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激素检测在判断早期妊娠流产结局的临床价值研究

彭雪秀

关键词:早期妊娠流产, 雌二醇, 孕酮,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抑制素A, 促甲状腺激素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激素检测在判断早期妊娠流产结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早期先兆流产孕妇作为观察组(根据安胎治疗结果分成妊娠持续亚组57例和流产亚组63例),同时选取90例正常妊娠的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入院日、入院1周、入院2周时组间孕妇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RO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抑制素A等孕期相关激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观察组孕妇的血清E2、PROG、、β-hCG、抑制素A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流产亚组的血清E2、PROG、β-hCG、抑制素A均显著低于妊娠持续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先兆流产孕妇血清激素水平有明显异常变化,早期血清激素联合检测有利于准确预测和判断早期妊娠结局,为早期正确识别难免流产提供可靠信息.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间苯三酚治疗产程活跃期宫颈水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并探讨应用间苯三酚治疗产程活跃期宫颈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产程活跃期出现宫颈水肿的96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单盲分组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和阿托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局部注射间苯三酚.比较两组宫颈水肿治疗效果、宫口扩张速度、宫口全开时间、产程时间、阴道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宫颈水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宫口扩张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宫口全开时间、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阴道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24 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程活跃期宫颈水肿产妇中,采用间苯三酚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加快宫颈扩张速度,加快产程进展,有利于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改善母婴结局.

    作者:饶伟梅;杨彩英;王光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TPPA、TP-ELISA和TRUST检测梅毒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梅毒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1618例患者(包括皮肤性病科门诊患者、其他科室的住院患者、术前患者、产前检查孕妇及HIV自愿检测者)的标本,采用TPPA、TP-ELISA和TRUST进行检测,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结果:TPPA、TP-ELISA及TRUST检测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1%、19.8%和17.3%.以TPPA为对照,TP-ELISA的阳性符合率为97.5%,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6.0%、99.4%,98.7%.TRUST的阳性符合率为98.2%,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4.6%、99.6%、96.6%.TP-ELISA的敏感性、准确率与TRU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A、TP-ELISA和TRUST都可以用来检测梅毒,但三种方法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各有千秋,临床上应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检测的方法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梅毒,从而更好地提供诊断参考依据.

    作者:何思杰;黄翠芳;冼洁能;曾庆洋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对比即刻种植和延迟种植术后牙槽骨的吸收情况

    目的:对比即刻种植和延迟种植术后牙槽骨吸收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义齿种植与修复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予即刻种植术,对照组予延迟种植术.对比两组种植体稳定性、种植有效率及术后2年时X片显示种植体周围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结果:完成修复后的1、3、6个月,两组组内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一时段组间种植体稳定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种植有效率分别为96%、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X片检查牙槽骨吸收情况显示,两组同一性别的上颌前牙区、上颌磨牙区、下颌前牙区、下颌磨牙区的牙槽骨吸收程度和总体吸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种植和延迟种植术后均能获得很好的疗效,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相当,但即刻种植能减少患者二次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国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3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量表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arthel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10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恢复好,即刻止痛效果优良,患者活动能力明显改善.

    作者:张新;包杰;曾月冬;谭平先;谢伟;黄振强;左文建;欧阳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DC-CIK与CIK体外培养对包含HBV基因的HepAD38细胞的杀伤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后对HepAD38细胞(含整合HBV基因组)的杀伤作用.方法:从乙肝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培养DC,培养DC第5天加入乙肝抗原并收获DC,然后加入CIK细胞,培养出DC-CIK细胞;对照组单独培养CIK细胞.两组在培养15 d后分别收获DC-CIK细胞与CIK细胞,同时作为效应细胞,把含有乙肝病毒的HepAD38细胞作为靶细胞,分别在5:1、10:1的效靶比时进行杀伤试验,使用LDH释放法测定杀伤活性,并用荧光扩增法检测杀伤试验后培养基内HBV-DNA水平.结果:研究组的DC-CIK细胞的5:1效靶比时的平均杀伤率为(54.4±6.3)%、10:1效靶比时的平均杀伤率为(71.5±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IK细胞的(42.4±3.0)%、(59.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DC-CIK细胞5:1效靶比时的培养基内的HBV-DNA平均为(1.20±0.30)×106/mL、10:1效靶比时的培养基内的HBV-DNA平均为(1.64±0.60)×107/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IK细胞的(0.90±0.23)×106/mL、(1.28±0.23)×1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K细胞与DC-CIK细胞对HepAD38细胞均具有杀伤效果,而且随着效靶比的升高,杀伤效果增强.同时,乙肝抗原致敏的DC诱导出的特异性CIK细胞(DC-CIK细胞),能够有效提高CIK细胞对乙肝病毒感染的HepAD38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杀伤作用可能与DC被乙肝抗原致敏后诱导出特异性CIK,增强各自疗效有关.

    作者:龚觅;舒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与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毒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中毒组72例和重度中毒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碳氧血红蛋白百分比、心肌酶、肌钙蛋白、白介素-6(IL-6)及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上述因素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关系,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重度中毒组的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碳氧血红蛋白百分比、心肌酶、肌钙蛋白、IL-6及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均高于轻中度中毒组,昏迷时间长于轻中度中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碳氧血红蛋白百分比、心肌酶、肌钙蛋白、IL-6及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均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上述指标均与一氧化碳病情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病情严重,且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较多,对患者救治的过程中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作者:柯道;周宁;姚为学;李志文;陈粤明;黄舒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乳腺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价值评价

    目的:探究乳腺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瘤患者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鉴别诊断的72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85个病灶,所有受试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以及乳腺弹性成像技术两种临床诊断方式进行鉴别诊断,对比分析两种临床诊断方式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个良性病灶中,常规超声诊断出53个,乳腺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出56个;手术病理证实的25个恶性病灶中,常规超声诊断出15个,乳腺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出24个,乳腺弹性成像技术的诊断正确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给予患者采用乳腺弹性成像技术进行鉴别诊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利于患者的后续临床有效治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戴秀丽;袁娟娟;杨雪;牛娜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无痛性治疗对减少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分析

    目的:探讨无痛性治疗对老年骨折手术后并发创伤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相关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进一步减少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无痛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创伤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7.86(5/28),高于治疗组的2.78%(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P=0.04).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为(3.9±1.0)分,高于治疗组的(2.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1).结论:采取积极的无痛性治疗,能够缓解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症状,减少其发生率.

    作者:黄新华;罗少生;胡孔和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预后及症状性出血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预后及症状性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并接受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r-tP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或平行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20 mg/d)和高剂量组(40 mg/d),常规剂量组42例,高剂量组4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和静脉溶栓,常规剂量组在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高剂量组在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溶栓结局(出血转化、脑实质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变化、溶栓后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明显(P<0.05);高剂量组脑实质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9.30%、4.65%,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28.57%、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降低,且高剂量组血清hs-CRP含量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TC、TG、HDL-C、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C、TG、LDL-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血清HDL-C含量显著上升,且高剂量组均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预后良好率为33.33%,显著低于高剂量组的55.81%,常规剂量组mRS评分为(2.45±0.51)分,显著高于高剂量组的(1.95±0.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常规剂量可显著改善其血清炎症、血脂水平,同时可有效预防溶栓后脑实质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且对神经功能和预后改善较为明显,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孙巧松;温清艳;李广生;刁士元;钟建新;陈克强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HIV抗体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的确认及回归策略

    目的:探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的确认及回归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站献血经两种试剂检测的80876人次献血者,筛选HIV抗体检测单试剂反应性为146例,屏蔽3~6个月后,对其进行召回,分别留取血液样本后,对其进行复查.结果:召回的146例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HI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检测显示,仍表现为单试剂阳性9例,双试剂阳性1例.对双试剂阳性进行检测,显示其为核酸和确证试验均为阳性.结论:对单侧反应性的献血者采用ELISA、NAT检测进行随访,献血者的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减少献血者流失,缓解用血紧张局面.对无偿献血前献血者具体情况征询,并实施血液筛查,对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建立长期档案,加强检测管理,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安全.核酸检测有助于提高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质量,降低经血传播HIV等病毒的风险,保障临床安全用血;同时,临床应加强两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大限度的避免病毒感染漏检现象.

    作者:霍宝锋;张天弼;刘智敏;林奕斌;温芳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初产妇无手术指征行剖宫产术的相关因素及降低剖宫产率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初产妇无手术指征实施剖宫产术的相关因素,提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母婴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本区的孕妇临床资料,分析无手术指征实施剖宫产术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结果: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本区共有孕妇30322例,其中剖宫产18691例,剖宫产率为61.64%;在各种剖宫产因素中,以社会因素所占比例高;18691例剖宫产孕妇中,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孕妇共12279例,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孕妇共6412例,初产妇的剖宫产率及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均高于经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临床应当严格遵循剖宫产指征,开展分娩镇痛、陪伴镇痛等分娩方式,促进产妇选择自然分娩,并严格控制因社会因素所致的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景丽丽;乐铭;谌筠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血清激素检测在判断早期妊娠流产结局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血清激素检测在判断早期妊娠流产结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早期先兆流产孕妇作为观察组(根据安胎治疗结果分成妊娠持续亚组57例和流产亚组63例),同时选取90例正常妊娠的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入院日、入院1周、入院2周时组间孕妇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RO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抑制素A等孕期相关激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观察组孕妇的血清E2、PROG、、β-hCG、抑制素A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1周、入院2周,流产亚组的血清E2、PROG、β-hCG、抑制素A均显著低于妊娠持续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先兆流产孕妇血清激素水平有明显异常变化,早期血清激素联合检测有利于准确预测和判断早期妊娠结局,为早期正确识别难免流产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彭雪秀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超声导向乳腺定位针技术在乳腺肿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超声导向乳腺定位针技术在乳腺肿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78例乳腺肿块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超声导向乳腺定位针技术进行定位并手术切除,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78例乳腺肿块患者共81个乳腺肿块,其中69例为良性共72个良性病变,9例为恶性共9个恶性病变.81个病灶大小为0.4~2.7 cm,平均(1.28±0.47)cm,病灶深度为0.3~1.9 cm,平均(0.89±0.41)cm.良性肿块小于恶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的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的病变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的BI-RADS分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形状方面,良性病灶卵圆形占比显著高于恶性病灶(P<0.05),不规则形状占比显著低于恶性病灶(P<0.05);良性病灶的皮肤平行占比高于恶性病灶(P<0.05);良性病灶后方回声无变化占比显著高于恶性病灶(P<0.05),而其后方回声减弱占比显著低于恶性病灶(P<0.05).结论:超声导向乳腺定位针技术在乳腺肿块的治疗中应用价值高,能帮助医师准确有效的将无法扪及的病灶切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兰荣庆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手术室感染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措施的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感染暴露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手术室感染暴露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为降低护士手术室感染暴露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手术室护士27例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对象有无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将产生手术室护士暴露感染的11例归为感染组,另16例没有手术室感染的护士归为未感染组.通过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经常遇到的具体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合理预防计划.结果:感染组的传递锐器时刺伤、电离辐射损伤、整理锐器时刺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手术刀坠下扎伤、术区血液喷溅、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证实,术区血液喷溅、各种气溶胶造成环境污染、传递锐器时刺伤、有毒性微粒吸入、手术刀坠下扎伤、电离辐射损伤、整理锐器时刺伤均为手术室护士感染暴露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主要为电离辐射损伤、传递锐器时刺伤、术区血液喷溅、手术刀坠下扎伤、整理锐器时刺伤和有毒性微粒吸入等,通过逐一对症预防可显著降低手术室护士人员暴露感染的风险.

    作者:高轶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PDCA循环管理在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并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门诊自2016年1月起针对门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状况开展PDCA循环管理,在开展PDCA循环管理后的2016年1-12月阶段内随机抽取75名门诊医务人员作为观察组,另在未开展PDCA循环管理而仅开展常规护理管理的2015年1-12月阶段内随机抽取75名门诊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规范操作率、手消毒合格率、卫生手消毒细菌菌落数目.结果:观察组医务人员在手清洗指征、手消毒指征、自我防护知识等手卫生知识方面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医务人员均对手卫生概念较为了解,其手卫生概念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且摘除手套后、无菌操作前、液体暴露风险操作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操作率、手消毒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后的细菌菌落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门诊针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开展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规范门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有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斯妍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调查与干预研究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依从性状况,探索依从性的干预方法.方法:使用自编的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调查问卷和SAS、SDS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健康宣教、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依从性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的依从性变化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不依从性的比率在43.6%~80.0%,无工作、低收入水平患者的依从性状况差,且焦虑、抑郁水平较高.干预后MHD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依从性客观评分、依从性总分及依从性主观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不依从性发生率较高,加强健康宣教及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陈燕;曾盛芝;杨小燕;周晓艳;侯锐;刘生蓉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的时机选择

    目的:探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进行CRRT的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住岑溪市人民医院ICU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衰竭行CRRT治疗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12KDIGO标准将急性肾衰竭患者分为早期组Ⅰ/Ⅱ期39例和晚期组Ⅲ期50例,记录两组患者CRRT治疗前的APECHⅡ、SOFA、肌酐、尿素氮、CRP,并且记录机械通气到启动CRRT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到启动CRRT时间、CRRT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经ROC曲线分析两组启动CRRT时机后分出亚组,分别比较早、晚期组中使用血管活性药后较早与较晚启动CRRT组间的CRRT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结果:早期组患者的CRRT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率均少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组较早启动CRRT亚组的CRRT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较晚启动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组两个亚组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衰竭的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使用血管活性药后16、8 h内及时启动CRRT为较好时机.

    作者:刘远波;张洪宾;曾明昊;黄一洪;李忆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林格氏液改善胎儿宫内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林格氏液短时间快速静脉滴注行宫内复苏时改善胎儿宫内窘迫、减轻新生儿窒息程度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00例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宫内复苏治疗,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氏液;对照组给予葡萄糖溶液加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胎心率恢复情况、终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胎儿娩出时的羊水性状.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胎心率为(139.43±11.28)次/min,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29.94±10.46)次/min(P<0.05).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比例均较高.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羊水粪染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林格氏液能够有效改善胎儿心率,减轻窒息程度和羊水粪染程度,改善新生儿生存质量,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燕燕;吴牡玲;刘珈宸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46例慢性心衰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工作体会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衰患者佳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入院治疗的9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从患者心理情况评分、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生活质量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入院时,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P<0.05).两组精神状态、体力和日常情绪等5项内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方法,效果显著.

    作者:侯春菊;赵颖;刘爽;陈鸿;鞠建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时机、方式与术后并发症处理分析

    目的:分析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时机、方式以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28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施予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肿瘤大小、范围、位置和类型,基于此采取相应的手术.结果: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胰体尾切除8例,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3例,胰腺节段切除术5例,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2例,保留十二指肠行胰头切除术2例.围手术期间未有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胰瘘3例,胃瘫2例,通过对症处理均痊愈.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胰腺囊性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针对胰腺囊性肿瘤患者术前检查结果,合理明确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同时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于疗效的提高和预后的改善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立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