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

李大军;陶贵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狭窄,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各种类型, 冠心病, 综述, 需氧, 特征, 矛盾, 临床, 痉挛, 基础, 供氧, 概况, 斑块
摘要: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长期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痉挛,造成狭窄进一步加重,使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从而引起心绞痛的发作失去原来稳定的特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绞痛.积极合理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预后有很大意义,现就UA的治疗进展概况综述如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细胞HSP70表达情况及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组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0.5、4、8 h时间点显著上调HSP70表达(P<0.01),抑制血清MPO活性(P<0.01).结论 葛根素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HSP70的表达、降低血清MPO的活性来实现的.

    作者:唐昱;葛郁芝;钟志英;曹平良;刘勇;曾黎峰;吴志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与心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变化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用微粒子酶免化学发光法(MEIA)检测86例CHD患者血浆BNP浓度,分析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其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血浆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P<0.01);②CHD并发症与BNP浓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③血浆BNP浓度对CHD心功Ⅰ级的诊断界值选76 pg/Ml,其灵敏度为60%.结论 BNP测定可用来判断CHD患者心脏功能状态,尤其是隐匿性心力衰竭(HF)患者.

    作者:吕均;岳良明;贾天贵;周瑞君;冯子驹;胡莉;王伟;张廷超;张炜;刘迎辉;张秀英;向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硬化及动脉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 Hg、60 mm Hg≤PP<80 mm Hg和PP≥80 mm 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 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任军梅;王瑞英;刘毅坚;黄淑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ACEI药理性预适应对糖尿病心脏的保护作用

    1986年Murry等给狗在体心脏进行反复4次5 min冠脉结扎,每次间隔5 min再灌,随后40 min冠脉结扎所造成的心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减少了75%,从而首次提出了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即心肌经过几次反复短时间的缺血发作对随后长时间的致死性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增强的现象.

    作者:陈艳;吴艳娜;刘艳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热休克蛋白70对供心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大鼠供心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8只,分为两组:对照组(C,n=9),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24 h后取离体心脏灌注HTK心脏保护液,4℃保存3 h后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灌注KH液2 h;实验组(E,n=9)腹腔注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溶于生理盐水中)3.1 μmol/kg(0.53 mg/kg),腹腔注射24 h后取离体心脏,处理方法同C组.运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心肌HSP70含量、Bcl-2、Bax蛋白的含量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70含量E组(17.78±1.82)较C组(5.22±1.05)明显增高(P<0.01),Bcl-2的表达E组(41.88±5.09)较C组(31.36±3.27)明显增多(P<0.01),Bax的表达E组(22.61±3.49)较C组(40.52±4.17)明显减少(P<0.01),Bcl-2/Bax比值E组(1.86±0.11)较C组(0.77±0.01)明显增高.生化指标E组明显优于C组.结论 心肌HSP70高表达对供心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其促进心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Bcl-2/Bax比率,以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对供心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生伟;池一凡;孙忠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非离子型造影剂对24例肾功能轻度异常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CIN)是心导管术的常见并发症,随着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造影剂肾损伤的个案报道不断出现,因此对造影剂肾毒性的关注也不断增加.国外报道,传统离子型造影剂有15%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1].也有研究指出,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达34%,而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发生率仅有7%[2].目前临床工作中出现离子型造影剂、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及等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并存的局面.近期的研究结果倾向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肾毒性要远低于传统离子型造影剂,其安全性要高于离子型造影剂.Lin等[3]实验指出,通过术后的静脉内水化处理,使用等渗非离子型造影剂与安慰剂之间的对照实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书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GW-ICC 2006:第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亮点(二)

    4 心力衰竭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Andrew Boyle报告了美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同时强调了治疗心力衰竭的几个要点:充分利尿可以减少心衰患者的再入院,利尿剂抵抗为普遍现象,若血清肌苷不高或没有利尿剂抵抗,静脉注射利尿剂疗效显著.

    作者:聂绍平;龙德勇;贺立群;汤日波;张明;乔岩;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1例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缓解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从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们共完成CABG 4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宪明;刘志平;赵龙;王坚;李淑珍;邱能庸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钙调蛋白激酶Ⅱ信号途径与肥厚心肌心律失常

    多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肌肥厚,严重者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源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肥厚心肌电重构有密切关系,肥厚心肌更易发生早期后除极(EAD)或延迟后除极(DAD).Ca2+作为第二信使,通过其浓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将信号转化为广泛多样的生物化学效应,如维持细胞电生理的稳定状态等.Ca2+/CaM依赖的CaMK Ⅱ途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胞内钙的浓度,其功能异常可能引起肥厚心肌胞内钙稳态失衡,进而引起心律失常.调整CaMK Ⅱ的异常活性为临床防治肥厚心肌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生物学靶向性治疗途径.

    作者:刘俊;张存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主动脉弓阻塞合并心脏畸形18例的一期矫治

    目的 总结一期矫治主动脉弓阻塞合并心脏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一期矫治18例主动脉弓阻塞合并心脏畸形.其中主动脉弓中断(IAA)6例,主动脉缩窄(COA)12例.手术均为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一期畸形矫治术.结果 手术采用降主动脉与主动脉弓端端吻合11例,端侧吻合6例,Gore-Tex片加宽弓成形1例.围术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5.56%.喉返神经损伤2例,术后左主支气管受压1例.随访1~11个月,1例上下肢压差25 mm Hg,6例压差小于20 mm Hg,7例端侧吻合无压差.存活者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正中开胸一期矫治COA及IAA合并心脏畸形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充分游离降主动脉,尽可能行端侧吻合术.

    作者:张玉龙;李仲智;李晓峰;郭志和;高国庆;陆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

    目的 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 2002年以来4年间共完成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7~69(61.3±8.1)岁.两次手术时间间隔7~81(42.1±30.4)个月.结果 全组术后无心肌梗死.1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的呼吸道感染和肝、肾功能衰竭,其余恢复顺利.术后随访(9.2±7.7)个月,无心绞痛复发,无冠心病相关事件.结论 随着手术技巧和围术期管理的改进,适当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采用各种技术,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作者:薛松;陈长志;刘沙;黄日太;郑家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双支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一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胸痛1周,加重2 d入院.胸痛以胸骨中段为主,呈压榨性,向左肩背部放射,伴咽喉部堵塞感,含服消心痛能缓解.

    作者:张宏伟;雷玉华;王凤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浆脑钠素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 在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间连续入院的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共65例,入院时检测血浆BNP水平.并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有创干预组,随访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评价BNP在判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非ST段抬高AC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BNP水平分别是(139.6±112.7)pg/ml、(20.1±9.1)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是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子(OR=2.96,95%CI:2.62~11.32,P<0.01).有创干预可以降低BNP水平减少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论 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浆BNP水平在早期即明显升高,是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创干预能明显减少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

    作者:吴士礼;包宗明;蔡鑫;张恒;王洪巨;史晓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抑郁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ACS的262例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分析抑郁与各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了解ACS并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和抑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 ACS并抑郁患者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短阵室速、室颤、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40.8%、11.4%、19.4%、21.4%、13.3%、9.4%和8.2%.抑郁均为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ACS并抑郁患者SDNN、SDANN、SDNN IDX、RMSSD、PNN50、HF均显著低于非抑郁组,VLF、LF显著高于非抑郁组.抑郁严重度指数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相关.结论 ACS并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发生改变且抑郁与心率变异性相关.

    作者:杨瑞丰;潘伟;陈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吞咽致阵发性房颤2例

    1 病历报告患者1,男性,52岁,干部.自诉于2006年3月16日下午进食时突感胸闷、心慌气短,尤其是进食固体食物时症状明显,被迫停止吞咽食物后数分钟症状消失,4 d内曾先后发作5次,持续时间大约2~10 min不等,均在进食时出现,未曾进行过检查和治疗.刻下就诊时查体:BP 130/85 mmHg,心界不大,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嘱其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于当日中午进食硬物时再次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伴出汗,停止进食约5 min症状消失.后动态心电图记录当时为房颤,心房率480次/min,心室率110~130次/min不等.嘱其以后尽量进软食,吞咽硬物前半小时口服心律平150 mg,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作者:曹忠义;李永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分别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13例临床确诊为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20 mg组(A组,56例)和40 mg组(B组,57例),随访8周,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①两组服药后4周、8周的TC、LDL-C、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5;②B组累计心脏事件发生率较A组明显减少(P<0.05);③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40 mg/d,能更有效地降脂,提高达标率,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作者:汪玉辉;崔秀涛;夏陈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机理及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PCI治疗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实施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CI术后冠脉造影显示有25%~30%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并未完全恢复[1],冠状动脉内原狭窄病变处无夹层、血栓、痉挛和明显的残余狭窄,但血流明显减慢(TIMI血流≤1级),即无复流现象.

    作者:陈利昌;易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髓过氧化物酶及其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广布于全世界而且是许多国家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个多因子病,也是引起大部分冠心病的潜在原因.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是机体对血管壁损害的反应和修复过程.

    作者:李惠;包宗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腺苷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腺苷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方法 17例SSS(1组),1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组)和46例健康受试者(3组).用大剂量腺苷及食管调搏术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矫正后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及ADO:CSNRT(腺苷激发后的CSNRT).结果 SNRT长于2200 ms和CSNRT长于550 ms判定窦房结功能异常.食管调搏法CSNRT 1组(3173.80±3377.07)ms,2组(342.59±264.54)ms,3组(282.45±83.24)ms;SNRT 1组(4372.80±3159.58)ms,2组(1039.41±322.45)ms,3组(1016.45±85.22)ms;ADO 1组(1921.25±1713.65)ms,2组未影响,3组未影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腺苷对SSS的诊断有意义,而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无影响.

    作者:张林潮;韦红卫;胡世红;杨进;卓柳安;漆洁;黄小辉;施玉峰;贾卫鸿;龙曼云;梁惠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长期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痉挛,造成狭窄进一步加重,使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从而引起心绞痛的发作失去原来稳定的特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绞痛.积极合理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预后有很大意义,现就UA的治疗进展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李大军;陶贵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