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贝复舒眼用凝胶在角膜擦伤修复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张志华

关键词:贝复舒眼用凝胶, 角膜, 擦伤, 修复
摘要:目的:分析贝复舒眼用凝胶在角膜擦伤修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角膜擦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0例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治疗,治疗组60例在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贝复舒眼用凝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率51.7%,有效率45%,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复舒眼用凝胶在治疗角膜擦伤中有明显的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场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场MRI各扫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CA 25例,所有病例除MRI常规序列外,所有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25例患者中,多发病灶8例,单发病灶17例;T1WI共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2个, T2WI发现病灶65个, DWI发现病灶73个,SWI发现病灶个88个。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方面有明显优势,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余卫民;卢占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的培养

    通过医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深切感悟到现今我们医学检验学生需要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希望通过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深刻确切地学好本门专业。

    作者:苗小艳;饶世竹;赵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TEIN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titanium elastic intrameduary nail, TEIN)在儿童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JudetⅢ型和Ⅳa型的儿童桡骨颈骨折12例,应用TEIN进行复位固定。术后石膏支具固定3周,石膏支具拆除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无畸形,在随访期无桡骨头过度生长、桡骨头缺血坏死及桡骨头骨骺早闭。根据Tibone和Stoltz功能评价标准,优10例,良2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TEIN在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美观性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鹏;徐光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附44例临床报告)

    目的:据临床病例探讨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4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4个月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79.16%),有效4例(16.67%),无效1例(4.17%),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显效10例(50%),有效6例(3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延缓心衰进程。

    作者: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浅谈外科急腹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本思路

    目的:深入探究外科急腹症的优诊断和鉴别诊断方式。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2月之间参与的132例外科急腹症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外科急腹症通过诊断鉴别后,采取保守治疗84例,手术治疗48例,其中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进行手术治疗,终痊愈131例,死亡1例。结论实施各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对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再加上采用合适的检测方式对于急腹症患者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百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75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150例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中加用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晓良;张玉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时间使用阿霉素和顺铂进行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使用阿霉素和顺铂进行化疗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将本院从2008年9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需要使用阿霉素和顺铂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分别在不同时间给予药物,观察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时辰药理学原理,采用固定时间给予抗癌药物治疗肿瘤,不仅不影响药物疗效,可使药物的不良反应降至小,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刘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013年济源市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济源市农村妇女宫颈癌发病情况,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2013年4~6月对济源市20000例35~64岁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初筛妇科双合诊检查,宫颈刮片发现宫颈细胞学异常的再进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在阴道镜定位下做组织活检。结果共筛查出各种生殖道感染的有4823人,妇科良性肿瘤有622人,病理检查异常CIN1~CIN3的有220人,原位腺癌AIS有18人,微小浸润癌4人,浸润癌5人,各种妇科疾病中生殖道感染患病率高位24.1%,各种妇科良性肿瘤占3.11%,宫颈癌前病变占1.1%,宫颈癌占0.14%。结论开展农村宫颈癌筛查,能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限度的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杨桂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乳头状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忌含碘饮食及药物,所有患者均口服甲状腺激素(优甲乐100~200μg/d)进行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对患者采用放射性元素131I核素以清除术后功能性残留组织。结果本研究72例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疗效较好,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病例;其中3例(4.17%)复发,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8.06%。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雷;石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硫普罗宁纳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初探

    目的:探究硫普罗宁纳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对国内外近几年关于硫普罗宁纳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硫普罗宁纳作为一种新型的含巯基甘氨酸药物,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对重金属解毒以及清除自由基等的药理作用。结论硫普罗宁纳不仅可以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以及药物肝损伤,同时还可以用来腹部手术后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以及肝肿瘤围术期肝脏功能的保护。

    作者:靳露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在钬激光碎石经皮肾镜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钬激光碎石经皮肾镜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超声引导建立皮肾通道,将钬激光光纤引入结石处进行钬激光有效碎石。结果超声组患者的穿刺定位时间较短,残余结石发生率及并发症均较X光组患者较低。结论在超声穿刺定位及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残余结石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淑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宫颈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本院妇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冷刀宫颈锥切术予以诊断和治疗,而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宫颈LEEP刀锥切术予以诊断和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方法与病理活检结果的相符率以及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宫颈锥切术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LEEP刀锥切术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不良反应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梅;邓海燕;陈裕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原因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误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通气时间、GCS评分及误吸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几种常见因素,而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的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蔺瑞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青龙合剂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青龙合剂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并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青龙合剂,两组治疗周期为14 d,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并对两组F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22%(P<0.05);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改善尤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青龙合剂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刘志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HBV-DNA基因分型检测、病毒学指标检测,记录不同乙型肝炎基因分型患者体内病毒学指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判断其临床相关性。结果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所占比例高(69.23%),且该基因分型HbeAg阳性率64.81%、HBV-DNA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分型,对比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若条件允许应对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发病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刘会彩;陈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食管癌合并食管潴留性囊肿1例

    患者女,58岁。因“呛逆4月,吞咽不畅1月余”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PE:T 37℃, P 80次/min, R 20次/min, BP 150/70 mmHg,心肺(-)。胃镜示:距门齿24~27 cm见菜花样隆起,表面糜烂,质硬,侵及管腔1/3周径。食管钡透点片:食管中段钡剂通过缓慢,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度差,黏膜中断、破坏,受侵范围约4.0 cm。于2006年11月30日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奇静脉弓水平,约4 cm×3 cm×2 cm大小,外侵奇静脉;食管下段有一直径约1.0 cm椭圆形囊性肿物,切开见肿物位于黏膜下,边界清楚,囊内含有半透明液体。术后病理(20066295)示:食管溃疡型腺鳞癌;食管(下段)潴留囊肿(病理示:平滑肌组织构成囊壁样结构,内衬单层柱状上皮)。

    作者:叶怀华;蒋毅;张新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恢复良好;35例患者恢复不良;7例患者死亡,其中呼吸衰竭所致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死亡2例、发生脑疝死亡2例。结论通过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有脑积水、CSF蛋白水平及CSF氯化物等。

    作者:朱增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分析探讨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帕金森患者60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旋多巴,观察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熊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附48例分析)

    目的: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由患者家属护送入院就诊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仅采取院内急救,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我院386例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分布分析

    目的:探讨本院院前急救与转运患儿的疾病谱,旨在提高危重患儿的临床救治率。方法统计本院院前急救的386例急救网络转运协议书,通过对出诊医师填写的出诊记录及第6版儿科学相关内容进行诊断并分类,并对运转范围进行总结。结果新生儿患儿占83.9%;余患儿约占16.1%;新生儿疾病中,前三位分别为早产儿(129例,39.9%)、新生儿肺炎(39例,12.0%)、缺血缺氧性脑病(36例,11.1%);儿科疾病中,前三位分别为重症肺炎(25例,39.7%),先天性心脏病(6例,9.5%),颅内感染(6例,9.5%),其中室内运转患儿约占44.3%,市外运转患儿约占55.7%;运转半径为0.5~330 km,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3~215 min。结论对院前急救与转运的疾病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可有效的制定急救的工作重点,从而能够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率。

    作者:赵亮;张涛;周汴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