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成;孙树杰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3年3月本院胸心外科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相关的评估,术中在DSA引导下采用覆膜血管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术后随访CTA。结果:42例移植物均成功释放。1例因手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细小,未能植入22#覆膜支架血管,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为术中见左椎动脉优势型,中途停止手术,改为血管置换、象鼻支架支架置入术。全组患者死亡1例;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术后发生内瘘3例(包括1例术后并发主动脉食管瘘而死亡);术后出现截瘫1例;1例再发主动脉夹层。其余随访患者术后未出现与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总体生存质量较好。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随访;主要优点在于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内瘘是该疗法的主要并发症,其预后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作者:苟小军;李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症和凋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97例ACS患者,按合并心律失常与否分为对照组(n=47例)和合并组(n=50例),均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以及Bcl-2、C-myc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TC、LDL-C、TG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合并组的hs-CRP、IL-18以及C-myc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cl-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hs-CRP、IL-18、C-myc、Bc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在有效降血脂作用外,抗炎、抗凋亡作用显著,可能是其治疗心律失常的相关作用机制。
作者:梁国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母婴血清内脂素水平、胎盘及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基因表达及其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妊娠期糖尿病及55例正常孕妇母血清及新生儿脐血血清中内脂素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两组胎盘及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的表达。结果:(1)GDM组孕妇产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DM组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脐血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脐血内脂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母血内脂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胎盘组织内脂素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双△Ct法进行相对定量分析,GDM组内脂素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7.826倍;两组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孕妇血清及脐血内脂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生发展以及胎儿宫内发育的调节,循环中内脂素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胎盘内脂素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宁辉;孙霞;王茜;纪向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微创锁定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本院骨科择期行手术治疗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微创内固定组和切开内固定组各3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利用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视觉模拟量表(VAS法)和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切开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内固定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内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9%明显低于切口内固定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跟骨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番;郑淑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联合介入手术在完全性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完全性前置胎盘或者胎盘植入的患者40例,2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剖宫产终止妊娠方法,作为对照组;20例患者行产科联合介入科新开展的于DSA手术室进行的腹主动脉球囊放置+剖宫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DSA组,比较两组母婴结局的差别。结果: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组术中及产后失血量、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组子宫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腹主动脉放置球囊联合术后髂内动脉子宫动脉栓塞技术能够显著降低产时产后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并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谢娅;张颖;彭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SOX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SOX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预后相关性。结果: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SOX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含量远大于正常切缘肺组织。且随着TNM分期增加,SOX2表达含量也逐渐增加。且其SOX2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与患者生存期负相关。结论:SOX2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多阶段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分子之一,很有潜力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
作者:张青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MRI功能成像特征。结果:21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检出21个病灶,15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病灶累及胸肌;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19例,黏液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病灶边界不清,可见分叶和毛刺征象,T1WI呈稍低、等信号,T2WI+FS呈稍高、高信号,DWI均为高信号,ADC值为(0.90±0.23)×10-3;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4例呈“流出型”Ⅲ型曲线,17例呈“平台型”Ⅱ型曲线。结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尤其病灶数目、大小,胸肌累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莉萍;羽洪文;谢筱晞;邓海璇;张裕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不同临床类型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轻症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患儿43例(EMM组),重症渗出性多形性红斑(steven-johnson综合征)32例(SJS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流式细胞仪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3-CD16+CD56+、CD3-CD19+、CD19+CD23+、CD4+/CD8+、CD4+CD25+的表达率。结果:SJS组与EMM组相比,CD3-CD19+及球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表达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4、IgA、IgM、IgG、CD3+CD4+、CD3+CD8+、CD3-CD16+CD56+、CD3-CD19+、CD4+/CD8+、CD4+CD25+水平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渗出性多形红斑发病机制与严重程度与体液免疫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石婷;黄林林;李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一、制表的基本要求1.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2.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3.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行胸穿术与传统的胸穿针行胸穿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基层医院推广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取代传统胸穿针进行胸穿术治疗胸腔积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00例胸腔积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穿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胸穿包的胸穿针行胸穿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气胸发生率、伤口感染率、住院期间穿刺次数、单次抽液成功率及结核性胸腔积液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和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气胸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穿刺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单次抽液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可减少气胸发生率,减少抽液次数,单次成功率高,住院费用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范昭豪;邓亮;戴武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iR-34b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MS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3年1月本院治疗的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实验组)和4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瘤旁组织标本(对照组),检测两组miR-34bmRNA表达(实时定量PCR法)及miR-3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miR-34b mRNA相对平均表达量(0.84±0.04),miR-34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分期和包膜浸润之间,甲基化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存在淋巴结转移甲基化率(88.5%)显著高于不存在淋巴结转移(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34b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与PTC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建议临床深入研究。
作者:董子龙;张生彬;武妍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吗啡联合芬太尼术前鞘内注射对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在本院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的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联合1组和联合2组各43例,联合1组采用0.2 mg吗啡+25μg芬太尼,联合2组采用0.5 mg吗啡+15μg芬太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和补救镇痛情况。结果:联合1组的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联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联合1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联合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联合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1组补救镇痛率为2.3%,低于联合2组的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 mg吗啡+25μg芬太尼用于子宫切除患者术前鞘内镇痛效果较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好,且有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昝小刚;杜增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日前,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共同主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和德宏州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的“多学科视角下的亚洲的东南亚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昆明举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胎盘早剥与健康孕妇血清抗癌原(CA125)、甲胎蛋白(AFP)两项指标差别,以指导胎盘早剥临床诊疗。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胎盘早剥孕妇(观察组)与产检正常的6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取孕妇血标本,系统检测两组血清CA125、AFP。结果:观察组产次更多、剖宫产史和胎盘早剥史更多、孕早期阴道出血比率大、死胎死产及严重妊娠并发症更多、正规孕检比例小、1 minApgar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A125、AFP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CA125、AFP两项指标可灵敏反映胎盘早剥,可将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结果作为胎盘早剥诊疗依据。
作者:陈婉秋;许燕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本院接诊的240例行上下肢以及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80例,行区域麻醉后,对患者使用咪唑安定分别至OAA/S标准Ⅳ、Ⅲ、Ⅱ级镇静深度,观察用药后患者HR、MAP以及SpO2的变化,统计患者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遗忘率以及各组患者咪唑安定的平均用量。结果:三组患者达到Ⅳ、Ⅲ、Ⅱ级镇静深度的咪唑安定用量为(0.041±0.022)、(0.062±0.033)、(0.132±0.031)mg/kg。三组患者的术中事件遗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烦躁的发生率25.0%明显高于A组的2.5%和B组的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C组SpO2有明显下降,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佳用量为(0.062±0.033)mg/kg,佳镇静深度为OAA/SⅢ级。
作者:彭洪;巫志国;王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雌二醇(E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及糖类抗原125(CA125)与先兆流产妊娠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先兆流产妊娠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妊娠结局分为继续妊娠组60例和妊娠失败组40例,并选择50例健康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的E2、hCG以及CA125水平,并比较分析各监测指标的意义。结果:继续妊娠组和对照组的E2、hCG水平显著高于妊娠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失败组的CA125水平显著高于继续妊娠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兆流产妊娠患者的E2、hCG以及CA125水平与妊娠预后之间存在较大的关系。联合检测各项指标,对于早期正确评估先兆流产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宫颈病变的细胞学诊断水平及探讨适应宫颈活检的情况。方法:复查本院2008-2012年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与细胞学涂片结果不符31例病理切片及细胞学涂片。结果:活检病理诊断:原位腺癌1例;CIN1(上皮内肿瘤1级)3例;CIN难分级1例;AIM(不典型不成熟鳞状细胞化生)6例;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2例;ISM(不成熟鳞状细胞化生)6例;萎缩2例;慢性宫颈炎10例。结论: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宫颈病变的检出,而其依赖于诊断医生的认识水平;细胞学判读结果为癌或H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时直接做宫颈活检,为LSIL(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非典型性鳞状细胞、不除外HSIL)、ASC-US(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性鳞状细胞)时至少要做阴道镜检查后,再决定是否做宫颈活检,AGC(非典型性腺细胞)倾向于肿瘤的,进行宫颈管活检、子宫内膜活检。
作者:贠世娟;赵素香;徐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支气管封堵器组(BB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LT组)30例。麻醉诱导后,在胸腔镜下DLT组和BB组分别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B组比较,DLT组插管时间和导管定位时间长,肺萎陷评分高,术后总的并发症、声嘶和喉痛发生率低(P<0.05),但是两组拔管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低氧血症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效果相似,在适应证下建议首选支气管堵塞管。
作者:黄文斌;付乐荣;张子江;罗庆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则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监测指标、体内凝血标志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使用剂量明显高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较为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作者:胡林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中山市乡镇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状况。方法:选取中山市乡镇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160人作为A组,非急诊科(内外科)医护人员160名作为B组,另选择中国常模健康成人160例作为C组,观察对比三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躯体不适、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观察项目上,相较于常模C组,A组SCL-90评分高,B组次之;SDS和SAS评分比较中, A组均高,其次为B组,C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促进急诊医疗质量的提高,需对特定医务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改善目前心理健康状况,保证急诊工作质量。
作者:李昌松;饶惠平;张琼;张建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