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菊英
目的 建立垂盆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以50%的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垂盆草中的黄酮类成分,用聚酰胺柱吸附黄酮类化合物,再以芦丁为对照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总黄酮在10~68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n=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7%,相对标准偏差RSD=0.84%(n=6),重复性的RSD为0.63%.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测定结果 准确、重现性好,能满足垂盆草药材及制剂质量控制的要求.
作者:贾苒;刘泽荣;付晓泰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对GPI在RA中的致病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检测对象为51例RA组、40例健康对照组和4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血清的GP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类风湿因子(RF)和补体C3、C4浓度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各组间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A组的GPI浓度值和阳性率都显著高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且RA活动组GPI浓度值和阳性率显著高于RA非活动组(P<0.01);在GPI阳性的RA患者中,C3浓度升高,而C不升高.结论 GPI在RA中的检测意义要大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它的升高程度与关节炎的活动性有关,GPI和RF联合检测对RA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GPI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损伤关节表面,导致RA的发生.
作者:潘永煌 刊期: 2007年第36期
1 患儿资料患儿男,17个月,于2007年3月14号14时左右在邻居家误服毒物(当时具体不祥)一口约5 min后,即出现口腔及鼻腔出血,量约3 ml,面色发绀,当时无呕吐、惊厥,神志尚清,家长即送入医院急诊.在准备予以洗胃插胃管时患儿有鲜血呕出,故放弃洗胃.
作者:王华;陶业 刊期: 2007年第3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1岁.患者于2002年因全身乏力、纳差,多次查白细胞异常增高,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先后给予羟基脲、干扰素、阿糖胞苷等药物化疗,化疗后白细胞可降至正常、症状缓解.但病情时有反复.2006年7月因复查血常规提示WBC 13.5×109/L,N 72.2%,LT150×109 /L,再次以CML入院治疗.
作者:操淮芳;吕孙成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分析60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康治疗情况.结果 康复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作者:高亮;侯晓丽;孙凤云 刊期: 2007年第36期
大黄质重味强,善行血中之气,其力峻猛,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笔者认为大黄的功用远不同于西药中的泻药,它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寄生虫、解痉止痛、降压、降胆固醇、健胃止泻、利尿、收敛止血等多种功能,现将本人运用大黄的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许继艳;张丽娟 刊期: 2007年第36期
外伤性鼓膜穿孔由直接或间接的外力造成鼓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74例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丹参注射剂及能量合剂静滴10 d,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范毅;徐自军;马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腋臭,俗称狐臭,医学上称之为臭汗症,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青壮年的疾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外涂药法、手术法和注射法.祛狐是由湖南省人民医院自行研究的一种效果良好而且成本低廉的外用制剂,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铝.
作者:何廷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调查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抽查2007年1~7月在儿科门诊就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病例536例,对其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生素应用率达90.5%,单一用药率为36.6%,联合用药率为53.9%;静脉给药率达83.1%.平均疗程为5.4 d.结论 儿科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现象,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作者:罗中凯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近两年来,本人通过参加全省各项卫生监督工作的督导、调查、稽查,在工作中对接触到的一些卫生监督执法个案分析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当前卫生监督执法中应预防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建议.
作者:薛峰 刊期: 2007年第36期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治疗措施若选择不当,再次剖腹手术可引起肠瘘、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为探讨其诊断与综合治疗方法及相应预防措施.现将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3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廖泽飞;姚清勇;陈一杰;张少波;张诚华;施建设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1994~2007年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14年间的国内文献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首次用药发生者有21例(占70%),提示不良反应以首用即发型为主.结论 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川芎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作者:朱锦秀 刊期: 2007年第36期
患者,男,55岁.皮肤结节3个月收住院,患者于3个月前偶然发现左颈部、右胸部有2个结节,约黄豆大小,当时因为无任何不适,故未在意.但随后又在左上臂、右背部、右下腹先后出现3个结节,大小同前.为明确诊断,即来我院就诊.
作者:钟成全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3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椎、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血管走行、动脉粥样斑块及颈总动脉内径(CCAD)、血流峰值(BF)、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毛糙者24例(18.0%),粥样斑块者93例(69.9%),总体异常者117例(87.9%),椎动脉异常者51例(38.3%).经与CT或MRI比较,侧向符合率为82.3%.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相比较,其CCAD,BF,IMT,RI部分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示同侧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相比较而言,椎动脉对于脑梗死的预测不如颈动脉明显.
作者:麻志恒;张汉新;周柱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回汉族人群冠心病与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相关性,为冠心病新危险因子的发现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比较宁夏地区回族人群冠心病患者(120例)和健康对照组(80例)间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差别,FⅧa:采用重组可溶组织因子法,FⅦAg:用ELISA法,FⅦc:用一阶段凝固法.结果 回族冠心病凝血因子FⅦa活性2.6±0.5,高于正常对照组2.2±0.7(P<0.005).汉族冠心病凝血因子FⅦa活性2.5±0.8,高于正常对照组2.2±0.7(P<0.005).回族冠心病凝血因子FⅦc活性103.04±16.70,高于正常对照组86±22.0(P<0.005).汉族冠心病凝血因子FⅦc活性102.66±17.33,高于正常对照组87.5±22.0(P<0 005).FⅦ:Ag较稳定,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FⅦa、FⅦAg与FⅦc 3项凝血因子可以为评估冠心病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FⅦ活性的增高与冠心病患者动脉血栓形成发病可能有直接相关性.
作者:杨文;于欣 刊期: 2007年第36期
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并发心脏损害,这种心脏损害可加重脑部原发病变,并可引起患者猝死.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对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和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杨文华;乐兴丁;林艺禅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对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根据.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220例剖宫产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剖宫产患者100%应用抗菌药物,用药品种13种.术后给药213例(96.82%);应用频率高是林可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单用2例(0.91%),二种联合212例(96.36%),三种联合6例(2.73%).平均用药时间5.31d.结论 剖宫产患者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疗程、方案选择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有待进一步干预.
作者:陈蓉;陈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比较凯时注射液及洛丁新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DM)(符合1997ADA标准)并发临床DN(24 h尿蛋白定量>0.5 g)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A和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给予凯时注射液10 μg加人生理盐水20 ml中静脉推注,1次/d,20 d为1个疗程.B组给予洛丁新10 mg,口服,1次/d,疗程也为20 d.用药前及用药20 d后各测1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 A组治疗后Scr下降,Ccr增加,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B组治疗后Scr、Ccr无变化,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A组与B组比较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凯时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明 刊期: 2007年第36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极不均一等.
作者:余永树 刊期: 2007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缺氧时乳腺癌细胞(MDA-MB-435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细胞黏附能力改变与RhoA-ROC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对体外培养的MDA-MB-435细胞进行缺氧16 h处理,或在缺氧前用ROCK的特异性抑制剂Y-27632(10μm)预处理1 h,再进行缺氧处理.用光学显微镜观察MDA-MB-435细胞形态的改变;用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情况;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对人工重组基底膜(Matrigel)的黏附能力.结果 乳腺癌细胞经16 h缺氧处理,细胞内F-肌动蛋白含量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MDA-MB-435细胞对人工重组基底膜的黏附能力明显增强;预先使用Y-27632再进行缺氧处理,可防止缺氧所致乳腺癌细胞内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以及细胞形态的改变,同时其对人工重组基底膜的黏附能力亦得以恢复.结论 RhoA-ROC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缺氧所致乳腺癌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和黏附能力的改变.
作者:李迎春;姬红平;宋鸣子;顾洛 刊期: 2007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