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allo-HSCT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失语的护理

徐海波;吴立平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免疫抑制剂, 失语, 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胶囊(普乐可复)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岁男性患者,抗排斥反应治疗后,输血后,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和皮疹,经地塞米松、葡萄酸钙、甲强龙治疗无效后。使用普乐可复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但出现失语现象,停药后,语言恢复,恢复口服2 mg剂量,未再出现神经症状。结果经普乐可复治疗后出现失语现象,经剂量调整和护理后,该患者病愈出院。结论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可用于患者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易出现失语,需谨慎用药且密切观察,精心护理。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探讨

    目的研究在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实行血液透析滤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4例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参照组(n=27)与实验组(n=27),参照组患者治疗中实行我院常规血液透析疗法,实验组患者治疗中实行血液透析滤过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血液透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白蛋白(37.25±2.45)g/L、Kt/V(1.45±0.14)、并发症发生率3.70%均优于参照组白蛋白(30.25±2.04)g/L、Kt/V (0.73±0.15)、并发症发生率22.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血液透析滤过应用在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效果较好,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存质量。

    作者:张晓寒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探讨脑外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防范对策

    目的:探讨脑外科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防范对策。方法我院脑外科于2013年开始实施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和有效防范对策的活动,对活动实施前后的医疗纠纷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活动实施后的医疗纠纷事件少于活动实施前(P<0.05)。结论针对脑外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给予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纠纷事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患者疾病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孔维慧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肾病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法及干预意义探究

    目的:探讨肾病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肾病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护理方法、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系统护理,研究选取的8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78/80),护理效果达到临床预期。结论将中医护理理念作用于肾病水肿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代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2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分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S-QO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瑞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翻转课堂在麻醉学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麻醉学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理论授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2013级和2014级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授课。两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参加理论考试,统计分析两组学生成绩,并调查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授课老师对试验组学生总体评价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知识面、师生交流和整体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麻醉学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理论授课中起到积极作用,可提高麻醉学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期间的理论成绩和学习兴趣。

    作者:张兵;周强;张延卓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对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的116例肾小球成年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肾活检,均确诊,对肾病的病理进行分析,观察病理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全部患者中有84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占比例为72.4%;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2例,比例为27.6%。IgA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比例为39.8%。无肾小管间质损伤和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患者的尿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小球肾炎是肾小球常见疾病类型,不同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尿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对肾小管间质损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丹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后路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受伤特征和后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赤峰市医院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15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0~24个月。所有患者颈椎复位内固定满意,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有2例JOA评分10分,患者症状较重,由于脊髓已造成永久不可逆性损伤,术后症状恢复不明显。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气管或食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固定,矫正屈曲畸形及椎体移位效果明显。

    作者:隋雨新;冷辉;吴景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超声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的评估

    目的:探讨超声用于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1月本院及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程<10年者46例,病程≥10年者34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双能X线和超声定量检测。结果在病程<10年的46例患者中,双能X线和超声结果一致性分析K=0.28,一致性较差。在病程≥10年的34例患者中,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分析K=0.80,一致性较高。结论超声在病程≥10年的强制性脊柱炎的骨质疏松中诊断准确性较高。

    作者:孙红杰;丛树国;李旭光;藤东时;王莉莉;肖寒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胎膜早破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胎膜早破疾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其满意度加以调查。结果观察组产后感染率5.00%、患者满意率97.50%优于对照组的20.00%、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健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胎膜早破患者使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产后感染,降低产后出血量,提高新生儿健康评分与患者满意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宋雅丽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1例allo-HSCT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失语的护理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胶囊(普乐可复)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岁男性患者,抗排斥反应治疗后,输血后,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和皮疹,经地塞米松、葡萄酸钙、甲强龙治疗无效后。使用普乐可复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但出现失语现象,停药后,语言恢复,恢复口服2 mg剂量,未再出现神经症状。结果经普乐可复治疗后出现失语现象,经剂量调整和护理后,该患者病愈出院。结论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可用于患者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易出现失语,需谨慎用药且密切观察,精心护理。

    作者:徐海波;吴立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静脉化疗患者应用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的价值探析

    目的:探究将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应用于静脉化疗患者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肿瘤科2014年3月~2015月3月收治的静脉化疗患者58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实行常规静脉注射护理,研究组实行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4.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静脉化疗患者中实行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发生症并发率。

    作者:蒋雪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观察平消胶囊合并化疗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

    目的:探讨平消胶囊合并化疗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加入平消胶囊治疗。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和毒副反应发生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加入平消胶囊能够有效降低毒副反应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谢薇;靳纪强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诊断早期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648.32±50.29)IU/L、(1169.10±157.48) IU/L]高于对照组[(79.05±4.65)IU/L(、103.51±7.03)IU/L](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淀粉酶与脂肪酶可有效诊断急性胰腺炎。

    作者:王旭辉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孕产妇产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和血小板的检测分析

    目的:分析孕产妇产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和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45例住院分娩产妇作为观察组,并抽取146例女性同期非妊娠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和血小板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前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产妇产前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和血小板可有效评估其凝血状况。

    作者:刘彩丽;李岚;牛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10例乙肝患者HBV-M、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HBV-M与HBV-DNA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HBeAg(+)组的HBV-DNA阳性率高于HBeAg(-)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M、HBV-DNA联合检测可有效判断HBV的传染性强弱,为乙肝的临床诊断、治疗、转归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何玉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探析微创减压加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微创减压加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4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均采用微创减压加打压植骨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患者髋关节评分得到较好的提升,且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微创减压加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可靠,在早期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猛;苗国华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探讨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及治疗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佝偻病的临床预防以及治疗方式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的120例小儿佝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为患儿使用了葡萄糖酸钙联合VitAD滴剂,对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有48例显效,64例有效,8例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3.3%。全部患儿没有出现毒副作用,共有4例患儿有轻度腹泻症状。结论佝偻病应该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尽早开展治疗,使用葡萄糖酸钙联合VitAD治疗效果突出,简单可行,可作为预防治疗措施。

    作者:李文莉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浅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在肿瘤标记物方面的应用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肿瘤标记物检测方面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6月所接治的肝癌患者8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观察组使用电化学光分析检测,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比较CEA以及CA15-3两类肿瘤标记物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中癌抗原15-3以及癌胚抗原都较对照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肿瘤标记物检测阳性率CEA为95.00%,CA15-3为97.50%,对照组分别为60.00%、5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可实现对肿瘤标记物的有效检测。

    作者:杨国东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推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根据医学高校和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目前医学院校及医院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普遍不够完善的状况,提出学科发展首先要建立医学人才梯队,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重点突出并构建“知识型、应用型、创新型”三维立体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德才兼备,同时对推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促进推拿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冯燕华;张昊;李艳艳;袁力;龚利;孙武权;王心源;张胜男;李欣珂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中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3例,A组患者采集静脉血检验,B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检验,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 A组WBC低于B组,RBC、PLT、Hb、HCT检验值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CHC、MCV、MCH检验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采集静脉血检验的结果优于采集末梢血的检验结果,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张建;谈耀 刊期: 2016年第30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