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理干预中集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52例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展开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一般组(26例)行常规护理,集束组(26例)展开集束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心理干预效果.结果 集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一般组,P<0.05;集束组满意度为96.15%,高于一般组的61.54%,P<0.05.结论 通过集束化护理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术后心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有效改善,进而使其满意度提升.
作者:蔡丽华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研究BI-RADS分级在彩超检查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规范化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收的乳腺疾病且将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30例,采取高频彩超检测患者双侧乳房,且根据BI-RADS对患者乳腺病灶分级,选择BI-RADS分级为3~5级的26例患者,将BI-RADS分级结果与病理结果行对比分析,判定BI-RADS分级于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应用效果.结果 乳腺病灶BI-RADS分级3~5级相关因素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BI-RADS分级3级~4a级中病理学诊断结果良性10例(90.91%),恶性1例(9.09%);病灶BI-RADS分级4b级及以上中病理学诊断结果良性2例(20.00%),恶性8例(80.00%);病灶BI-RADS分级5级中病理学诊断结果良性0例(0.00%),恶性5例(100.00%).BI-RADS分级诊断敏感度达92.86%,特异度达83.33%.结论 乳腺病灶BI-RADS分级检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在高频彩超检查乳腺状况时应用BI-RADS分级对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红岩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研究分析手术室本科护生应用反思日记带教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在我院开展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生,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两组护生常规带教指导、反思日记指导.对比分析两组带教方法应用效果的差异性.结果 应用反思日记带教的观察组护生,在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评价分值较高,较之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思日记带教法,在手术室本科护生的临床实习中,有助于护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作者:陈燕君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探究苯溴马隆治疗高尿酸血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86例,根据抽选顺序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实施别嘌醇治疗,观察组实施苯溴马隆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酸(SUA)、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观察组血尿酸水平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苯溴马隆能使疗效显著提升,且安全性高.
作者:李华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120例患者资料予以对比分析,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65例)予以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AS(20.00±3.94)分、SDS(21.00±1.50)分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率(80.30±1.94)次/min、呼吸(18.00±0.50)次/min等生命体征状况均更优(P<0.05).结论 对甲状腺患者术前行系统护理干预,可取得显著临床护理效果.
作者:黄海艳;李文梅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并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280例,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并应用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有4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78%,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几率高,分别为25.53%(12/47)、21.28%(10/47),住院天数多于14天、年龄大于70岁、有ICU住院史、住院期间外出检查、探视过多过频、意识障碍、慢性基础疾病以及手术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经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得出,住院天数、年龄、手术、探视过多过频、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具有较高医院感染风险,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影响因素的全面认识,并针对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实现医院感染情况发生的几率.
作者:白文红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31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患者在护理方法维度上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162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切口感染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手术室相关因素主要包含手术时间、是否有参观人员、手术类型等.切口感染预防护理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满意度,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胡小雪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作甲组、乙组,每组40例.甲组围术期配合常规护理,乙组遵循临床护理路径施护,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组的护理的满意程度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积极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而且还能显著缩短住院的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作者:付琴;黄海艳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对新的检测系统罗氏Cobas 6000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分析性能做规范验证.方法 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南文件EP-15A3、EP-9A2、EP-6A的要求,对罗氏Cobas 6000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开展的总共15个项目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等3个性能进行验证,并与厂商声明的性能或公认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该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的15个项目批内精密度分布为(1.66±1.10)%,批间精密度分布为(2.50±1.51)%,均小于厂家声明的不精密度;所有项目对卫计委20份室间质控品检测结果与靶值进行比对,结果全部满分,显示准确度良好;所有15个项目实测相关系数r 2在0.9892~0.9998,证明在厂商声明的线性范围之内的实测值线性良好.结论 罗氏Cobas 6000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系统参与验证的15个项目精密度、准确度及线性范围等主要性能在本实验室均达到了相关标准的要求.
作者:杨峻;石青峰;苗海霞;全裔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探究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对胃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开展临床研究.观察组(n=45)采用奥美拉唑展开治疗,对照组(n=45)使用奥美拉唑和血凝酶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2 h、24 h、48 h的止血率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12 h、24 h、48 h的止血率优于对照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对胃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展开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赵宏;李波;毕俊秋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临床护理路径在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选取68例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4%、17.6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健康知识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
作者:刘娜;黄英竹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在减轻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5)选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n=35)选用综合护理干预,然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 h、12 h、24 h疼痛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闫桂荣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前,医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医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关键点.而在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单位如何做好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为此,笔者通过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有所体会,在了解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作者:潘军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探究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妇产科的效果.方法 收集94例2016年1月—2017年3月妇产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腹腔切除组采用腹式子宫切除术;阴式切除组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妇产科疾病治疗效果;手术操作相关指标和康复相关指标;阴道残端感染、切口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阴式切除组患者妇产科疾病治疗效果比腹腔切除组高,P<0.05;阴式切除组手术操作相关指标和康复相关指标比腹腔切除组好,P<0.05;阴式切除组阴道残端感染、切口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腹腔切除组低,P<0.05.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肯定,可减轻手术创伤和减少阴道残端感染、切口脂肪液化等的出现,加速术后康复进程.
作者:赵静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CR与DR性能影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0月来我院进行拍摄的患者胶片共1000张,其中选取CR片500张,选取DR片500张,统计对比两组胶片的优质率、废片率等指标.结果 DR组优质片率96%,高于CR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废片率2%,低于CR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的千伏值和毫安秒虽低于D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与DR均能够满足临床拍片的需要,相比而言,DR临床优势更加突出,在有经济条件的医院及经济条件优越的患者使用.
作者:陈培新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疑似肺癌患者,先行胸部X线或常规CT扫描,再行CT动态增强扫描,对比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6.36%,误诊率为3.64%.对比肺结核、肺炎与肺癌患者CT灌注参数发现,肺癌患者血流量、表面渗透性显著高于肺结核、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容量、通过时间低于肺结核、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肺癌诊断准确性较高,通过CT灌注参数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作者:李海明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研究并分析不同层级外科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需求.方法 选取我院不同层级外科护士11名进行深入访谈,并将访谈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临床外科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缺乏选择性以及针对性,导致大部分护理人员在参加培训时感受到较大压力,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需求较大,同时期待电子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结论 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并且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希望可以获得针对性较强以及较为实用的继续再教育,而且以数字化的形式为护理人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
作者:吴晓慧;廖象英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探究呼吸科危重症患者在护理中接受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 选取呼吸科危重症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顺序差异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则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风险事件几率8.00%,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结论 呼吸科危重患者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将其风险事件发生几率降低.
作者:邓凡;倪莹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麻醉方式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关系.方法 使用中国知网、EMBASE和万方数据库检索麻醉方式、PD、POCD等关键词,评价纳入文献,使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12项参考文献,全身麻醉(GA)和硬膜外麻醉(EPI)、联合麻醉(COM)以及脊柱麻醉(SPI)等局部麻醉(RA)对PD效应合并值为:OR=0.85,对POCD的效应合并值为:OR=1.38;GA会减少PD发生率,但是会增加POCD发生率.结论 Meta分析表明PD、POCD的发生与麻醉方式无相关性.
作者:刘宏强 刊期: 2017年第33期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护理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54例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7例,观察组使用中医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护理后两组的症状基本消失,各项实验室指标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低(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中医护理的效果比较突出.
作者:张淑娟 刊期: 2017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