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百励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数字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慢性肾衰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结果52例患者共进行4420例次血液透析,心律失常443例次,发生率为10.0%,其中室性早搏为常见,且>50岁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结论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预防以及治疗措施,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陶瑾;申新宏;马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核医学工作是一种直接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开放型操作的放射性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时根据检查需要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引入患者体内,标记化合物将参与人体的代谢转化过程,通过一定方式采集标记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信息,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或重建获得所需要的定位、定量和定性的结果,后得出临床诊断。核医学工作中存在射线危害的条件,因此,必须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重视放射性卫生防护的要求既能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及其后代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又能有利于促进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及放射性公众的顺利进行,所以接受核医学检查患者的放射性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刘增;顾虹;康宇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了解蒙古族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蒙古族和汉族ALD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蒙古族ALD检出率高于汉族;②蒙古族ALD患病平均年龄较汉族年轻,平均饮酒年限比汉族长;③蒙古族ALD日饮酒量>200 g/d的患者多于汉族ALD;④蒙古族ALD肥胖率及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汉族;⑤蒙古族ALD生化检验中AST、AST/ALT>2、GGT、TG的变化较汉族明显。结论蒙古族ALD的临床特征与汉族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诊的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因素。结果244例神经内科住院感染患者主要为泌尿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与黏膜感染;通过感染因素分析可知主要为患者年龄、意识状态、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侵入性操作、慢性基础疾病及吸烟和饮酒等,其中患者年龄越大,感染发生率则越高。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患者主要以泌尿道、上下呼吸道及皮肤与黏膜等感染为主,患者年龄越大则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时抗生素应用与侵入性操作也极易引发感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进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中的86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心脏介入术患者,根据其年龄不同分为三个年龄阶段,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段患者术后精神状态、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患者年龄越大各项指标评分降低程度越高,同时术后失眠、迷走反射及排尿困难发生率也明显增大。结论心脏介入术可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心脏介入术患者应结合其临床特点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促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侯翠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HBV-DNA基因分型检测、病毒学指标检测,记录不同乙型肝炎基因分型患者体内病毒学指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判断其临床相关性。结果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分型患者所占比例高(69.23%),且该基因分型HbeAg阳性率64.81%、HBV-DNA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分型,对比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若条件允许应对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发病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刘会彩;陈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像医学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自2013年8月起根据PCAS建立方案建立PCAS系统,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展开PACS运行,并对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PACS系统的运行促使本院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图像传输及储存更为便利,有利于远程会诊的实现。结论在临床中有效应用PCAS系统可大大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缩短报告周期,图像更为清晰且储存更加便利,可实现远程会诊,为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作者:范彦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对症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显效41.1%,有效44.6%,死亡14.3%,总有效率85.7%。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应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认知程度,分析临床资料,予以积极检查、诊断、治疗,增加其生存率。
作者:李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本院妇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冷刀宫颈锥切术予以诊断和治疗,而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宫颈LEEP刀锥切术予以诊断和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方法与病理活检结果的相符率以及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宫颈锥切术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LEEP刀锥切术是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不良反应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梅;邓海燕;陈裕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通过医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深切感悟到现今我们医学检验学生需要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希望通过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深刻确切地学好本门专业。
作者:苗小艳;饶世竹;赵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由患者家属护送入院就诊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仅采取院内急救,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88例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给予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9.8%,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临床死亡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其能有效缩短消化道出血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海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观察分析伤椎置钉的应用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无感染,脊髓神经无恶化症状,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均进行1~2年随访。随访结束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弓根螺钉断钉、松动情况,椎体前缘高度矫正良好,伤椎脱位基本恢复。结论在胸腰椎骨折中应用伤椎置钉固定治疗效果显著,能安全有效的复位和固定伤椎,矫正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并减少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达到维持伤椎矫正效果的目的。
作者:袁国伟;钟巍巍;巫水周;张建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的原因,并探讨有效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1042例,对患儿临床资料及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3岁、低体重、术前住院时间超过7d、多人病房、手术切口类型为Ⅲ类、医护人员年资<5年及手术用时在60 min以上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患儿年龄小、体重轻、切口等级高、术前住院时间长、手术用时长、医护人员年资低、多人病房等均是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的原因,在手术操作中做好围术期准备工作、提升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及伤口护理等均可有效预防小儿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郜向阳;侯广军;耿现杰;张现伟;张春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为了了解赤峰地区女性不孕的现状,便于病因治疗。方法收集本院2009~2011年门诊就诊的不孕症妇女资料,剔除男方因素所致不孕,共选择3018例女性不孕患者,随访妊娠情况至治疗后2年,分析不孕的年龄因素,原因及治疗后妊娠率。结果2009~2011年女性不孕平均年龄分别为21.58岁,24.28岁,28.14岁,年龄构成情况,以年龄≤35岁为主,占76.74%。≤35岁首位不孕原因是排卵障碍占36.78%,而>35岁首位不孕原因为输卵管因素占28.63%。治疗后妊娠率:≤35岁妊娠率71.93%,而>35岁妊娠率26.92%。结论本地区女性不孕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以≤35岁女性为主,首位不孕原因为排卵障碍,而>35岁不孕为输卵管因素。治疗后妊娠率与年龄相关,35岁及以下的治疗后妊娠率明显高于年龄超过35岁的妊娠率。
作者:尚利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布鲁氏病与脊柱结核鉴别与治疗。方法对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予以叙述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布鲁氏病的症状不典型误诊为脊柱结核而手术治疗(误治)。结论对慢性腰腿痛的,应详细询问病史,多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确立全面诊断观念,以免对布鲁氏病误诊、误治。
作者:王雪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脑通络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兔的血清TXB2、主动脉6-Keto-PGF1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成5组,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前6-Keto-PGF1a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血脂康组治疗三个月后,6-Keto-PGF1a水平均有升高(P<0.01);高剂量组与血脂康组疗效显著,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各项指标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通络液具有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6-Keto-PGF1α的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TXB2的作用。
作者:吴限;李大维;邹伟;孙朝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血型鉴定中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方法用患者血样做ABO正反定型鉴定,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合时采取相应对策正确鉴定ABO血型。结果2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患者标本经重新鉴定后,冷凝集为4例, ABO亚型8例, AB抗原性减弱2例,存在不规则抗体6例。结论造成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主要原因是ABO亚型和不规则抗体,为此在输血前要正确鉴定患者ABO血型,确保输血安全。
作者:刘妍;刘淑贤;崔健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能干细胞的一种类型,其日后可分化成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神经元细胞、肝细胞等。经过多项实验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或抑制肝纤维化,并且不诱发免疫排异,在治疗肝硬化、修复肝细胞损伤的前景非常突出。
作者:张丹;王允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肺栓塞是内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漏诊,现将本院15例肺栓塞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郭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