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光眼患者术后的护理

李敏

关键词:青光眼, 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手术患者采取,细致的观察及护理.结果:46例青光眼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后病人积极配合,使术眼前房得以尽快恢复,提高了手术疗效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相关文献
  • 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调查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情况,评价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分析256例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结果:256例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率93.43%,共计使用10类12种;术前2小时内开始用药占8.59%,术后持续用药≤3天占5.86%;平均使用抗菌药物19.3天.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尚有待改进.

    作者:邓德建;宋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冷冻疗法治疗春季角结膜炎19例临床观察

    目的:冷冻治疗春季角结膜炎.方法:采用氟里昂冷冻器,冷冻温度-20~-70℃,冷冻头顶端直径1~1.5mm,每个冷冻点冷冻时间30~60秒钟.冷冻头顶端对增殖的乳头和角膜缘周围的球结膜胶样隆起组织逐点进行冷冻,间隔1周,可重复3~5次.结果:19例患者中,18例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好转.结论:冷冻治疗春季角结膜炎方法简单,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陈延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手术治疗急性肛周脓肿56例体会

    资料与方法2002~2006年收治急性肛周脓肿患者56例,男44例,女12例;年龄14~75岁,病程3~12天.皮下脓肿12例,男8例,女4例.低位肌间脓肿9例,男6例,女3例.高位肌间脓肿13例,男9例,女4例.肛管后间隙脓肿男8例,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男3例.蹄铁形脓肿9例,半蹄铁形男6例,全蹄铁形3例,(男2例,女1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男2例.

    作者:何连福;吴发庆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目的:帮助糖尿病病人获得有关糖尿病各方面知识,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法: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结果: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结论: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大范围内享有健康.

    作者:朱彦秋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

    目的:动脉硬化性脑病(SAE)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3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表现.结果:CT特点为双侧脑室外上方云片状低密度区,边缘不清,伴小梗死灶髓质萎缩.

    作者:王东;马小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使用中的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护理对策.方法:本文通过对534例患儿的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穿刺失败、套管针脱落、阻塞以及局部渗漏、肿胀甚至并发静脉炎等问题依然存在.结论:探讨并消除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不良问题,提高使用成功率,已成为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临床问题.

    作者:牛培霞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96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对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开展急性期和康复期的护理.结果:基本痊愈82例,部分恢复9例,死亡5例.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减低致残率.

    作者:周春花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吸入给药:吸入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强,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大部分被肝灭活,因此全身的不良反应较小.所以吸入激素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作者:任占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双囊三腔导管介入结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双囊三腔导管介入技术结合中药治疗前列腺炎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观察病例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治疗组再辨证论治分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阴虚火旺、肾阳亏虚四型,以自拟前列汤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为主,浓煎200ml通过三腔两囊管注入直肠及配合尿微波治疗.

    作者:李吉灵;赵庆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昆明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点及对策探讨

    通过分析昆明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用药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昆明市高校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盲点--未开展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普及和指导,据此,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作者:秦渝兵;曹勇;龙榕;秦良均;范炜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产后出血病因分析及预防护理

    资料与方法2005~2007年住院分娩共发生产后出血共74例,基层产妇分娩后共发生产后出血转来13例,共87例.年龄19~43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51例,阴道分娩75例,剖宫产12例,发生失血性休克15例.

    作者:田宝群;连小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乌蛇四参汤治疗慢性湿疹136例

    临床资料1999年6月~2001年2月收治慢性湿疹136例,男95例,女41例,年龄3~71岁,平均37.5岁;病程1~20年.发病部位:头面双耳部25例,上肢24例,下肢30例,四肢35例,手背掌心部20例,全身泛发2例.

    作者:史华明;王春芳;鲁贵青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手机电磁波对三类代表性的检验仪器结果影响研究

    资料表明[1,2],手机电磁波属于微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在空间传播时形成电磁波,通常情况下频率在 800~2 100MHz之间,发生功率<2W.那么,手机电磁波是否对工作中的检验设备,特别是精密检验设备微小电信号的放大、整理等产生影响和干扰呢?笔者就这一问题,选择采用电阻抗原理的血液分析仪,使用离子电极的电解质分析仪,使用磁场推动钢珠的凝血分析仪等三种实验室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工作原理又不同的仪器,进行了手机干扰对比研究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曾孟阳;吕中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A组:静注丙泊酚2mg/kg, 术中需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静注丙泊酚2mg/kg及瑞芬太尼0.16mg/kg.结果:两组比较术中SBP、HR、RR、SPO2差异显著(P<0.05);A组用丙泊酚量大,B组相对少;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P<0.05);镇痛效果,两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镇痛,但以B组为优.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患者用药量少,术后苏醒快,下腹痛发生率低,应用于人工流产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作者:王幸巧;姜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重视健康体检,确保干部健康

    我院作为担负机关保健的医疗单位,始终着眼保健康就是保发展、保稳定、保和谐、保效益、保战斗力,坚持以人为本抓服务,贴近实际求质量,不断完善服务,促进了医疗保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任元富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在预防腰麻后低血压临床观察

    腰硬联合麻醉是临床常用的区域阻滞方法之一,由于其起效快,肌肉松弛效果好,深受术者的喜爱,在临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者:王延波;张占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骨的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10岁,右小腿疼痛不适1个月余.既往无肿瘤病史.X线影像:右腓骨上段可见境界清楚的骨髓质缺如,未见骨基质,假隔样结构形成,骨皮质变薄,轻微膨胀,无骨膜反应.

    作者:张东生;邱娜;李岚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阿托品在治疗药酒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品注射液在治疗药酒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方法:自服药酒(具体中药及量不详)中毒患者12例,常规按中毒抢救流程处理.仍有流涎,心电监护下频发室性早搏及窦性心动过缓者,给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其中4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立即给予心脏捶击复律,利多卡因、乙胺碘肤酮(可达龙)注射液治疗.短阵室速、心室颤动者行心脏电除颤.结果:4例药酒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恢复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未再出现室行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治疗5~8天痊愈出院.结论:药酒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纠正室性心律失常;有时必须使用阿托品注射液.但在使用中必须从极小剂量开始,间断静脉注射,根据根据心率、心律失常情况调整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同时应联合应用控制室性心律失常药物.

    作者:黄文全;孙逵宗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3小时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中等剂量对AMI 2小时内溶栓治疗80例,其疗效与80例常规治疗相比较.结果:①早期溶栓组冠脉再通率88%,对照组冠脉再通率65%;②溶栓组死亡率2.5%,对照组8.6%;③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溶栓组7.4%,对照组26.3%.结论:AMI溶栓治疗开始越早越好,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力甫;张新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时间治疗学在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时间治疗学在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93例,观察运用时间治疗学的方法,治疗前后的24小时动态血压,白昼及夜间的动态血压及其血压负荷,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能有效降低24 小时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动态变化及白昼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尿β2-MG、血β2-MG、尿-mAL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昼夜血压变化呈非杓型65例(69%),治疗后昼夜血压变化呈非杓型24例(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昼夜血压变化节律,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改变(P<0.01).结论:应用时间治疗学,血压能够控制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24小时血压的昼夜节律,降低靶器官损害.

    作者:何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

主管: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