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柳;林昆
北京大学医院自2005年6月~2006年7月新开消化专科门诊(每周半个工作日).对其中就诊的139名转至某三甲医院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不容乐观.1 临床资料在139名患者中共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50岁以上45例,70岁以上18例,50岁以下2例.病理报告为程度不同的萎缩性胃炎,伴轻重不一的肠化生,并有7例异型增生患者(男6例,女1例).在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1例,占43.75%.
作者:江立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武汉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危险因素,为艾滋病疫情趋势预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对吸毒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缺乏全面了解,44.25%的吸毒者曾经共用过注射器,8.41%的吸毒者后一次吸毒共用注射器,21.18%的吸毒者有临时性伴,平均临时性伴数为4人,临时性伴后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为18.52%,14.51%的吸毒者有商业性伴.结论 武汉市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比例较高,安全套使用率较低,需要对吸毒人群进行长期连续性的行为监测.
作者:王夏;姚中兆;杨北方;吴斯;孙敏;唐力;刘满清;周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线粒体DNA原发性突变特征.方法 利用Pyrosequencing和测序技术对11个LHON家系的13例典型患者及其30位家系成员11778G>A等12余种线粒体DNA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地区LHON患者均为线粒体DNA同质性突变(homoplasmy).11个LHON家系中有7个分别含有11778G>A,14484T>C和3460G>A原发性突变位点,占63.6%(7/11例).13例患者线粒体DNA突变以11778G>A为主(53.8%,7/13例).13708G>A和3552T>A突变单独存在于2个LHON家系中.3460G>A与3394T>C合并存在.未发病家系成员中可见11778G>A,14484T>C,13708G>A纯合性或杂合性突变体.结论 继发性突变位点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原发性突变位点合共同导致LHON的发病.11719 G>A可能成为人线粒体有用的生物标签.
作者:杜卫东;吕永梅;汤华阳;黄叔仁;陈大本;何祥成;王永清;孙松;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实验1,乙醇处理组小鼠经口给予6 g/kg的乙醇.小鼠分别于乙醇处理后3、6、9、12 h处死,取血和肝脏组织.实验2,乙醇处理组小鼠经口给予6 g/kg的乙醇,NAC预处理组小鼠于乙醇处理前30 min经腹腔给予NAC(150 mg/kg, ip),NAC后处理组小鼠于乙醇处理后4 h给予NAC(150 mg/kg, ip),2个对照组均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或NAC.小鼠于乙醇处理后6 h处死,取血和肝脏组织.结果 小鼠给予乙醇后,血清ALT活力显著升高,且呈明显时间-效应关系;NAC预处理显著抑制乙醇引起血清ALT活力升高,NAC后处理加重乙醇引起的肝损伤;NAC预处理组肝脏组织MDA水平显著低于单纯乙醇处理组,而NAC后处理组肝脏组织MDA水平显著高于单纯乙醇处理组;NAC预处理组肝脏组织GSH含量显著高于单纯乙醇处理组,NAC后处理组肝脏组织GSH含量与单纯乙醇处理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经口给予乙醇显著上调肝脏组织TNF-α mRNA表达.结论 NAC预处理通过抑制乙醇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肝TNF-α mRNA表达,预防急性酒精性肝损伤;NAC后处理加重乙醇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作者:王安莲;王剑萍;陈远华;徐德祥;石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苏州市居民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现况以及对乙肝认知、态度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苏州市4个城区的3 361名16岁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结果 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所占百分比为39.0%,全程接种率为33.1%,两者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影响人群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水平.居民对乙肝病毒可以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知晓率仅为37.3%,有31.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回避与乙肝病人或携带者交往.结论 苏州市16岁以上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水平不高,对乙肝的认知不足,加强对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将有助于提高居民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水平.
作者:查日胜;施素洁;张宏;朱轶姮;何志强;须勤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结核病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一般好发于冬春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学校是高危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为防治肺结核病在学校中的传播和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马鞍山市卫生局和教育局联合发文,在全市32所中学和一所大学中开展了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肺结核病的筛查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书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紧迫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其预警机制则遵循了主动性等五大原则.在高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就应该建立统一的应急机构,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档案,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作者:崔箭;唐丽;陈浩林;朱叶娜;金露;金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六安市10 a来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实行全民食盐加碘后的预防成果及动态变化趋势,探索补碘的合理化方案.方法 采用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居民用户碘盐合格率和人群尿碘水平等指标对安徽省六安市10 a监测结果和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年龄≤14岁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1982年的41.87%下降至2001年的4.75%;销售点碘盐合格率由1992年的79.69%上升至2000年的98.22%;尿碘中位数由1992年的309.54 μg/L上升至2001年的237.17μg/L.结论 六安市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正逐步取得显著效果;适度补碘可以降低甲肿率,过度补碘有时反而可使甲肿率升高.
作者:朱霖;聂绍发;余元勋;叶冬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前国内伤害的死亡监测系统较完善,但伤害特别是社区伤害发生的监测,尚缺乏有效的监测方法,给社区伤害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本研究在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伤害监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伤害发生规律,为进一步进行社区伤害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夏庆华;徐妙珍;唐传喜;钮春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泰安市在2002年前主要在有偿献血员中报告发现HIV感染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艾滋病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外省市,特别是艾滋病较高流行省份的农村妇女在来泰安市落户婚育的同时,也将艾滋病带入当地,导致艾滋病母婴、夫妻性传播病例的出现,给当地经济和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为了解泰安市农村外来妇女HIV感染状况,防止HIV 的二代传播,为今后防治决策提供依据,2005年10~12月在该市开展了农村外来妇女HIV感染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广州市荔湾区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建立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制度,本次研究利用1980~2004年荔湾区死因登记和肿瘤死亡登记资料,对恶性肿瘤死亡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建模,为制定区域性肿瘤防治规划、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何庭辉;柳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6年1月25日,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显示: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截至2005年年底,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28.8万人,占评估总数的44.3%.对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加强多部门合作,在高危、重点、敏感人群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积极发现和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阻断其传播已成共识.吸毒者是艾滋病的重点人群,为了解这一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评价,笔者于2005年3月~2006年2月对广东省某戒毒劳教所新收容的2 000名吸毒劳教人员进行了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
作者:李海清;李运波;傅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暴力性伤害研究进展、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推动和加强我国暴力性伤害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吕永富;胡麟;宗瑞锦;方俊邦;石峻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合肥市自2000年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阶段目标,为及时了解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每年笔者按照安徽省有关规定,及时开展IDD的防治、监测工作.现将该市2005年IDD防治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子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研究预防措施对疾病的影响,为预防控制SA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确定性的SIR模型和SEIDR模型等传播动力学数学模型对SARS流行过程进行估计与分析.结果 通过对卫生部2003年4月22日公布的广东省的数据,用确定性SIR模型估计消除比.广州市SARS的基本繁殖率为3.5左右.结论 确定性的SIR模型、确定性SEIDR模型能比较好模拟并估计出SARS传播过程,并能够对未来的SARS流行趋势和流行规模进行预测.
作者:谭旭辉;柳青;何剑峰;罗惠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上皮癌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部分城市1990年统计资料显示,食管癌已列为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1],仅次于肺癌、胃癌和肝癌,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其中,青年人食管癌有其特殊性,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庐江县人民医院30例青年人食管癌的内镜资料进行分析,为青年人食管癌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吴义家;聂绍发;叶冬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山西省太原市SARS临床确诊病例半年后的血清抗体水平、胸部和股骨头影像学的变化.方法 对132例太原市2003年3月11日~7月5日临床确诊的SARS病例进行随访问卷调查、血清学抗体检测及肺部和股骨头影像学检查,并分析比较.结果 SARS临床确诊病例半年后的主要症状为气短、关节肌肉痛、心悸和烦躁;女性患者各种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男性;血清抗体与心悸、烦躁和肌肉关节痛的发生情况有统计学关联;血清抗体阳性率与入院时间有关联.结论 太原市SARS病例存在过度诊断现象,血清抗体阳性率随着入院时间的推移逐步下降;部分确诊病例出院后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改变.
作者:陈蓉;赵根明;刘力;邓晓为;何进凯;赵宝新;姜庆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各类不明原因的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群体健康[1],困扰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给疾病预防和控制带来许多困难.审证求因是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对事件进行哲学思维[2]、审证所求之因.当发生不明原因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用审证求因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尽快确定事件的原因,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对控制疾病的蔓延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钱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媒介昆虫传播的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幸存病例中30%~50%将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1].福建在历史上曾是乙脑疫情的高发省份,20世纪80年代全面使用乙脑疫苗后,疫情得到控制.为了解该省近10 a来乙脑发病情况,为制定该省乙脑监测及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1995~2004年福建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作者:张冬娟;周勇;吴瑞红;郭齐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香港淘大花园住宅区隔离措施对SARS流行的影响.方法 采用构筑式多元逐步回归和logistic逐步回归法评估各种因素对淘大花园SARS流行的影响.因素包括气象、时间、各类SARS病例、隔离防护措施和医院感染等.结果 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可能影响后,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 ℃,淘大花园SARS每日病例数可能下降1.2个.实施隔离措施之后,淘大花园SARS每日病例数平均可能减少9.2个.隔离措施实施之前,淘大花园SARS爆发的估计危险度是隔离措施实施后的13.7倍.结论 隔离措施可能阻断淘大花园SARS的流行.
作者:朱碧柳;林昆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