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试南;李智勇;马斌;阮平;李刚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严重肝外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25例严重肝外伤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填塞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传统纱布填塞组14例和水囊肝周填塞组1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再次出血率、再次手术率和并发症等差异。结果:水囊肝周填塞组的死亡率、再出血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纱布填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肝外伤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时,自制水囊肝周填塞压迫止血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群华;邓孙林;陈秀友;霍瑞君;盘毅辉;刘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微量肾上腺素配合消痔灵于内痔区注射促进内痔区硬化、萎缩及止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科内痔出血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用微量肾上腺素配合消痔灵注射剂于内痔区注射(II、III期内痔加内痔结扎切除术)。对照组90例用消痔灵注射剂于内痔区注射(II、III期内痔加内痔结扎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半个月内,两组的内痔出血治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 d后仍有便血者18例,7 d后3例;对照组在治疗后3 d仍有便血者42例,7 d后12例;治疗组治疗3 d后72例痔核萎缩,对照组为41例;术后7~10 d,治疗组创面溃疡出血大于30 mL者2例,对照组7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肾上腺素配合消痔灵于内痔区注射能有效促进内痔区硬化、萎缩及止血,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康平;张禄芳;喻登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57例。监测组于入院后24 h内或开颅手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淑芳;杨期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强心饮治疗老年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ACEI、利尿、强心等药物进行常规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强心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中医证候学积分、心功能及血浆NT-proBNP,周期为4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症状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功能及血浆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饮治疗对气虚水停型慢性心衰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果果;杨坚毅;石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我校根据临床思维活动的逻辑性组合建立《人体机能》课程,以临床思维活动的需要性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拟临床的思维训练及多种能力的培育,是突出与专业工作岗位要求对应的实用型知识的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的有益探索。
作者:陈慧玲;况炜;章皓;李伟东;张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对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地特胰岛素(Det)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探讨Det作为基础胰岛素在T2DM起始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5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Det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对其治疗前后血糖控制、低血糖情况和HOMA-β功能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12周治疗后,两组中FBG、2 h PBG、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2 h C-P和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3.85%(3/78)、症状性低血糖1例,对照组24.36%(19/78)、症状性低血糖5例,Det明显优于门冬胰岛素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t作为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时HbA1c>9%的T2DM患者可以良好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门诊强化治疗方案,适合初诊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
作者:吴春芳;阳承建;唐富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胶体液及愈合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鼻内镜手术62侧(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侧和对照组30侧,试验组应用医用生物胶体液灌洗术腔,再用愈合膜涂抹在脑棉片上,填入术腔;对照组用膨胀海绵加压填塞术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止血效果、疼痛反应及抽出填塞物后鼻腔黏膜再次出血、鼻腔粘连、术后鼻腔换药次数、鼻腔通气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止血效果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鼻腔胀痛发生率、鼻腔黏膜再出血率和鼻腔粘连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术后平均术腔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平均鼻腔恢复正常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胶体液及愈合膜,止血效果好,术后鼻腔胀痛少,术后粘连少,术后换药次数少,鼻腔通气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方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1:1随机化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保乳术后放射治疗,而对照组单纯应用保乳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32%,转移率为4.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7%和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适合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王海青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检测Ghrelin和MMP-9在21例无淋巴结转移及35例有淋巴结转移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的表达,分析Ghrelin和MMP-9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Ghrelin和MMP-9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7%和80.3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Ghrelin和MMP-9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比率联系密切,并且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加而增加(P<0.05);Ghrelin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κ=0.832,P<0.001)。结论:Ghrelin和MMP-9表达升高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联合检测Ghrelin和MMP-9可能对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黄成钢;刘岸;唐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对应用Apexit Plus糊剂一次性充填感染根管术后反应和1年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本院门诊就诊的慢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32例共140颗患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颗患牙。两组均进行常规的根管充填术治疗,试验组使用Apexit Plus糊剂根管充填,对照组使用氧化锌碘仿丁香油糊剂根管充填。术后1周电话回访,1年后复诊进行临床检查,拍X线片,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exit Plus糊剂一次性充填感染根管术后不良反应较低,1年后的临床效果与氧化锌碘仿丁香油糊剂术后结果近似,但远期临床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原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将80例AE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对照组加用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分、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呼吸困难评分、PaO2及PaCO2等动脉血气指标、FEV1/FVC、FE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肺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组的咳嗽缓解时间、气促、喘息、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确切,缓解病情的速度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高科;袁炳斌;陈伟鹏;吕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旨在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茶碱治疗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稳定期轻中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70例,试验组服用茶碱缓释片(0.1 g,每12小时一次)+N-乙酰半胱氨酸(NAC)(600 mg,1次/d);对照组服用茶碱缓释片(0.1 g,每12小时一次)。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对患者行肺功能检测及CAT评分,治疗期间记录疾病急性加重的次数及是否出现不良事件。结果: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C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试验组CAT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AECOPD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用药期间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手震、心悸、皮疹等。以上症状均较轻,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茶碱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轻中度稳定期的COPD患者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点玲;何桦;赵祝香;张颖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预存自体血回输应用于腰椎滑脱手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因单节段腰椎滑脱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并输血治疗的患者,其中预存自体血回输的患者40例作为A组,因拒绝术前预存自体血而输注异体血的40例患者作为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常规观察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1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7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手术患者来说,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及异体输血均能有效纠正术中术后失血性贫血,但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患者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恢复更快,在当前异体血供血困难的前提下,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作者:罗志国;崔成亮;倪江东;贺学军;易惠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在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给予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比较两组在疗效、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0%(χ2=5.005,P=0.025);研究组疗效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2,P=0.004);研究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肺功能中FEV1%和FVC%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好、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方法。
作者:马迎军;汪春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吴志安;赵文杰;钟俊桥;曾博;游婕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评估对比配对的胃腺癌活检标本及外科病理手术标本临床病理学特征及HER2表达,研究其异质性并评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诊断的胃食管交界区普通型腺癌内镜活检标本及相应的肿瘤手术切除标本患者98例,并收集相应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用免疫组化(IHC)及原位荧光杂交(FISH)法检测内镜活检标本及相应的肿瘤手术切除标本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观察并分析其异质性表达的情况,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估临床意义。结果:98例胃腺癌患者中免疫组化HER2阳性16例(16.3%),FISH HER2阳性14例(14.3%),12例(75%)免疫组化HER2阳性胃腺癌组织中HER2呈现明显异质性,而FISH检测HER2阳性胃腺癌组织中仅有5例(41.7%)。结论:HER2在胃癌组织中呈现明显的异质性;活检标本能良好地预测胃癌手术标本HER2表达,应该对活检标本进行HER2检测。
作者:冼丽英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血脂水平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本院急诊收治的2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所有患者分为青年组40例、中年组105例、老年组125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hs-CRP、血清Hcy和血脂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中年组与老年组Hcy、hs-CRP、TC、HDL-C、LDL-C,青年组Hcy、hs-CRP、HDL-C与对照组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中老年组三组中Hcy、hs-CRP、HDL-C检出率均较高,中老年组的LDL-C检出率较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间TG、TC、HDL-C、LDL-C呈正相关,HDL-C与hs-CRP呈负相关,hs-CRP与血清Hcy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血清Hcy是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典型独立危险因素,可将其作为临床重要参考指标监测患者病情,辅助临床诊疗。
作者:尉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中空钉内固定手术联合带髋周肌骨瓣植骨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2例中青年股骨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3、6、9、12、24、36个月时间,对患者进行进行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患者56例,占90.3%;4例患者因愈合延迟导致退钉,更换螺钉后骨折愈合;2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股骨头的坏死,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6例,占90.3%,良4例,占6.5%,差2例,占3.2%,治疗的优良率为96.8%。结论: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中空钉内固定手术联合带髋周肌骨瓣植骨手术,股骨颈正常解剖关系得到恢复,骨折固定稳固,明显改善股骨颈血液供应,具有良好的骨折愈合率。同时,可以避免或延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很好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试南;李智勇;马斌;阮平;李刚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肺气肿大鼠模型肺组织内的定植情况。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SCs干预组(A组,10只,慢阻肺大鼠,尾静脉输注MSC 1×106个/mL),肺气肿模型组(B组,10只,慢阻肺大鼠,尾静脉输注等体积PBS)及MSC对照组(C组,10只,正常大鼠,尾静脉输注MSCs 1×106个/mL),正常对照组(D组,4只,正常大鼠,尾静脉输注等体积PBS),采用烟熏法复制大鼠肺气肿模型。全骨髓培养法体外培养扩增雄性SD大鼠来源的MSCs,经GFP标记细胞后将其经尾静脉注入肺气肿模型SD大鼠体内,24 h内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迅速冰冻切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转染GPF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肺内定植情况。结果:成功培养具有分化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传至第4代时有99.5%表达CD44、99.6%表达CD29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仅有0.4%表达CD34、1.0%表达CD45单核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表型;成功复制大鼠肺气肿模型,香烟烟雾暴露组(A、B组)平均肺泡间隔为(119.0±26.2)μm,高于对照组(C、D组)的(89.8±17.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肺泡数为(173.9±68.3)个/mm2低于对照组的(280.3±104.0)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共聚焦发现MSCs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24 h后可见A组大鼠肺组织内转染绿色荧光蛋白质粒的MSCs,而B组、C组及D组均未见转染荧光。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入后可在肺气肿模型大鼠肺内定植,为MSCs治疗慢阻肺可能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何桦;赵祝香;张颖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应用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64例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应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对照组未应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骨密度值、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再次骨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评分分别为(12.14±1.38)周、(89.42±4.82)分;对照组分别为(13.86±1.76)周、(88.54±4.5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治疗组骨密度平均为(0.728±0.134)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42±0.138)g/cm2,且治疗组术后1年与术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年与术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次骨折发生率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唑来膦酸能明显升高患者骨密度,预防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景锋;冯永洪;卢国樑;肖署阳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