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采昀
目的:观察江南卷柏片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予以地塞米松1.5mg/(kg·日),连用5天后改强的松每日1.0mg/kg,顿服,总疗程4~6周;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江南卷柏片口服,5~6片/次,3次/日,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江南卷柏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ITP较单纯应用地塞米松能够更快地提升血小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殷平玲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资料与方法2000年2~6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3例,日龄1~3天;男婴41例,女婴52例;足月82例,早产11例;平均体重3373.0克.将93例新生儿按出生先后,随机分成A、B、C三组进行比较.室温14~17℃,晨浴时间为3分钟,定为A组;室温17~20℃,晨浴时间1分钟,定为B组;室温20~23℃,晨浴时间1分钟,定为C组.
作者:张玉娥;张兴红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密切,吸烟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吸烟者并不是都会患COPD,但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吸烟者患COPD的比不吸烟者多3~5倍,且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患COPD的可能性越大.目前防治COPD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吸烟和控制性吸氧.
作者:赵本庆;赵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治疗与护理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9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产前子痫1例和产后子痫1例,产后无肾衰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经临床治疗和有效护理,9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做好心理护理、饮食营养指导和预防感染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改善生命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黄婉琴;黄纯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现状和造成的原因.方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造成临床护士工作压力的原因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41.08%和37.5%的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着很重和较重的工作压力;压力源主要是工作负荷过重、职业发展机会较小、工作报酬偏低、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结论:要完善支持系统,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适当增加护士人数,在薪酬、培训及晋升等方面,要给予护士公平或优先的待遇;同时护士也要不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及沟通交流艺术,增强护理工作的荣誉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作者:张春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资料与方法2003年7月~2008年8月收治子宫腺肌病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年龄28~49岁,平均40岁.临床表现:痛经27例,经量增多26例,经期延长12例,周期紊乱8例,原发性不孕症6例.检查:子宫增大32例,表面凹凸不平12例,质硬24例,附件触及包块8例.
作者:成志远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7例食管鳞癌组织及30例正常食管黏膜中AR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AR表达于细胞核,阳性表达率为80.6%,AR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1).AR在食管鳞癌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反应增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性别有关(P<0.05),而与病灶大小、部位、年龄无关(P>0.05).结论:AR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可望成为食管癌治疗的新靶点,食管癌患者预后评价的新指标.
作者:张英国;姜晓萍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药学服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方法:提高药学服务水平,要求与患者交流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医师合作,提高药学服务水平.结果:药学服务的实施,表明药学正逐步成为具有浓重临床特点的成熟专业.结论:在医院实施药学服务意义重大,是药师未来业务模式的基础.
作者:何淑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放、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肿瘤主要的手段,可有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但放、化疗使机体受到辐射和细胞毒物的损伤,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降低,往往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继发感染,而且可出现乏力、气短等临床症状,仍是被迫中止肿瘤放、化疗的主要原因及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1].
作者:胡永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在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7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7%,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神志清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较好且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李刚;张彦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循证医学(护理)的能力方法:通过质性描述对医生、护士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结果:探析医护人员对循证医学(护理)知识方面存在认识不足、支持缺乏、自觉学习性差等现象,提出改进措施,学会对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循证理论.结论:医护人员意识到循证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作者:李莹;王泽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列出,提出护理安全策略措施.结果:手术室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结论: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使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降到低.
作者:冯德芳;鲁静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黏膜上皮隆起性病变.胃肠息肉中,胃和大肠息肉多见,少见于小肠.胃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因素有关.随着纤维内镜的广泛使用,胃肠道息肉检出率日趋增高.息肉癌变的处理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经内镜摘除癌变的息肉是否需要外科手术问题意见仍不统一.笔者就胃肠道息肉癌变外科治疗方面谈几点体会.
作者:杨兴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流动人口跨区域管理是中国目前结核病防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转出后,由转入地结防机构负责患者的后续治疗管理[1]流动人口由于流动频繁,转入地难以衔接.有的患者已到转入地继续治疗,病案却在网络上未接收,致使造成重复治疗,也迫使转出地登记患者丢失和转出地结防机构治愈率下降.有的患者二次流动,如何针对流动人口的结核病转出患者实施持续、规范的全程跨区域管理,需要转入地的结防机构大力配合与协作.
作者:刘采昀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术前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在经产妇再次妊娠者人工流产术中的作用,以减少痛苦,降低手术难度.方法:选取门诊要求人工流产的孕6~8周的经产妇再次妊娠者24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镇痛,另一组为不用任何镇痛解痉药的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在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人流综合征的出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经产妇再次妊娠者,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是一种较好的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方法,方便、安全、有效、药物价廉,值得条件差的贫困边远地区医疗单位推广.
作者:张盛芝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资料与方法2006年5月~2008年6月子宫颈细胞标本1980例,受检年龄为18~71岁,所有受检者均留下真实的联系电话.膜式液基薄层细胞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采用颈管刷收集子宫颈外口、宫颈管的脱落细胞,将采集的细胞立即洗入有保存液的样本保存瓶中,经过ThinPrep2000处理仪对样本进行处理.
作者:孙桂英;蒋阿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对40例肝硬化患者行介入部分脾栓塞(PSE)的护理.方法:对40例肝硬化患者行介入部分脾栓塞(PSE)术前给予心理支持及营养护理,术中注意全身肝素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使脾亢得到显著改善.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及术中的密切观察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湘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细胞周期素B1(CyclinB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3例食管鳞癌组织、27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CyclinD1、CyclinB1的表达,分析其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CyclinD1、CyclinB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食管鳞癌组织中CyclinD1、CyclinB1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结论:CyclinD1、CyclinB1的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重要分子学指标.
作者:秦云良;周志强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患者,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作者:王武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资料与方法1988年8月~2008年10月收治胸外伤300例,其中并发呼吸衰竭者30例,占10%.本组35例,男31例,女4例;年龄9~80岁,55岁以上的老人病人12例,占全组病人的34.3%.合并伤:外脑伤有8例,挤压综合征1例,创伤性休克9例,四肢伤6例,截瘫1例;有反常呼吸者12例,血胸/气胸23例,神志不清及昏迷史10例,股动脉血氧底值达27.1~57.2mmHg(平均45.6mmhg).本组均为I型呼吸衰竭.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为8.5%.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1例,脑水肿1例,挤压综合征1例.
作者:常晓杰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