著升高;脾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分泌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和IL-13)增加,而Th1细胞因子INF-γ则出现明显降低;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0R和CD41表达增强。结论:成功建立一种以虾原肌球蛋白为致敏原的Th2反应小鼠模型。

    作者:方蕾;侯睿;费巧玲;高源;蔡润兰;齐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泛素系统在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极其成功的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多种策略实现免疫逃逸,从而在宿主巨噬细胞中长期存活。在对抗病原菌的防御过程中,泛素系统( Ubiquitin system)在激活宿主炎症免疫反应、细胞自噬、吞噬体成熟和细胞死亡等天然免疫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另一方面,近年的研究表明Mtb等胞内病原菌可通过分泌效应蛋白( Effector proteins)挟持并利用宿主泛素系统进而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这些病原-宿主互作的界面有望成为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新靶点。

    作者:柴琪瑶;刘翠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硫酸锌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硫酸锌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过氧化氢( H2 O2)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观察正常对照组、H2 O2组、硫酸锌组及硫酸锌治疗组各组细胞的各项指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 N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培养液中内皮素( ET)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血红素加氧酶(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用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HUVEC的凋亡情况。结果:硫酸锌能显著提高H2 O2诱导的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降低ET含量,提高细胞HO-1、SOD和CAT水平,减少H2 O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数量。结论:硫酸锌具有较强对抗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能力,并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硫酸锌有望成为提高HUVECs抗氧化损伤能力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佳;李肖楠;孙思铭;王越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RNA-326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miRNAs是一类新发现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主要作用于基因转录后水平,参与调控编码基因的表达。大量研究发现,miRNAs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炎性肠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Ⅰ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银屑病等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

    作者:刘咏萍;李玉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赛妥珠单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荟萃分析

    目的::探究赛妥珠单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 WANFANG)、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赛妥珠单抗与安慰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8项研究,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CZP在改善类风湿患者病情的疗效( ACR20、ACR50、ACR70),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患者对疾病活动性评价指标( HAQ-DI、关节疼痛、疲劳)方面优于安慰剂组。在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ZP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CZP能减缓患者关节炎症进展,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短期安全性较高,CZP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唐玥璐;白浩;尹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含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牛奶清除幽门螺杆菌效果的临床随机试验

    目的::比较观察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牛奶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方法:用4株幽门螺杆菌(1株为标准菌株,3株为本地流行菌株)免疫奶牛,制备出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牛奶。本次试验共筛选148例患者,C-14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为72例,后符合入选标准的为39例,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例和18例,试验组饮用含特异性幽门螺杆菌抗体的牛奶,对照组饮用普通牛奶,连续饮用2个月后,观察结果。结果:试验组的21名对象中,9人C-14呼气试验转为阴性,10人降低。有效清除率达42.86%,而对照组未有清除,两组清除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结论: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牛奶具有多克隆性和很高的效价,能够有效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

    作者:赵连梅;魏思思;武一鹏;刘维华;赵川;胡代伦;李胜棉;王苋;单保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维生素D作为多发性硬化添加治疗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维生素 D 作为添加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获取文献,时间为2016年2月截止。使用检索关键词“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以及药名“维生素 D”、“vitamin D”“Cholecalciferol”。两名作者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4个试验247名患者纳入研究。①有效性方面,在12个月时,维生素D在EDSS评分[MD=-0.33,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0.68,0.01),P=0.05]、复发率[MD=-0.08,95%CI=(-0.37,0.21),P=0.60]以及钆增强病变的数量[MD=-0.16,95%CI=(-0.57,0.25),P=0.45]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但24个月时,维生素D在EDSS评分[MD=-0.48,95%CI=(-0.87,-0.09),P=0.02]和复发率[MD=-0.27,95%CI=(-0.52,-0.02),P=0.03]均优于单一治疗。②安全性方面,各研究均无高钙血症的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发热、便秘、消化不良、头疼等,但均属轻度,停药后可缓解。结论:维生素D作为添加治疗多发性硬化时其临床疾病指标表明与安慰剂无差异,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迟,维生素D优于安慰剂。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期的研究予以验证。

    作者:谢沁芳;李晓玲;孙静洁;原铂尧;王满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LL-37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研究

    目的::探讨LL-37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巨噬细胞( Macrophage,Mφ)中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抗炎作用。方法:(1)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具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 Mφ),用Mtb感染Mφ,构建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LL-37处理感染Mtb的巨噬细胞,并设置对照组。(2)实验分组:①正常对照组:THP-1+生理盐水;②Mtb组:THP-1+Mtb;③Mtb+LL-375μg/ml组:THP-1+Mtb+5μg/ml LL-37;④ Mtb+ LL-3710μg/ml组:THP-1+ Mtb+10μg/ml LL-37;⑤ Mtb+ LL-3720μg/ml组:THP-1+Mtb+20μg/ml LL-37。(3)各组培养6、12、24、48 h后用RT-PCR检测促炎因子 IL-12p40、TNF-α及抗炎因子 IL-4、IL-10 mRNA 的表达;ELISA 测定上清中细胞因子 IL-12p40、TNF-α、IL-4、IL-10的分泌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Mtb 感染组各时间段 IL-12p40、TNF-α、IL-4及 IL-10的mRNA表达上调,并且其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LL-37刺激组与Mtb组相比较,各时间段外源性LL-37降低促炎因子IL-12p40、TNF-αmRNA的表达,IL-12p40、TNF-α分泌下降(P<0.05);而IL-4、IL-10 mRNA的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4、IL-10分泌增加(P<0.05)。结论:外源性LL-37可抑制Mtb感染的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其效应与LL-37的浓度、感染Mtb的时间相关。本研究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者:邓燕;杜先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R-211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 HO8910增殖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211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的关系,及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对3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标本及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中miR-211、Cyclin D1和CDK6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同时选取30例非卵巢癌患者组织标本及正常卵巢上皮细胞株IOSE80作为对照,并分析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卵巢癌细胞系中miR-211、Cyclin D1、CDK6表达情况及表达相关性;miR-21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以及对Cyclin D1和CDK6表达的影响。结果:卵巢癌组织miR-211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卵巢癌细胞中miR-211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卵巢上皮细胞(P<0.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中,第3天和第4天miR-211组细胞数显著低于miR-Ctrl组( 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yclin D1、CDK6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组织(P<0.05);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中miR-211显著抑制Cyclin D1和CDK6的表达;在卵巢癌组织中,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211和Cyclin D1和CDK6相对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83,P=0.010)。结论:miR-211可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并抑制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DK6的表达,miR-211与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CDK6在卵巢癌发生中可能存在调控关系。

    作者:王璐;杨文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学免疫学“OSBCM”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卓越医生班的探索

    本校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本院2013年正式招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班”。“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一门桥梁学科,与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密切相关,涉及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并处于不断扩充更新中。它又是医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的先修课,为医学生利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一些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医学院唯一省级品牌课程,率先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从优化课程体系出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式对《医学免疫学》进行改革,现对“OSBCM”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和思考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侃;王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及体会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纽带。但是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弊端。本文从增加实验课学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挥互联网优势及改进实验课评估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作者:高兴春;郭娜;李爱连;胡志芳;姜凤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重组Ser17突变型 hIFN-β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构建表达突变型人源β干扰素( Ser17 hIFN-β)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评价其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含Ser17突变型hIFN-β基因并克隆至穿梭载体pshuttle-CMV,pshuttle-Ser17 hIFNβ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同源重组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rAd-Ser17 hIFNβ。 rAd-Ser17 hIFNβ转染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Western blot检测rAd-Ser17 hIFNβ在HT-29中的表达;MTT细胞生长实验检测rAd-Ser17 hIFNβ对HT-29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 HT-29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重组腺病毒经 HEK293细胞扩增后滴度可达109.125 CCID50/ml;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源性Ser17 hIFN-β基因在HT-29细胞中的表达;rAd-Ser17 hIFNβ转染后 HT-29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P<0.05),细胞处于S期百分比增加。结论:表达Ser17突变型hIFN-β的重组腺病毒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诱导S期阻滞,为应用β干扰素对结肠癌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唐丽媛;李楠;缪希松;王元;芮丹云;童毅;王波;李臣;句红萍;谢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糖基化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糖类在糖基转移酶( Glyco-syltransferase,GTs)的催化下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肽链连接的过程。根据糖肽键的不同,糖基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糖基磷脂酰肌醇( 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 GPI )锚定糖基化和C-甘露糖化[1]。蛋白质的糖基化通过影响新生肽链的空间结构,定位及稳定性,而参与到细胞识别与黏附、免疫应答、信号转导、受体活化等生物学过程,而异常的糖基化修饰与肿瘤躲避免疫监视有密切关系[2,3]。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上聚糖发生变化后,导致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适应微环境的肿瘤细胞数量的增加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立萍;陈茜茜;袁庆民;汪淑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TOR在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mTOR (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是一个非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1991年 Heitman 等学者在酵母中作为雷帕霉素( Rapamyein)靶蛋白被发现的。 mTOR 作为一种信号转导蛋白,在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整合胞外细胞代谢信号及控制合成代谢和分解过程,对生长因子、营养物质、机体能量状态等产生应答,从而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自噬、代谢、调控细胞周期等,在细胞生长与存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白艳梅;刘海杰;高微;高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CL18与疾病

    趋化因子在1992年召开的国际免疫学会上被命名,是构成炎症和免疫介质的一个大家族[1]。趋化因子总共包含四个家族,分别为CC 家族、CXC 家族、CX3 C 家族和C 家族,参与着人体的多种炎症和免疫反应。趋化因子共有50多种,已知的有20个,参与正常生理与病理的生物过程,与肿瘤的转移及恶性表现密切相关[2]。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在趋化因子作用下,炎症细胞被募集到炎症部位发挥生物学功能,所有CC家族趋化因子氨基酸序列中的4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2个相邻的二硫键,不仅可以使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而发挥作用,并且对于促进白细胞发育成熟、归巢有很重要的作用[3]。CCL18( CC chemokine ligand 18, CCL18)是趋化因子CC家族中的一员,在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穆瑞雪;谭文华;刘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脐带血CD4+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在体外对异源脐血CD4+T淋巴细胞增殖、凋亡及向CD4+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分化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建立不同比例UCMSCs与植物血凝素( PHA)活化的脐血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或与Transwell共培养体系,检测CD4+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CD4+CD25+/CD4+比率的变化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标志基因Foxp3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同时,建立UCMSCs与地塞米松( DXM)刺激的脐血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或与Transwell共培养体系,检测CD4+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PHA活化的脐血CD4+T淋巴细胞在与UCMSCs共培养3 d后,较无UCMSCs对照组相比,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CD4+CD25+/CD4+T淋巴细胞的比率及Foxp3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并随UCMSCs数量增加,作用增强(P<0.05)。 DXM诱导的脐血CD4+T淋巴细胞与UCMSCs共培养7 d后,细胞凋亡比率较无UCMSCs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上述效应在Transwell共培养中部分减弱但无法消除。结论:UCMSCs对脐血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细胞增殖能力和分化的调控而不是促进凋亡。

    作者:贡波;徐志国;王绍红;程红玲;刘超;闫铭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合成免疫学

    合成免疫学是合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综合。合成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领域,它是免疫学和合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目的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合理调节及控制免疫反应从而使患者获益(图1)。在出现免疫系统紊乱时需要校正免疫反应,例如,在风湿性关节炎( RA)中应用免疫细胞来抑制促炎介质。同时也可以利用免疫细胞来治疗疾病,例如,利用免疫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来清除肿瘤。干扰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使用重组细胞因子或重新编程免疫细胞来实现,重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或治疗性抗体已经应用于患者,但更多的基于合成免疫学原理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尚处于临床前测试或临床研究阶段。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员通过改造和修饰抗体衍生物和抗体模拟物等新的治疗药物以提高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细胞水平上,人们则通过工程化免疫细胞改变其效应目标、从而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合成免疫学一种可以合理设计并构建复杂免疫反应功能的合成系统,可以大限度的实现调控免疫反应的目的,它主要通过人工合成的成分来控制免疫反应,如纳米材料、免疫佐剂和疫苗等。这些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化学家、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者:曹玲;李桉棋;李峰;黄波;张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DCs表型成熟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树林来源的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 DCs)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腔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rmIL-4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s并用不同浓度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s的表面标志CD11c、MHCⅡ、CD80、CD86分子的表达及吞噬FITC-dextran 的能力,ELISA检测该多糖对DCs分泌IL-12的影响;MTT法检测该多糖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400μg/ml多糖作用48 h后DCs 表面分子CD11c、MHCⅡ、CD80、CD86的表达显著上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与LPS组相比P>0.05;经该多糖作用后DCs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下降,尤其300μg/ml 、400μg/ml的多糖作用效果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该多糖还可刺激DCs分泌IL-12,尤其100~400μg/ml的多糖刺激作用较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另外,经该多糖处理的DCs还可刺激T细胞增殖,将不同比例刺激细胞与T作用后均可见T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可上调DCs表面 CD11c、MHCⅡ、CD80和CD86分子表达,降低其吞噬能力,促进其分泌IL-12,还可刺激T细胞增殖,初步表明该多糖可刺激DCs分化成熟。

    作者:胡海岩;王华民;林英姿;常彩红;杨文;王永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GeXP检测rhIL-24联合DDP对人肺腺癌A549/DDP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GeXP)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联合顺铂(DDP)诱导人肺腺癌顺铂耐药株A549/DDP细胞6个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用rhIL-24、DDP及rhIL-24+DDP干预A549/DDP细胞,应用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 GeXP)同时检测Bax、Bcl-2、Survivin、Caspase3、Rb与P53等6个凋亡相关基因。结果:rhIL-24蛋白可引起A549/DDP细胞Bax基因、Caspase3基因、Rb基因转录上调;Bcl-2基因、Survivin基因转录下调,但抑癌基因P53变化无规律,rhIL-24联合DDP 后Bax、Survivin、Rb表达较单独rhIL-24组变化更加显著。结论:rhIL-24蛋白可通过上调Bax,下调Bcl-2、Survivin,激活Caspase3,上调抑癌基因Rb诱导人肺腺癌A549/DDP细胞凋亡。

    作者:郭锦锦;王少慧;孙万邦;宋明英;唐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体筛查在门诊产科常规检测中预防 HDN的应用价值--附1例抗-M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newborn, HDN)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数, Rh血型不合者较少,其他如MN、Kell血型系统尤其罕见[1]。有报道称ABO 新生儿溶血病占85.3%, Rh新生儿溶血病占14.6%,而MN系统溶血病仅占0.1%[2]。在工作中首次发现1例单纯由IgG抗M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由于该血型系统导致的HDN非常罕见,且该患儿ABO血型和Rh ( D )血型均与母亲同型,孕期未进行血型抗体筛查,早期仅表现为中度贫血,基层医院缺乏相关经验,极易被临床忽略而影响患儿治疗的时效性。

    作者:阳志勇;孙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