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洛丁新对左室肥厚逆转的观察

姜爱芝;沈鹏云

关键词:洛丁新, 左室肥厚
摘要: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是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猝死和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洛丁新为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现将洛丁新对LVH的逆转疗效观察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为我厂职工及家属中有高血压史,心电图(EKG)初诊为LV H,经超声心动图(UCG)证实为LVH者12例.其中男性9人,女性3人,年龄大为74岁,小为38岁,平均年龄为51岁;血压均在18.7~24/11.3~14.7 kPa之间.病程4~28年,平均12 .4±5.1年.1.2 方法所有接受治疗者停用降压药2周,安静休息30 mi n后用袖带式标准水银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肱动脉处血压,连续测3次,每次间隔20 min,取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标准.治疗开始后每周复诊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以控制血压,使之保持在临界血压(18.7/ 12 kPa)水平以下.平卧做EKG及UCG,0、3、6月各1次,洛丁新每日1次晨服,每次1~2片 ,根据血压随时调整给药剂量.治疗观察6个月.应用Deverux校正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 ,除体表面积(BSA)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式如下.LVM=0.80×1.04[IVST+LVDd+PWT3-LCDd3]+0.6BSA=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92LVMI=LVM/BSA 正常值男≤132 g*m-2女≤109 g*m-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精神科病人的躯体共病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科病人躯体疾病共病情况及其意义.方法调查198例老年精神科病人的精神科诊断、合并躯体疾病情况及精神疾病的疗效等资料.结果 91.4%的病人同时合并有躯体疾病,每一病人合并的躯体疾病的病种数平均为1.65.合并的躯体疾病多见的是肺部感染、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lo gistic回归发现,病人诊断为Alzheimer病、合并躯体疾病的病种数量及合并有脑血管病均为影响精神障碍疗效的不利因素.结论老年精神科病人的躯体共病现象具有普遍性 ,其躯体疾病分布具有普通老年科病人的特点.躯体共病影响精神疾病的疗效预后及老年精神科的临床工作模式.

    作者:王达平;温全球;冯培玲;马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武汉市大肠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武汉市大肠癌危险因素.方法对原发性大肠癌危险因素进行了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各82例, 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疾病危险性的联系.结果高频率摄入烟熏、腌制食品、大量吸烟、出生地为平原、大便性质不规律的OR值分别为3.194、1.450、2.575、21.191、9.593;体育锻炼、不食高温和重盐食物OR值分别为 0.809、0.634、0.896.结论高频率摄入烟熏、腌制食品、大量吸烟、出生地为平原、大便性质不规则为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不食高温和重盐食物为保护因素.

    作者:姚璇;聂绍发;魏善波;朱桂宝;王蓉蓉;郑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HBeAg阳性孕妇12年血清转归分析

    自1972年Magnius发现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以来,人们对HBeAg在乙型肝炎的诊断、传染性判定以及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HBV感染中e系统的转化规律及临床意义亦已作了较深入的调查,但对象多为急慢性HBV感染者.而对无症状携带者尤其是女性的e系统的转化情况则较少报道.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85年和1986年的启东地区孕妇共2 540例,产前抽血测H Bs Ag;将HBsAg阳性血作HBeAg测定,筛出双阳性者再以RIA(Abbott)法进行确认HBeAg和HBsAg. 将这些HBeAg和HBsAg双阳性者称为HBeAg(+)组(61例).将HBeAg阴性的HBsAg阳性者(31例)称为HBeAg(-)组(亦经Abbott法确认).两组HBsAg阳性滴度相似.这二组人群于1998年再作抽血复查.1.2 检测方法初筛HBsAg采用R-PHA法,HBeAg采用琼脂扩散法.确认时采用RIA(Abbott)法.1998年HBsAg、抗-HBs复查检测采用RIA法,试剂由北京生物制品所生产;HBeAg、抗-HBe、抗-HBc采用EIA法,试剂为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产品. 2 结果2.1 HBsAg和HBeAg感染背景 2 540例产妇中有361例HBsAg阳性(14.21 %),其中HBeAg(+)有61例(占16.90%).HBeAg(+)组和HBeAg 2.4 HBV感染标志与肝炎、肝硬化的关系在1 2年随访中,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61例中死亡5例,其中肝硬化2例,其他肿瘤2例,肺结核1例 ;而在HBeAg(-)的产妇中,未发生1例死亡,这可能说明HBeAg阳性产妇抵御疾病的能力较差 .

    作者:陆建华;黄飞;倪正平;朱源荣;陈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合肥市1990~199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趋势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实施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经1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1990年我市的流脑发病率近1.1/10万,到1999年发病率仅为0.1/10万.现将合肥市10年来的流脑流行趋势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合肥市统计局.1.2 诊断标准流脑病例诊断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 .1.3 统计分析数据输入微机,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2.1 地区分布 1990~1999年全市8个地区均有病例发生,共报病例216例, 城区(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8例,农村(郊区、蜀山镇、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208例 ,10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53/10万.1990~1999年,农村平均发病率0.51/10万,城区平均发病率0.02/10万,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其中长丰县发病多,占农村发病数的71.8%. 表1可见,农村的发病率在1990年、1991年及1994年出现高峰,而城区的发病率则自90年以后波动不大,除1992、1995、1996,1990年以后城区无流脑病例发生.2.2 季节分布将1990~1999年按达到第3个表1 合肥市1990~1999年流脑的城乡发病率比较(1/10万 )Table 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in Hefei, 1990~1999(1/100 000)

    作者:靳玉惠;王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洛丁新对左室肥厚逆转的观察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是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猝死和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洛丁新为长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现将洛丁新对LVH的逆转疗效观察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为我厂职工及家属中有高血压史,心电图(EKG)初诊为LV H,经超声心动图(UCG)证实为LVH者12例.其中男性9人,女性3人,年龄大为74岁,小为38岁,平均年龄为51岁;血压均在18.7~24/11.3~14.7 kPa之间.病程4~28年,平均12 .4±5.1年.1.2 方法所有接受治疗者停用降压药2周,安静休息30 mi n后用袖带式标准水银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肱动脉处血压,连续测3次,每次间隔20 min,取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标准.治疗开始后每周复诊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以控制血压,使之保持在临界血压(18.7/ 12 kPa)水平以下.平卧做EKG及UCG,0、3、6月各1次,洛丁新每日1次晨服,每次1~2片 ,根据血压随时调整给药剂量.治疗观察6个月.应用Deverux校正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 ,除体表面积(BSA)得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式如下.LVM=0.80×1.04[IVST+LVDd+PWT3-LCDd3]+0.6BSA=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92LVMI=LVM/BSA 正常值男≤132 g*m-2女≤109 g*m-2

    作者:姜爱芝;沈鹏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GE2、sIL-2R与大肠癌免疫关系研究现状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外周血中sIL-2R和癌组织分泌的PGE2有密切关系,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何磊;孟翔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疾病相关基因定位的全基因组扫描策略与方法

    人类疾病均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复杂性状的多基因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遗传分析是近年来医学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全基因组扫描策略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安平;张学军;朱文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合肥市1994~2000年性病流行趋势分析

    近十年来,合肥市性传播疾病新发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对合肥市1994~2000年性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控制措施提供依据.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合肥市性病疫情报告的统计资料,报告病种为<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报告的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7种疾病,艾滋病未在本报告统计之列.2 结果2.1 流行趋势 1994~2000年合肥市性病报告数共计57 947例,发病率从1994年59.47/10万上升到2000年404.54/10万,增加了5.8倍,发病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9~2000年出现性病增长的高峰期见表1.2.2 病种分布 7种性病的发病率和构成比7年间逐渐发生变化,从高到低排序:1994年为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1995年为尖锐湿疣、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1997年后排列顺序转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表2).2.3 人群分布2.3.1 性别分布从1998年到2000年,男女的发病人数及发病率进入快增长期,报告的病例数男性大于女性,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3∶1.但女性病例增长速度较男性快,男女之比逐年接近,今后几年可能会出现男女比例倒置(表3).

    作者:盛明纯;许友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文献中统计分析结论的正确表述

    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如样本均数、率、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相对危险度等)及其可信区间,检验统计量(如χ2、t,u,F值),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早期诊断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

    探讨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端粒酶、ras蛋白等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PCNA 、p53是胃癌早期诊断应当首先考虑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它们可用简单的免疫组化方法方便地测得.端粒酶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只是由于其检测方法不够方便,价格较贵,故可行性不如前两个指标.此外,ras也可以考虑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蔡剑;陈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B超及多普勒胎儿脐血流分析仪联合诊断脐带绕颈

    目的评价B超和脐血流速度分析仪联合检查在监测脐带绕颈及由其所引起的胎儿宫内安危中的价值.方法 1999年3月至5 月我科B超检查诊断晚期妊娠脐带绕颈86例,同时行多普勒胎儿血流分析仪监护S/D比值,并随访妊娠结局,对脐带绕颈特别是血流阻力高者提示产科医生警惕胎儿窘迫,正确处理产程 .结果分娩证实脐带绕颈72例,符合率83.7%,S/D异常的11例,胎儿窘迫手术产率高于S/D正常者(P<0.05).结论 B超及多普勒胎儿脐血流分析仪联合应用可提高脐带绕颈及脐血S/D异常的诊断率,预测胎儿窘迫的发生,减少低Apg ar评分儿的出生,并减少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

    作者:周平;曹云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对临床和围产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对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发生产后出血产妇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病例为桐城市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产后出血的产妇,共81例;对照为与病例住院号临近的无产后出血的产妇,每名产后出血的产妇选2~3名对照,共203名.1.2 方法诊断标准采用<妇产科学>第四版中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自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诊断为产后出血.出血量的统计,住院期间用弯盘测量法,院外多由患者或家属估测.2 结果与讨论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剖宫产、产钳助产与正常分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与杨孜、叶蓉华的研究结果一致[2].剖宫产及产钳助产造成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均可增加产后失血量,故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许多学者对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妊娠合并症及病理妊娠、产程异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产后出血的发生[2~4].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及妊高征等(表1),提示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第二产程延长及妊高征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软产道损伤是直接导致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胎盘因素可导致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宫缩乏力也可导致胎盘剥离不全及剥离后滞留而出血增多;子宫收缩乏力可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又影响了子宫收缩,易引起产后出血;妊高征,特别是重度妊高征,可发生胎盘早剥、凝血功能障碍、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引起产后出血.

    作者:陈贤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主要是指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1].目前儿童中时有发生,如不及时适当处理,则会使患儿出现跛行、足下垂、患肢感觉减退等严重后果.如何做好坐骨神经损伤儿童的治疗和康复工作是目前临床的重要问题之一.自1995 年以来我们采用药物和物理康复的方法与单纯药物治疗进行了比较,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用.本文研究了单次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的扩张作用.结果表明雾化吸入利多卡因有一定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其作用高峰在吸入后 60 min.其支气管扩张作用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①阻滞迷走神经反射和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有研究表明布比卡因能阻滞无髓鞘的迷走传出神经纤维.因此有学者推测利多卡因也很可能作用于传出神经通路而阻滞迷走神经反射.另外体外试验表明利多卡因能直接抑制平滑肌收缩. 但其浓度为20~200 μg*ml-1.此浓度远高于临床安全的血药浓度.推测静脉用药难以直接抑制平滑肌,而雾化吸入利多卡因能进入气道组织内,可能达到抑制平滑肌的水平, 从而显著削弱气道对其他刺激因子的反应.②降低气道反应性.给哮喘患者预先吸入利多卡因可使高渗盐水平均PD20增高2.6倍,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利多卡因都能显著提高组胺P C20[1].利多卡因拮抗气道收缩的效果与其他常用支气管扩张剂相近,且具有协同效应.与雾化舒喘灵联合使组胺PC20值从6.4 mg*ml-1±4.3 mg*ml -1上升到30.7 mg*ml-1±15.7 mg*ml-1[2].表明利多卡因是气道高反应性者在可能受到激惹前有效的保护性药物.③抑制气道炎症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利多卡因能显著抑制IL-5、IL-3、GM-CSF等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的存活延长.抑制超氧化物的产生,其对抗IL-5的作用强度与地塞米松相当,且起效时间比地塞米松早2 4 h.当IL-5升高时,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被抵消,而利多卡因仍然有效.因此它可能是替代激素治疗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吴晓平;周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南京市1950~1999年麻疹流行趋势

    为了掌握我市麻疹流行规律,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现对我市 1950~1999年麻疹的流行趋势进行如下分析: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我市1950~1999年的疫情报表和南京市统计局的人口资料.2 结果与分析2.1 流行强度 1950~1999全市麻疹累计发病282 390例,死亡2 309人,年发病率波动在2 392.66/10万~0.6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66.96/10万;年死亡率波动在39.78/10万~0/10万之间,年平均死亡率为1.36/10万;年病死率波动在0%~65.86%之间,年平均病死率为35.71%.从实施预防措施的角度可把50年的麻疹疫情分为以下4个时期:自然感染时期(1950~1965年)、麻疹疫苗(MV)推广应用时期(1966~1971年)、计划免疫初期(1972 ~1982年)和计划免疫时期(1983~1999年)[1].4个时期中自然感染时期的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高,分别为723.77/10万、7.35/10万、46.9 8%,其中1959年全市范围内麻疹大流行,当年发病率高达2 392.7/10万,是4个时期中发病率高的年份.之后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逐渐下降,到计划免疫时期分别为6.83/10万、0.002 /10万、0.03/10万.自然感染期,麻疹发病数占报告传染病总数22.46%,年平均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的第 2位,死亡率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1959年的发病数占当年

    作者:许阳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部分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学成教大学生190名,用SCL-90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试.结果 44.44%成教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分析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针对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措施,减少成教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

    作者:王静;臧桐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宁夏居民疾病谱及住院病种抽样调查

    为了解对我区居民健康危害较为严重的常见疾病、慢性病、住院优势病种,以加强重点疾病的防治工作,特开展本次抽样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经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三市一地中分别抽取了银川市、中卫县、惠农县和隆德县4个调查点,在每个市、县随机抽取5个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每个乡镇或街道办事处再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或居委会,每个村或居委会随机抽取60户居民为调查对象,共抽取了20个乡镇(街道)、40个行政村(居委会)的2461 户为调查单位,对所有户内的全部人员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1.2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前两周即1998 年5月16日至31日是否患病及其患病的种类;1997年6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一年来住院登记的病例及其病种.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1998年6月1日~25日逐户逐人逐项询问调查,15岁以下未成年人由父母代为回答,不能出示证明者到医院进行病例符合.

    作者:李丽;刘天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连市甲型肝炎抗体流行率调查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呈地方性流行,其易感者主要为儿童和青壮年,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甲肝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抗-HAV的阳性率的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人群抗-HAV阳性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各地抗-HAV阳性率也各有不同,据报道,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前,10岁以下儿童抗-HAV阳性率为4.7%,10~20岁为44.7%,其抗体阳性率类似发达国家.为连续观察大连地区抗-HAV流行率,以准确地评价当年疫情并预测下一年疫情,为制定甲肝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6~1999年,连续4年对大连地区15岁以下正常人群进行抗-HAV动态监测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在大连市沙河口区起重同泰幼儿园和玉华小学每年选择0~15 岁正常人群300人(以5岁为1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100人),每人采集血清1 ml,-20℃冰冻备检.1.2 实验方法采用常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试剂由唐山怡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2 结果本研究分3个年龄段,每年检测300人,每个年龄段100人.1996年抗-HAV阳性率较低,为9% .1997年有所增加,为17.67%,1998年和1999年又

    作者:贾秀岩;吕作芝;黄孟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肤阴洁和5-氟脲嘧啶联合使用治疗男性尖锐湿疣

    1996年10月~1999年10月,我们将肤阴洁和5-氟脲嘧啶(5-Fu)联合使用治疗男性尖脱湿疣32例,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本组32例均为男性,年龄在19~55岁之间,平均32.8岁.病程30~70 d,均有不洁性生活史,其中28例在体检时发现于龟头、包皮的阴茎系带,4例位于肛周,26例为多发性,多者达20余个,所有病例经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治疗方法:先用温水清洗阴茎、肛周,然后以肤阴洁清洁患处,在5~10 min之后,以棉签点涂2.5% 5-Fu于疣体,30 min后再以肤阴洁擦洗患处 .每天3~5次,一个疗程3~5 d,对于疣体较大者在基体部注射2.5% 5-Fu 0.5~1ml.本组32例,治疗1个疗程之后,疣体变软、缩小,部份开始脱落,对于疣体较大者配合基体部注射,1个疗程明显缩小、变软,所有患者经治疗8~10 d疣体完全脱落,患处留有浅白色溃疡,部分患者愈后留有浅表性疤痕.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某些类型的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所致,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位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仅次于淋病 ).5-氟脲嘧啶(5-Fu)为抗代射药,能干扰核酸和DNA的生物合成,具有抗病毒作用和抗肿瘤作用,利用5-Fu直接局部使用于病灶,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但5-Fu可损伤周围正常皮肤和粘膜,并有一定的刺激性,肤阴洁为纯中药制剂,无刺激性,具有收敛止痛功效.本组病例将两种药物配合治疗,使其达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吴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群抗生素使用行为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兰州市人群选用抗生素的行为因素. 方法以兰州市4所不同级别医院就医人群为调查对象,调查该人群既往患病应用抗生素情况.结果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泌尿道感染、胆道感染自我用药比例分别为44.22%、31.76%、22.07%、6.61%.中、高收入人群以中价抗生素为主,低收入人群以低价抗生素为主.文盲人群以中、高价抗生素为主, 小学以上人群以中、低价抗生素为主.联合用药受距医院远近及病程影响.随距医院距离增加,单种抗生素应用比例下降,2种及3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公众选用抗生素受病种、病程、距医院远近、年均收入及文化程度的影响.

    作者:白亚娜;程宁;尤汉虎;漆可发;田信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质量检测分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以往重复使用的玻璃输液器、注射器相比,减少了清洗、消毒等环节,不仅使用简单、方便,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灭菌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医院感染,受到了医疗单位和病人的普遍欢迎. 按卫生部要求,我们从1994年开始对每批购置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进行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检测,现将1996~1999年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每批购进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注射针头各随机抽样5件 .1.2 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细菌培养参照卫生部1991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以灭菌生理盐水或无菌肉汤为洗脱液,将针头等小件物品直接投入灭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注射器则用无菌肉汤反复抽吸5次,将洗脱液1 ml用无菌吸管吸取至无菌琼脂平皿内 ,置37℃孵箱培养3~7天,无菌生长为合格.内毒素检测参照中国药典规定的鲎试验凝胶法 ,试验时向被检注射器或输液器内注入无菌无热原蒸馏水1~15 ml,反复荡洗后两端密封, 置37℃温箱中保温,30 min后取出,然后从中取0.1 ml,再加入0.1 ml鲎试剂溶解液,轻轻混匀,封闭管口,垂直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 h后观察,凝胶反应阴性者为合格 .

    作者:刘蓉;马红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