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礼;包宗明;蔡鑫;张恒;王洪巨;史晓俊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PCI治疗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实施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CI术后冠脉造影显示有25%~30%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并未完全恢复[1],冠状动脉内原狭窄病变处无夹层、血栓、痉挛和明显的残余狭窄,但血流明显减慢(TIMI血流≤1级),即无复流现象.
作者:陈利昌;易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Cystatin C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及1周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照组血清Cystatin C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Cystatin C水平(0.78±0.15)与不稳定型心绞痛(0.89±0.22)、对照组(0.84±0.21)相比明显降低(P=0.028),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后(1.28±0.20)接近正常,甚至有所增高(P=0.04).血清Cystatin C水平与年龄、肌酐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Cystatin C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明显下降.
作者:董巧玲;刘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多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肌肥厚,严重者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源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肥厚心肌电重构有密切关系,肥厚心肌更易发生早期后除极(EAD)或延迟后除极(DAD).Ca2+作为第二信使,通过其浓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将信号转化为广泛多样的生物化学效应,如维持细胞电生理的稳定状态等.Ca2+/CaM依赖的CaMK Ⅱ途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胞内钙的浓度,其功能异常可能引起肥厚心肌胞内钙稳态失衡,进而引起心律失常.调整CaMK Ⅱ的异常活性为临床防治肥厚心肌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生物学靶向性治疗途径.
作者:刘俊;张存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1,男性,52岁,干部.自诉于2006年3月16日下午进食时突感胸闷、心慌气短,尤其是进食固体食物时症状明显,被迫停止吞咽食物后数分钟症状消失,4 d内曾先后发作5次,持续时间大约2~10 min不等,均在进食时出现,未曾进行过检查和治疗.刻下就诊时查体:BP 130/85 mmHg,心界不大,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嘱其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于当日中午进食硬物时再次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伴出汗,停止进食约5 min症状消失.后动态心电图记录当时为房颤,心房率480次/min,心室率110~130次/min不等.嘱其以后尽量进软食,吞咽硬物前半小时口服心律平150 mg,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作者:曹忠义;李永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和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组,n=6),与正常饮食大鼠模型(N组,n=6)作对照,用比色法检测外周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利用Zymography法检测外周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MP-2及MMP-9在主动脉弓表达情况.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外周血中MDA、MMP-2、MMP-9表达均高于正常饮食组大鼠[(863.12±42.16)CNN/mm2和(484.92±7.90)CNN/mm2,(367.80±44.68)CNN/mm2和(259.00±42.29)CNN/mm2,(12.88±2.47)mmol/ml和(4.69±0.69)mmol/ml],但SOD则低于正常饮食组大鼠[(71.34±7.06)μN/ml和(168.90±6.85)μN/ml],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MMP-2、MMP-9在主动脉弓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间质中表达,而且AS组表达强于N组.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异常表达及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吴旻;李玉光;闫纯英;张钰;许端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 Hg、60 mm Hg≤PP<80 mm Hg和PP≥80 mm 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 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任军梅;王瑞英;刘毅坚;黄淑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缓解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从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们共完成CABG 4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宪明;刘志平;赵龙;王坚;李淑珍;邱能庸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以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冠状静脉窦血液氧合参数作为评判指标,观察体外循环(CPB)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状况.方法 选取择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患者12例,分别于CPB前,主动脉开放后0 min、0.5 min、1 min,1.5 min、3 min和5 min经冠状静脉窦取血,测定血清cTnI浓度,冠状静脉窦血流量和血气值,计算心肌氧输送量、氧耗量及其比值以反映心肌氧代谢状况.结果 主动脉开放后,冠状静脉窦内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冠状静脉窦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较高,氧耗量较低(P<0.05),心肌氧输送量/氧耗量比值较高;随着心跳恢复,心肌氧耗增加明显,表现心肌氧输送量/氧耗量比值降低(P<0.01).结论 主动脉阻断期间心肌有一定程度的缺血缺氧性损伤和酸中毒;主动脉开放心跳恢复后,心肌供氧和耗氧状况一般能较快趋于正常,但需注意心肌氧供/氧耗的变化.
作者:赵薇;李成辉;贾乃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986年Murry等给狗在体心脏进行反复4次5 min冠脉结扎,每次间隔5 min再灌,随后40 min冠脉结扎所造成的心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减少了75%,从而首次提出了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即心肌经过几次反复短时间的缺血发作对随后长时间的致死性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增强的现象.
作者:陈艳;吴艳娜;刘艳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继瘦素之后,又发现了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脂联素(adiponectin,APN)、抵抗素等,使人们认识到脂肪组织不仅参与能量代谢,同时也是个特殊的内分泌器官.APN是由Scherer等首先从鼠的脂肪细胞中分离出来,将其命名为CTP30.临床实验证实APN具有增加脂肪酸氧化、提高葡萄糖摄取量、改善胰岛素抵抗(IR)、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抗炎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于洪伟;刘奇峰;江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已在临床上探索了近40年.Masura等[1]1998年首次报道应用蘑菇形伞封堵PDA获得成功,同期国产新型PDA封堵器成功应用于临床[2].我院自2004年6月始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患者1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文兵;扬大严;王晓晨;时之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长期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痉挛,造成狭窄进一步加重,使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从而引起心绞痛的发作失去原来稳定的特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绞痛.积极合理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预后有很大意义,现就UA的治疗进展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李大军;陶贵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胸痛1周,加重2 d入院.胸痛以胸骨中段为主,呈压榨性,向左肩背部放射,伴咽喉部堵塞感,含服消心痛能缓解.
作者:张宏伟;雷玉华;王凤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一期矫治主动脉弓阻塞合并心脏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一期矫治18例主动脉弓阻塞合并心脏畸形.其中主动脉弓中断(IAA)6例,主动脉缩窄(COA)12例.手术均为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一期畸形矫治术.结果 手术采用降主动脉与主动脉弓端端吻合11例,端侧吻合6例,Gore-Tex片加宽弓成形1例.围术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5.56%.喉返神经损伤2例,术后左主支气管受压1例.随访1~11个月,1例上下肢压差25 mm Hg,6例压差小于20 mm Hg,7例端侧吻合无压差.存活者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正中开胸一期矫治COA及IAA合并心脏畸形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充分游离降主动脉,尽可能行端侧吻合术.
作者:张玉龙;李仲智;李晓峰;郭志和;高国庆;陆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4 心力衰竭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Andrew Boyle报告了美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同时强调了治疗心力衰竭的几个要点:充分利尿可以减少心衰患者的再入院,利尿剂抵抗为普遍现象,若血清肌苷不高或没有利尿剂抵抗,静脉注射利尿剂疗效显著.
作者:聂绍平;龙德勇;贺立群;汤日波;张明;乔岩;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变化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用微粒子酶免化学发光法(MEIA)检测86例CHD患者血浆BNP浓度,分析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其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血浆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P<0.01);②CHD并发症与BNP浓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③血浆BNP浓度对CHD心功Ⅰ级的诊断界值选76 pg/Ml,其灵敏度为60%.结论 BNP测定可用来判断CHD患者心脏功能状态,尤其是隐匿性心力衰竭(HF)患者.
作者:吕均;岳良明;贾天贵;周瑞君;冯子驹;胡莉;王伟;张廷超;张炜;刘迎辉;张秀英;向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大鼠供心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8只,分为两组:对照组(C,n=9),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24 h后取离体心脏灌注HTK心脏保护液,4℃保存3 h后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灌注KH液2 h;实验组(E,n=9)腹腔注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溶于生理盐水中)3.1 μmol/kg(0.53 mg/kg),腹腔注射24 h后取离体心脏,处理方法同C组.运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心肌HSP70含量、Bcl-2、Bax蛋白的含量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70含量E组(17.78±1.82)较C组(5.22±1.05)明显增高(P<0.01),Bcl-2的表达E组(41.88±5.09)较C组(31.36±3.27)明显增多(P<0.01),Bax的表达E组(22.61±3.49)较C组(40.52±4.17)明显减少(P<0.01),Bcl-2/Bax比值E组(1.86±0.11)较C组(0.77±0.01)明显增高.生化指标E组明显优于C组.结论 心肌HSP70高表达对供心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其促进心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Bcl-2/Bax比率,以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对供心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生伟;池一凡;孙忠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细胞HSP70表达情况及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组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 h时间点显著上调HSP70表达(P<0.01),抑制血清MPO活性(P<0.01).结论 葛根素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HSP70的表达、降低血清MPO的活性来实现的.
作者:唐昱;葛郁芝;钟志英;曹平良;刘勇;曾黎峰;吴志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确诊的225例冠心病患者和171名健康人的内皮型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结果 ①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GT+TT基因型频率较高(65/225和27/171),P<0.01,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0.14和0.079).②心肌梗死组GT+TT基因型频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34/108和18/117),P<0.01,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0.16和0.08),P<0.01.结论 eNOS基因GT+TT基因型冠心病频率较高,并且易发生心肌梗死.
作者:张爱元;季祥武;黄静;管立学;王敬先;邵静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 在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间连续入院的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共65例,入院时检测血浆BNP水平.并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有创干预组,随访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评价BNP在判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非ST段抬高AC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BNP水平分别是(139.6±112.7)pg/ml、(20.1±9.1)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是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子(OR=2.96,95%CI:2.62~11.32,P<0.01).有创干预可以降低BNP水平减少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论 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浆BNP水平在早期即明显升高,是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创干预能明显减少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
作者:吴士礼;包宗明;蔡鑫;张恒;王洪巨;史晓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