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翻译、修订中文版护生临床学习环境评估量表,初步评价其效度及信度,为评估我国护生临床学习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工具。方法:通过直译、回译、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对CLES+T进行翻译和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CLES+T。采取方便抽样对太原市内4所三级甲等医院抽取的220名护生进行调查,分析评价量表的信、效度。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的项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对40名护生间隔两周重测,评定重测信度;Cronbach's α系数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1)中文版量表各条目与总得分的相关系数r=0.31~0.70,P<0.01;(2)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42,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89~0.872,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22和0.883;(3)量表的内容效度比为0.96;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调试后的CLES+T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护生临床学习环境的评估与测量。但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量表进行评估。
作者:杨濡;张培莉;Mikko Saarikoski 刊期: 2015年第27期
根据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循环肿瘤细胞DNA是能够准确预测肝切除术后2年内肝细胞癌复发的一个因子。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外涂护臀霜和地榆油对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ICU患者肛周皮肤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表现出肠内营养相关腹泻的ICU患者,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护臀霜组和地榆油组,每组40例患者。按照操作规范对两组患者进行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肛周皮损发生率、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以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外涂护臀霜组肛周皮肤损伤发生率为40.0%(16/40),地榆油组为12.5%(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涂护臀霜组肛周皮肤出现损伤的时间为(2.46±1.95)d,地榆油组为(2.13±1.2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涂护臀霜组皮损严重程度评分为(3.29±0.52)分,地榆油组为(1.39±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现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ICU患者,外涂地榆油可以降低患者肛周皮肤损伤率,减轻皮肤损伤程度,有效预防肛周皮肤损伤。
作者:骆菁;曾碧城;刘小娟;周婉仪;骆惠珍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初步探讨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易栓症发生的相关性,并就抗凝治疗对妊娠期易栓症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采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本院妊娠期易栓症孕妇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孕妇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抗凝治疗,初步探讨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易栓症发生的相关性,并分别对孕妇妊娠结局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治疗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胎儿生长受限、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新生儿的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胎儿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给予药物治疗能够改善妊娠期易栓症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李末娟;熊丹;林还珠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经大剂量碘化油化疗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4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分成两组,分别经肝动脉注射常规剂量碘化油(20 mL)及大剂量碘化油(25~45 mL)化疗栓塞,对比两组介入前后的肝功能、肿瘤大直径,并记录并发症、碘油沉积情况、生存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大剂量组的碘化油用量平均为28.3 mL,常规组介入术前直径(12.47±3.04)cm,介入术后4周(12.15±3.11)cm,大剂量组介入术前(13.15±5.32)cm,介入后4周(11.98±3.08)cm,两组术前与介入术后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随访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2周后均可恢复。治疗后常规剂量组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大剂量组为8个月,大剂量组6、12、18、24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8%、32.2%、24.0%、13.7%,长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大剂量的碘油栓塞是安全的,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作者:解长佶;曾志平;胡超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妇科恶性肿瘤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过本院确诊的3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10例,治疗后采取18F-FDG PET-CT显像检查有无肿瘤复发现象;第二组20例,临床上已经被怀疑存在肿瘤复发情况,利用18F-FDG PET-CT显像技术进行明确诊断。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妇科肿瘤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第一组中有8例患者在治疗后首次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结果呈阴性,其中1例患者在半年后再次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呈阳性,经过检查以及手术证实为消化系统癌症;另外2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结果虽然为阳性,但是经过检查并未发现有肿瘤复发的现象,且至今身体状况良好,所以考虑术后改变导致的18F-FDG PET-CT结果呈现假阳性。第二组中15例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呈阳性,其中3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肿瘤复发;而另外12例给予化疗或放疗措施,其中7例患者的肿瘤病灶缩小,2例患者因为治疗无效而死亡,3例患者的病灶并无明显的变化;5例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为阴性,其中2例再次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时结果为阳性,经手术证实为肿瘤复发,另外3例患者至今没有发现复发现象。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复发可以及时诊断出来,从而可以对复发患者进行及时而针对性的治疗,降低患者的痛苦以及死亡率,18F-FDG PET-CT显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制定和调整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静;王东;梁伟娟;孙蕊;唐静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的护理。方法:选择60例符合FEV1基础值<70%预计值的CVA患者,吸入沙丁胺醇200~400μg后测定基础肺功能,对患者从预约到检查结束给予全程护理。结果:60例符合FEV1基础值<70%预计值的CVA患者顺利完成检查,阳性患者52例,占试验人数86.67%。结论:支气管舒张试验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异性检查方法之一。对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咳嗽患者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确认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及顺利完成试验,护理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仙仙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与对比MoCA量表和MMSE量表对高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科住院能配合且能独立完成功能量表检测的老年患者85例,分别进行MMSE和MoCA检测,记录每例患者的MMSE和MoCA得分,对两种量表检出的认知障碍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MoCA检出认知障碍者57例(67.06%),MMSE检出认知障碍者30例(35.29%),MoCA评定显示认知正常的28例患者与MMSE评价结果相重合,MMSE评价为认知障碍的患者仅占MoCA评估结果的52.63%,两者的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量表测定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认知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MoCA量表的评价结果相较于MMSE结果更加准确,能够为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提供较为客观的结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双艳;秦琴保;王敏健;于小琪;李晴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研究分析频域OCT测量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GCC厚度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为试验组,同时选取50例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眼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和黄斑区GCC平均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应用频域OCT检测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GCC厚度能客观地反映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程度,有较高价值。
作者:方繁;张旭;张华英;刘阳;彭鑫;江成;罗淑珍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在急性/亚急性期行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32例患者年龄20~54岁,平均(35±8.4)岁,女22例(68.8%)。病因未明20例(62.5%),发生于产褥期8例(25.0%),合并中耳炎3例(9.4%),口服避孕药1例(3.1%)。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头痛29例(90.6%),视力下降10例(31.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9例(28.1%),痫性发作7例(21.9%),意识障碍6例(18.7%),复视1例(3.1%)。病变累及上矢状窦23例(71.9%),横窦25例(78.1%),乙状窦17例(53.1%),直窦9例(28.1%),皮层静脉2例(6.3%),下矢状窦1例(3.1%)。结论: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少特异性,MRI与MRV结合是目前主要的确诊CSVT的方法。
作者:李勍;杨雪荣;陆明佳;李江;崔萍;王明远;李红燕;朱沂 刊期: 2015年第27期
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水盐失衡类型,其发生原因很多,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病死率很高。因此能够正确认识,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对提高原发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至关重要。近几年,低钠血症逐渐引起临床工作者特别是急诊医师的关注,其诊断与治疗也在逐渐完善,本文就低钠血症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邵廷国;国滨;李金芳;付瑞萍;李广连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TNF-α、TGF-β1、IL-8及IL-1β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有效率高,临床炎性指标改善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爱珍;郑冬英 刊期: 2015年第27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常见病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对近5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进行综述。
作者:王巧灵;陈捷;陈麟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分为研究组45例和常规组40例,常规组采取全椎板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半椎板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良好,未出现任何变化,而常规组有4例脊柱稳定性有变化,且远期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中采取半椎板入路治疗法,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且有良好预后,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重大。
作者:冯开明;蒋秋华;叶新运;张珍华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0月20例行显微切除术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辅助手术操作。结果:肿瘤全切12例,大部分切除8例。术后病理诊断:脊膜瘤4例,表皮样囊肿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脂肪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Ⅰ级1例,Ⅱ级1例),囊性畸胎瘤2例。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稳定或改善18例,1例复发,1例加重,无死亡病例。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及时预警术者,减少手术对脊髓功能的干扰,有效保护脊髓神经,避免术后脊髓功能进一步下降,提高肿瘤全切率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郭晓隆;赵学明;药天乐;刘源;郭长青;吴春发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度本科室住院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通常的护理管理措施;另选取2014年度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全过程中采取人性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结果:经过采取全面高效的护理管理措施,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程度为100%,对照组的满意程度为83.0%,有2例纠纷事件和10例护理差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舒适度88.0%明显高于对照组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取人性的化护理管理,能够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家属的满意程度。
作者:章帼瑛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研究及观察微创双锁定板治疗schatzkerⅤ型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schatzkerⅤ型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解剖钢板治疗组)45例和观察组(微创双锁定板治疗组)4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中不同schatzker分型者的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关节活动度、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不同schatzker分型者的膝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关节活动度及X线检测结果也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双锁定板治疗schatzkerⅤ型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此类骨折的各方面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阮腊林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历时研究,总结近十年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方法:“中国知网”输入“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在“摘要”中搜索,经人工甄别,得到60篇相关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研究者对消化内科护理风险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关注群体分布状况,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现有研究缺陷和不足之处,一定程度决定了未来研究思路和努力方向。结论:结合单位实际,在新形势下,善于学习、交流和创新,预见风险,及早消除或解决;采用不同工作或管理模式,完善消化内科护理工作环境,提供技术和服务优良场所,维持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保证服务质量和患者医疗安全,是降低消化内科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途径。
作者:游晓英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诊断中,以提高FUO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在FUO临床实践中应用PDCA管理环,提高FUO诊治行为的计划性,提高FUO病因诊断的能力。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以规范FUO的诊治,提高FUO临床诊治水平。结论:PDCA管理模式在FUO中应用,促进了FUO病因诊断的能力提高,促进了治愈率的提高。
作者:邱华;李儒贵;李刚;占国清;谭华炳 刊期: 2015年第27期
目的:研究新余市渝水区门诊帕金森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病例组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新余市渝水区来本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的154例PD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新余市渝水区来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54例其他患者。按照1∶1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与PD的发生有显著性的联系(OR=0.23,95%CI=0.11-0.60),受教育程度越高是PD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有家族史是PD的危险因素(OR=0.31,95%CI=0.15-0.68)。研究结果未发现与PD的发生有关,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本文研究虽然排除了吸烟和饮酒对帕金森的影响,但不排除吸烟和饮酒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影响。
作者:徐春燕;吴志忠;徐丽君 刊期: 2015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