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文;张巍
目的 评价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免除腋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因前哨淋巴结阴性接受免腋淋巴结清扫治疗的全部浸润性乳腺癌病例.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系统性治疗前进行.示踪剂为99Tcm标记的利妥昔单抗.结果 乳腺癌患者共1807例,女1803例,男4例,中位年龄50岁,前哨淋巴结中位数2枚.T1、T2、T3者为1069例(59.2%)、712例(39.4%)、26例(1.4%).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4例(0.77%)出现同侧腋淋巴结复发,其中10例(0.55%)为单纯腋窝复发.3年的腋窝复发率为0.7%,无病生存率为96.4%(95% CI:95.4%~97.4%),无复发生存率为97.1% (95% CI:96.1%~98.1%).结论 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免除腋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
作者:范铁;欧阳涛;李金锋;解云涛;范照青;何英剑;王天峰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比较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传统细胞遗传学(CC)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常克隆检测的差异性,评价组合探针FISH在检测MDS常见染色体异常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344例初治的MDS患者,用CSF1R/D5S23-D5S721(5q33)、EGR1/ D5S23-D5S721 (5q31)、D7S486(7q31)/CSP7、D7S522(7q31)/CSP7、D20S108/CSP8(20q12/CSP8)和CSPX/CSPY共6组探针进行FISH检测,并与CC结果相比较.结果 344例患者经CC检测染色体异常率为48.8%(168/344),主要异常为+8、20q-、-7/7q-、-5/5q-、-y,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8.9% (65/344)、9.3%(32/344)、8.4%(29/344)、8.4%(29/344)、2.4% (5/206);经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率为42.7% (147/344),FISH对+8、20q-、-7/7q-、-5/5q-、-y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0.9%(72/344)、11.6%(40/344)、11.6%(40/344)、10.2%(35/344)、2.9%(6/206).联合应用两种方法染色体异常率为54.4% (187/344).8.9%(14/158)核型正常的患者FISH检测有异常克隆.9例CC为非克隆性异常的患者经FISH验证其中4例为克隆性异常.结论 FISH能有效提高MDS常见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并为部分CC正常或失败以及CC为非克隆性异常的MDS患者提供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依据,是CC的有效补充.
作者:赖悦云;李娜;冯麟;师岩;党辉;何琦;王峥;王晓燕;李叶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了解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病例,对其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基础疾病、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念珠菌血症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138例念珠菌血症患者资料,其中男9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1.3±16.6)岁;每年出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0.034% ~0.051%.血培养分离到白念珠菌72株(52.2%),近平滑念珠菌29株(21.0%),热带念珠菌16株(11.6%).药敏结果显示,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为90.9%~97.4%;而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的敏感率仅为55.6% ~83.3%.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39.1%(54/138),归因病死率31.9%(44/13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分(OR=8.025,95%CI:2.032 ~31.696,P=0.003)、低白蛋白血症(OR=6.213,95%CI:1.849~ 20.879,P=0.003)及合并细菌血流感染(OR=5.541,95% CI:1.576 ~ 19.487,P=0.008)、留置导尿管(OR=13.776,95%CI:1.402~135.352,P=0.024)是其死亡独立危险因素,而拔除或更换中心静脉置管(OR=0.231,59% CI:0.075 ~0.716,P=0.011)及血培养前30 d内手术史(OR=0.206,95%CI:0.050~0.857,P=0.030)是其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念珠菌血症以白念珠菌引起为主,病死率仍较高,APACHEⅡ评分≥20分、低蛋白血症、留置导尿管和合并细菌血流感染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拔除或更换中心静脉置管及血培养前30 d内手术史是预后保护性因素.
作者:叶相如;胡必杰;高晓东;马坚;周晴;周昭彦;黄声雷;周春妹 刊期: 2013年第40期
女婴童小阴唇粘连是一种较常见的小儿妇科疾病,主要症状为小阴唇之间形成一层无血管的透明膜,遮蔽部分或者全部阴道口和(或)尿道口.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排尿异常、排尿困难、尿路感染及阴道炎等.国内文献报道的检出率为2.3% ~4.4%[1-2],近年来随着儿科医师对女婴童外阴检查关注度提高,小阴唇粘连的检出率不断上升.多数专家认为女婴童小阴唇粘连的主要原因是体内低雌激素水平和外阴阴道炎症,此外还可能与外阴阴道雌激素受体数量和分布异常等有关.现将女婴童小阴唇粘连病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作者:赵智文;张巍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分析的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肿瘤医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行胃癌根治术的479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腹腔感染分为腹腔感染组32例(6.68%)和对照组447例(93.32%).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病理分期等临床病理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感染组年龄较大、术前淋巴细胞计数较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较低、术前白蛋白水平较低,而且手术时间较长[(59±10)比(53±11)岁,(1.4±0.7)×109/L比(1.7±0.6)×109/L,(108±28)比(117±24) g/L,(34±6)比(37±5) g/L,(244 ±43)比(216±45) min,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既往有腹部手术史、体质指数>25 kg/m2、术前存在合并症、糖尿病、胃癌并发症、淋巴细胞计数< 1.5×109/L、术前血红蛋白<100 g/L、术前白蛋白<30g/L、腹水、围术期输血、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和手术时间> 240 min 13个因素与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相关(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其中联合脏器切除(OR=3.64,95% CI:1.39 ~9.55),体质指数>25 kg/m2(0R=3.04,95%CI:1.17 ~7.92),糖尿病(OR =3.41,95% CI:1.05~ 11.09)和围术期输血(OR =2.24,95% CI:1.02 ~5.13)是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上述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干预或许可以降低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生存率.
作者:肖华;欧阳永忠;汤明;唐卫;潘曙光;尹彬;罗威;权虎;邱晓昕 刊期: 2013年第40期
一、劈离式肝移植的概念劈离式肝移植(SLT)是指将一个完整供肝劈离为两个具有独立解剖和功能的移植物,分别移植给两个受体的一种肝移植技术.作为一种增加供肝来源的重要移植技术,它避免了活体肝移植(LDLT)的供者风险等缺点,已成为当今公认的移植新技术和研究热点[1].该技术于1988年由德国Pichlmayr首次实施,在不减少成人供肝的前提下极大地缓解了儿童供肝缺乏问题.随着相关技术发展,受体范围逐渐扩展到两成人肝移植.据统计,SLT可增加15% ~ 28%的供肝数量,已成为解决供肝短缺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2].目前在欧美,成人SLT例数占肝移植总例数的10%,儿童SLT例数占肝移植总例数高达40%,术后受体和移植物的存活率已经可与全肝移植(WLT)相媲美[3].
作者:周健;胡安斌;何晓顺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输血依赖性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5例输血依赖性低危[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低危或中危-1]MDS患者,以减低剂量地西他滨(20 mg·m-2·d-1×3 d)治疗,评价疗效、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结果 25例低危MDS患者中3例(12%)获完全缓解,4例(16%)脱离成分血输注,8例(32%)达血液学改善,2例(8%)达疾病稳定,总反应率达68% (17/25).在11例可行细胞遗传学评估的患者中,1例获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Rc).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48%(12/25),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20%(5/25),无Ⅲ~Ⅳ级出血、Ⅲ~Ⅳ级恶心呕吐和Ⅲ~Ⅳ级肝功能损伤.治疗前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KPS)分值为47±16,治疗后KPS分值升高,为66 ±22(P =0.001).治疗后更多患者预后改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预后评分系统(WPSS)≤1或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MDACC)预后积分≤7的比例显著升高(44%比16%,P=0.031;64%比8%,P=0.022).中位随访时间467 d(14 ~881 d),随访期间2例死亡,死亡时间分别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后的第14和156天.IPSS评分低危组和中危-1组治疗后第100天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2%,第600天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5%.结论 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改善低危MDS患者的输血依赖,严重血液学毒性和早期病死率的发生率低,改善预后,可能延长生存期.
作者:方宝枝;刘真真;何广胜;苗瞄;王秀丽;仇惠英;金正明;唐晓文;韩悦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和IDH2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发生率,评估其与MDS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对M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集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初发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患者IDH1、2基因第4号外显子,测序检测IDH1 R132及IDH2 R140、R172基因突变情况,探究MDS患者IDH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结果 108例MDS患者共测出IDH突变11例(10.19%,11/108),均为杂合突变.其中IDH1突变6例(5.56%,6/108),均为p.R132C;IDH2突变5例(4.63%,5/108),均为p.R140Q,未发现IDH2 R172基因突变,也未发现IDH1和IDH2基因突变共存于同一患者的现象.IDH突变主要集中在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亚型(2例RAEB1,7例RAEB2).IDH突变组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非突变组(中位数12.5%比6.0%,P=0.013),而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核型正常与异常的患者中具有相似IDH突变率(7/66比4/40,P>0.05).中位随访472 d.突变组中位生存时间较非突变组的短(512比740 d,P=0.017).在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的中危-1组中,IDH基因突变组总体生存时间比非突变组短(中位数512 d比未达到,P=0.038).在11例IDH突变的患者中,地西他滨治疗组比非地西他滨治疗组有较好的预后(中位生存时间623比165 d,P=0.049).结论 IDH基因突变与MDS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为预后不良分子学标志,将之纳入MDS预后评分中可以完善现有的预后评分系统.去甲基化治疗是IDH突变阳性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佟红艳;胡超;余梦霞;马秋玲;陈菲菲;叶丽;韦菊英;许改香;毛莉萍 刊期: 2013年第40期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肺癌患者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多数已属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放、化疗效果不佳.ⅢA期患者即使采用手术等综合治疗其5年生存率也只有23.5%[2].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关键.传统的肺癌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但往往不能早期发现肺癌.在肺癌早期,即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蛋白质水平方面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发生了变化的蛋白质都可能成为肺癌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覃慧婵;柳广南 刊期: 2013年第40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内生性乙醇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肥胖、胰岛素抵抗(IR)及其相关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重建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有助于防治NAFLD,从而减少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曹毅;范建高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探讨2-脱氧-D-葡萄糖(2-DG)对多西紫杉醇(Doc)诱导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PC3和DU145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Doc与2-DG单用或合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q值反映联合用药效果;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功能的内源性蛋白ubiquitinated protein(Ub)、hsp70的表达.结果 2-DG能抑制PC3及DU145细胞的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但诱导凋亡作用不明显;Doc 0.1、0.5、2.5 nmol/L对PC3细胞及DU145细胞作用48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71%、25.32%、56.46%及12.28%、23.94%、63.43%.联用2-DG 1.0 g/L后增殖抑制率为:27.15%、58.74%、87.95%及29.53%、59.41%、90.48%,Doc与2-DG联用后可明显增加其抑制率,两药有协同作用(q值均>1.15);Doc 0.5 nmol/L与2-DG 1.0 g/L联合作用PC3细胞及DU145细胞48 h的凋亡率为:46.49%及53.64%,明显高于Doc 0.5 nmol/L单独作用的凋亡率:21.30%及18.92%(均P<0.05);2-DG 1.0 g/L分别作用PC3和DU145细胞0、12、24、48、72 h后,ATP检测试剂盒测ATP相对浓度为13.75、11.23、10.19、9.81、9.02和15.00、12.59、11.38、10.54、10.37;同时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Ub及Hsp70蛋白出现聚集.结论 2-DG可增强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对Doc化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内ATP浓度导致蛋白酶体功能抑制有关.
作者:周萍;林煜荣;黄马平;谢克基;汤平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1799964(T-1031C)、rs1800630 (C-863A)、rs1799724(C-857T)在预测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门诊109例新诊断的T2D患者(T2D组),168名健康志愿者.留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扩增TNF启动子区涵盖rs 1799964、rs1800630及rs1799724的上下游共1293 bp片段,产物测序后进行基因型和单倍型分析.T2D组接受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治疗,调整剂量至空腹及晚餐前血糖达标(4.4 ~7.0 mmol/L),维持治疗1年.分析临床疗效与TNF SNP单倍型的关系.结果 TNF-1031 C-863C-857C单倍型在T2D组患者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7,P<0.05).携带-1031 C-863 C-857C单倍型的T2D患者(CCC组)与-1031T-863C-857C纯合子T2D患者(TCC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比8.5%).CCC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TCC组[16.1(11.9 ~20.3)比10.6(8.1 ~14.3) mU/L;ln(HOMA-IR):1.8 ±0.4比1.4±0.5,均P<0.05].1年胰岛素治疗能显著改善两组HbA1c水平(治疗后两组均6.5%)和TCC组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治疗前比治疗后lnHOMA-β:3.7±0.6比4.4±0.9].CCC组HOMA-IR仍高于TCC组[InHOMA-IR:2.5(0.9 ~3.9)比1.1(0.8~1.8),P<0.05].结论 TNF-1031 C-863C-857C单倍型与T2D患病率、内源性胰岛素抵抗水平相关.携带CCC单倍型的新诊断T2D患者接受1年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治疗后未获得HOMA-IR及HOMA-β改善.
作者:许海霞;许雯;徐芬;梁华;严晋华;陈志鹏;孙亦挺;姚斌;翁建平 刊期: 2013年第40期
2012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了2例由新型人类β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随后将该病毒命名为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即MERS病毒).该病毒首现于沙特阿拉伯,继而蔓延至卡塔尔、约旦、英国、德国、法国、突尼斯、意大利等.新一项研究报道,MERS病毒可以通过人-人、并在不同的医疗机构间传播(N Engl J Med,2013,369:407-416).
作者:盖晓燕;贺蓓 刊期: 2013年第40期
近10年来我国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临床医师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水平有所提高,令人欣慰,但在对肺动脉高压的认识及诊治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或误区.现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阐述如下,希冀同行们批评指正.一、肺动脉高压是罕见病吗?首先,各国对罕见病的定义各不相同,而世界卫生组织则将发病人数小于总人口的6.5/万~10.0/万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1].目前,我国官方尚未确定罕见病的定义.有学者建议将我国发病率<1/万(指新生儿)或患病率<1/50万的疾病列为罕见病.
作者:熊长明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治疗对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2年11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9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积分、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因素进行比较,评估移植前诱导治疗对其生存、复发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等预后的影响.结果 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24.4(6.2~72.0)个月,死亡17例,复发2例.5年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和TRM分别为59.9%、59.2%、10.5%和31.8%.高危诱导治疗组(n=17)、高危支持治疗组(n=6)和低危组(n=26)患者间OS、D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1%比16.7%比68.1%,P=0.028;72.1%比16.7%比67.9%,P=0.030);而无论诱导治疗是否获得骨髓缓解,高危诱导治疗组的OS、DFS均与低危组相当(P=0.526、0.504),高危诱导治疗组OS、DFS明显优于高危支持治疗组(均P =0.020).高危诱导治疗组中获得缓解者OS、DFS均高于未缓解者(均为100%比46.7%,P=0.049).高危组诱导治疗后骨髓原始细胞负荷明显降低(P=0.010),但累积TRM并未高于支持治疗组(28.9%比33.6%,P=0.612).结论 MDS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治疗可降低肿瘤负荷,改善高危组移植后结果,而TRM并未增高.
作者:周金懿;何广胜;吴德沛;孙爱宁;仇惠英;金正明;唐晓文;韩悦;傅琤琤 刊期: 2013年第40期
目的 超声评估甲状腺结节纵横比(A/T)≥1时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1至2012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91例,共683个结节,术前超声测量大横切面纵横径,分析A/T≥1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甲状腺癌大径将结节分为两组,第一组甲状腺癌>1cm,第二组甲状腺癌≤1cm即甲状腺微小癌,分析A/T≥1在两组甲状腺癌分布差异,并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3个甲状腺结节均经病理证实,良性结节184个,恶性结节499个.499个甲状腺癌中,307个(61.5%)A/T≥1,192个(38.5%)A/T<1;184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中,29个(15.8%)A/T≥1,155个(84.2%) A/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99个甲状腺癌中,233个甲状腺癌结节>1 cm,其中132个(56.7%) A/T≥1,101个(43.3%)A/T<1;266个甲状腺微小癌中,175个(65.8%) A/T≥1,91个(34.2%) A/T<1,A/T≥1在甲状腺微小癌和>1cm甲状腺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0,P=0.036.结论 A/T≥1是一项诊断甲状腺癌尤其是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特征,其应用可以提高甲状腺微小癌检出率.
作者:张晟;赵静;忻晓洁;王海玲;魏玺;赵利辉 刊期: 2013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