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特色疗法知识地图的初步构建与研究

王蕊;于彤;符永驰;崔蒙;于琦;李彦文;李斌;李兵;孙海舒

关键词:中医, 特色疗法, 知识地图
摘要:目的:将知识地图技术引入中医特色疗法相关领域,为中医药领域知识地图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文献中与中医特色疗法相关的知识,建立中医特色疗法数据库。结果:基于中医特色疗法数据库,构建中医特色疗法知识地图。结论:中医特色疗法知识地图,展现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展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揭示领域内部的相互关系,并为医患与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导航与知识服务。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预约挂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目的:通过对某大型综合性医院预约门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更加合理的门诊预约挂号对策。方法:通过医院HIS及预约网络系统获得全院预约挂号及总体挂号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预约挂号相关信息覆盖面窄、患者的挂号习惯问题、预约就诊者首选专家号等是造成预约挂号率低的客观因素。结论:有效的预约就诊宣传,保证充足的号源,加强医院与预约患者的信用管理等是提高预约就诊的有效手段。

    作者:卢武红;尼木格日勒;霍永胜;彭巧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HIS补号系统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北医三院作为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门急诊量始终居于北京市各大医院前列。然而有效的医生出诊资源已无法满足广大患者的就诊需求。门诊补号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在医生接诊能力范围内,通过门诊补号尽量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有效避免了就诊未挂号等漏费现象的发生,增加了医院业务收入,保证了就诊数据的完整性,提高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针对医保费用统计,由于有效就诊人次的增加,使医院就诊患者的次均费用有所降低。

    作者:贾末;孙震;张沛;张颖琦;计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文医学指南的事件处理及其语义数据自动生成

    在临床医学指南的事件研究中,目前核心的问题仍然是如何把自然语言表达的涉及事件描述的指南知识转换并生成对应的语义数据。针对该问题,采用了一种基于Pattern的医学指南自动处理方法。该方法总结归纳了医学指南中的事件句型,并采用正则表达式进行相关匹配与抽取,可将医学指南中的事件自动转换成XML结构化数据。

    作者:范玉玲;顾进广;黄智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信息技术对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建设的革命性影响

    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胸痛、卒中急救领域,对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运营和医疗模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医疗模式创新,充分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倍增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多级医疗机构基于统一平台实时通信、区域协同救治,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下各自为战、信息不畅的尴尬局面,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高强;向定成;秦伟毅;周民伟;田燕;时慧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SO15189体系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为解决目前实验室ISO15189体系文件人工及纸质化管理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管理需求,提出利用软件技术从流程、文档格式、保存方式、授权、学习及考核、管理等主要方面如何实现设计及实现ISO15189体系文件信息化管理,从而达到医疗单位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

    作者:巢薇;李星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标准化套装HRP软件在医疗集团的应用探索

    介绍了套装医院资源计划系统(HRP)在中国医院的实施现状,并对其在未来医疗集团的应用推行进行初步探究。首先简述目前国内医院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指出HRP是未来医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通过HRP在国内外医院部署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其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随着医疗集团成为未来一种新的医院发展模式,标准化套装HRP软件的多组织系统体系架构,可拓展性与高集成性的特点正是满足医疗集团需求的产品,其在医疗行业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尹东杰;张蓓;吴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电子伤票在急性胸痛病人救治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可穿戴设备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2.0时代发展及应用的突破点。主要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物联网技术研发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制作电子化的伤票(腕带),并对其原理及针对可致命的急性胸痛病人救治中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作者:唐绍辉;田燕;秦伟毅;周民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依托云平台拓展“远程ICU”和“移动ICU”的应用

    基于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建立了区域远程医疗急救物联网云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远程ICU”和“移动ICU”落地,使大医院专家不受时空限制,实时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现场提供技术支持;使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维持ICU水平的治疗,保证患者医疗安全。实践中,不断拓展“远程ICU”和“移动ICU”的应用范围,在国家及地方的各项重大任务保障、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部队各级卫生所、卫生队、训练场、老干部保健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充分发挥其平战结合、军地两用的优势。

    作者:田燕;向定成;秦伟毅;周民伟;谢志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新版一体化医护工作站应用的深度挖掘

    目的:对新版一体化医护工作站的各项功能进行拓展,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并大限度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方法:根据医院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与厂家工程师合作的方式,深度挖掘医院各信息系统与一体化医护工作站的整合模式。结果:将“军卫一号”住院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等系统功能整合在一起,并进行了优化,同时也实现了LIS、PACS、心电、合理用药等系统的集成。结论:对新版一体化医护工作站应用进行深度挖掘,通过优化系统流程、集成各类信息应用系统,能极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的医疗质量。

    作者:任爱玲;李晓明;柳勇;鲁传东;杨栋;韩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医疗应用

    移动医疗已经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热门方向,移动医疗具有快速、便捷、受场地限制小的特点。常规的移动医疗仅将医护人员的工作站移植到推车上,从本质上只是工作站的伸延,在操作、体验、效率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从用户体验、操作便捷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医疗应用的系统架构、设计分析及实现技术。

    作者:傅廷君;吴庆斌;钟军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着眼于胸痛中心急救网络的远程救治,以94个胸痛急救网络终端的建设为例,探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与基层中小医院技术全面帮扶,定点救治胸痛患者的创新模式。阐述了胸痛急救网络建设的深远意义、协作的模式以及产生的效益。

    作者:吴勇;马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实践

    针对目前病案管理存在的系统零散、信息缺乏完整性、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整合原有子系统,形成一体化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该系统的使用范围涵盖病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病案全程示踪、首页在线编码、病历书写质量监控、字典库维护、病历数字化归档、病案复印登记等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病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洪雅君;王继伟;龚黛琛;郑荣纬;苏静;朱艳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信息技术支撑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胸痛中心的发展方向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佳治疗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已初显成效,必将引领胸痛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向定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类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就诊并诊断为冠心病的169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应用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进行远程监护,采取自身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类型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检出131例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心律失常,总检出率为77.53%。其中一种、二种、三种及以上心率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6.63%、33.73%、17.17%;一种心律失常、二种心律失常和三种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十二导联心电图实时监测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性房性早搏、短阵性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较常规心电图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率。

    作者:曾凡杰;秦伟毅段天兵;陈芬兰;罗高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痛中心建设对行PPCI术的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心力衰竭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658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STEMI患者,比较胸痛中心成立前后行PPCI术的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心力衰竭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行PPCI术的STEMI患者门-球(door-to-ballon,D-to-B)时间显著缩短(P<0.05),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n,FMC-to-B)时间及发病到球囊扩张(symptom-to-ballon,S-to-B)时间均呈缩短趋势但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心力衰竭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痛中心成立显著缩短STEMI患者D-to-B时间,但尚未能明显缩短S-to-B和FMC-to-B时间及改善院内近期预后。胸痛中心应以缩短S-to-B时间,改善STEMI患者预后为终极目标。

    作者:张金霞;张妮;向定成龚志华;肖华;段天兵;龙浏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痛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与实践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医疗质量上进行了新的实践和探索。该中心综合应用了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研发了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了时间管理系统,不但优化了流程,而且提升了医疗质量。

    作者:肖强;周民伟;田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基于PhoneGap框架的用药提醒系统设计与实现

    用药依从率低会导致治疗效果差和医疗资源浪费,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忘记用药。智能手机因便携、智能及人性化的特点和实时通信的能力,可以在患者的用药行为干预中发挥积极作用。利用移动通信技术,设计和实现了基于PhoneGap框架的跨平台用药提醒系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提高用药依从率。医生根据患者的用药依从情况可及时与患者沟通,干预患者的用药行为,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池胜强;田雨;施宇帆;周天舒;涂岳文;李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移动医疗服务平台设计与实践

    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为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烦等问题,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项目。“支付宝服务窗”是支付宝公司为企业、组织、个人提供的直接对接用户的服务平台。医院通过与支付宝服务窗平台的合作,根据医院情况,开发支付宝服务窗的特有功能,并进行流程再造,用户不仅可以直接使用支付宝服务窗进行预约、挂号、缴费、查看检验、检查报告等功能,而且还能实时接收到相应的排队信息。

    作者:罗志康;卢官荣;龙雨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大型综合性医院语音通信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采用程控交换机作为医院语音通信系统传输与交换的核心,综合集成管理计费服务器、话务台服务器和转接台服务器,将有线和无线电话有机结合起来,实现3000门办公电话座机与9000个移动电话用户使用短号免费互通互拨,节约大量内部通信成本。本语音通信系统符合医院高效率、低成本的实际使用需要,应用灵活方便,可用性强,对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的快速响应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邹佩琳;王晓林;鲜培林;涂宣成;王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AS技术在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手机及智能互联网终端越来越普及,如何帮助医务人员通过各类移动终端登录数字图书馆,从而享受更加完善的医学信息检索服务成为现代化医院数字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目前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整体情况,研究如何应用MAS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采用短彩信、PUSHMAIL、WAP以及智能终端APP等形式实现医院数字图书馆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终端的延伸,让医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享受医学信息检索服务。旨在研究提升医院数字图书馆信息化水平及服务能力,同时也希望这种通过整合移动通讯网、互联网相关新技术的思路能对医院提升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作者:叶蓉;罗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