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研究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万程彬

关键词:糖类癌抗原199, 糖类癌抗原125,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细胞角蛋白片段19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为有效的肺癌诊断方式。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200例肺癌患者进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癌原199(CA19-9)、糖类癌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5个项目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度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糖类抗癌原199(CA19-9)和糖类抗癌抗原125(CA125)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将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结果: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在单个项目的检测中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高为(64%和75.6%),然而特异度却是糖类抗癌原199(CA19-9)以(98.8%)排在首位。与单个项目的检测数据相对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83.6%和82.9%)排在第一,特异度则以糖类癌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癌原199(CA19-9)(97.6%)高。结论:通过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极大的提高的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

    目的:分析探讨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因手卫生引起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结果:依从性差、工作因素、认识误区等都是手卫生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之后,感染现象得到控制,消除了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分析手卫生引起的医院感染的相关原因,针对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情况,提高医院的卫生清洁程度。

    作者:刘曼丽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左心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和保护心脏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治疗方案均按国际新治疗指南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对症等治疗。在ACEI类药物选择方面,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10 mg,1次/d;试验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10 mg,1次/d,于2周、6个月评估心力衰竭疗效及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结果:(1)试验组治疗2周、6个月后的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收缩压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舒张压降低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2周后心力衰竭症状均得到缓解或减轻,6个月心脏彩超示两组心脏射血功能及舒缩功能均得到改善,心功能改善均达到Ⅰ~Ⅱ级,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和马来酸依那普利对H型高血压伴左心衰无论在降压还是在保护心脏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组改善心功能方面更为明显。

    作者:蔡永臣;丁学亮;刘淼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总结在烧伤治疗中应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的价值。方法:将100例Ⅱ度烧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于每位患者中选取深度相同的两处创面,并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rh-aFGF治疗,以接受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接受rh-aFGF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7 d创面愈合率及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7 d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及78.00%,而对照组7 d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及52.00%,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aFGF可显著的提高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可缩短临床治疗时间。

    作者:陈刚泉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椎体病变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均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均予以≥6个月随访,观察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及随访6个月时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疼痛VAS评分及Cobb角情况,同时记录随访复发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疼痛VAS评分及Cobb角情况相较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与随访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趋于稳定,同时术后随访期间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70%。结论:椎体病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效果明显,术后疼痛显著缓解,并且椎体高度与Cobb角恢复正常或趋于正常,随访复发率低,值得借鉴。

    作者:王述华;邓经德;刘勇;刘立斌;张淦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非镇静下经鼻内窥镜:食管癌早期筛查新策略

    近年来,食管腺癌(EAC)发病率明显升高,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下,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若能对高危人群(如食管炎、Barrett 食管患者等)开展筛查及早期干预治疗,其五年生存率有望达80%以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依达拉奉对小鼠脑损伤后脑功能的保护机理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小鼠脑损伤后脑功能的保护机理。方法:取健康小鼠40只,制作脑损伤模型,将小鼠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测定并比较两组SOD、MAD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建模后身体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SOD、MAD和S-100蛋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对于保护小鼠脑功能、避免大脑血塞具有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高占良;王合金;何建凡;阳书坤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循征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住院的66例G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和母婴结局。结果:干预后研究组FBG、2 h PG、HbA1c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高血压病、胎膜早破和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并改善其母婴结局。

    作者:于蕾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周剂量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周剂量的紫杉醇(PTX)与表阿霉素(EPI)联合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选择5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初治者与复治者各28例,采用周剂量PTX与EPI的联合方案施治,对比两类患者的疗效,同时观察患者的用药毒副作用。结果:初治者RR率为57.14%(16/28),复治者RR率为53.57%(15/2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毒副作用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71.43%(40/56),脱发发生率为73.21%(41/56),明显高于其他毒副作用的发生率(P<0.05),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周剂量紫杉醇和表阿霉素为晚期乳腺癌病患实施联合治疗,具有较高临床疗效,但是,治疗中应当对白细胞减少反应及脱发反应加以妥善处理。

    作者:高鹏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经鼻胃管和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胃管注入生大黄治疗,观察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时间、肠功能衰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肠功能衰竭发生率及中转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腹痛一过性加重、呕吐、误吸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满意,起效快,而且能有效预防肠功能衰竭的发生,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艳蕾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及治疗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4个人为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DVT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1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不仅为临床提供护理依据,提高了护理质量,还有效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纪双宝;陈红;王亚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3年12月1069例多发伤中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救治资料。结果: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治愈29例,死亡9例,腹腔感染3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早期诊断的警惕性极为重要,特别是上腹部损伤,同时应结合多发伤的特点,及时剖腹探查、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实施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术后防治MODS的发生,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何奇;邱华山;夏绍荣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优质护理在杀鼠剂中毒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杀鼠剂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病房收治的杀鼠剂中毒患者88例进行研究,按住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88例全部治愈,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高效的护理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莲香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大肠癌中STAT3、Twist的表达及与EMT关系的研究

    目的:分析与探讨大肠癌中STAT3、Twist的表达及与EMT(上皮细胞间质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结直肠癌、癌旁组织标本各8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TAT3、Twist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Twist与STAT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大肠癌中EMT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STAT3、Twist的表达和EMT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中SATA3与Twist表达和肿瘤生物学特征存在相关性,临床检测STAT3、Twist及EMT有助于预测肿瘤侵袭转移与判断预后。

    作者:钟宝元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作用

    目的:探究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有颅外段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于同期收录60例未患有心血管疾病但临床表现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为相近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检查结果后,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观察组的临床诊断满意率为80%,对照组为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进行确诊无误患者51例,其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5.00%,对照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13例患者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其临床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误诊患者均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心室壁增厚、血管内径变窄导致。结论: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普遍推广。

    作者:汪建军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非酶糖基化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血管硬化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8月本院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16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CML水平;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并计算出E/A,组织多普勒测量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计算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测定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ML、年龄与baPWV、E/E’均呈正相关(P<0.05);与E/A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ML与baPWV、E/E’呈正相关(P<0.01);CML与E/A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人群CML水平的升高导致左室舒张功能下降;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可以作为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一种干预手段。

    作者:卢妙;洪牮;王森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血清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AECOP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5例作为AECOPD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44例作为SCOPD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水平,同时检测肺功能指标(FEV1Pred,FEV1/FVC),组间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AECOPD组患者血清HMGB1、IL-17、IL-23、TNF-α、IFN-γ、MIP-1α均明显高于SCOPD组和对照组,SCOPD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ECOPD组FEV1Pred,FEV1/FVC值低,其次为SCOPD组,高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HMGB1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肺功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AECOPD患者中的显著性增高,其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AECOPD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大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腹部小切口及棒球缝合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部小切口及棒球缝合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价值。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患者采用腹部小切口,肌瘤创面以棒球缝合法关闭瘤腔,电动子宫切除器取出肌瘤;取传统方法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近期疗效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小切口及棒球缝合用于子宫肌瘤剔除术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作者:申爱方;李少丛;由卫芝;焦盈盈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损伤控制理论对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1例死亡,占2%,死因为创伤严重,合并休克,未能有效纠正。严重碾挫伤且合并主要动脉损伤3例,左侧腘动脉吻合后广泛粗线血栓栓塞而失败2例,Ⅱ期开展左大腿截肢术,肱动、静脉成功吻合1例。小腿外固定支架者观察皮肤条件,明显好转后出院,其他均治愈后办理出院手续。行8~24个月随访,对骨折观察,均与愈合标准符合,邻近关节有理想的活动情况。外固定支架者,因骨折未愈合,术后半年返院再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在随访时呈愈合显示。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开展损伤控制的宗旨,是使患者承受二次打击的程度减轻,确定性手术过早且不恰当的应用,会有二次打击现象出现。而骨科医生对早期手术是否实施具有可控制性,故使早期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避免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创伤加重,使死亡率降低,生存率提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朱道信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泮托拉唑对胃食管反流伴声嘶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声嘶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由反流疾病问卷(RDQ)和胃镜确诊的GERD伴声嘶的患者,行电子喉镜检查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反流检查计分量表(RFS)、嗓音症状量表(VoiSS)评估,将其中RSI评分>13分且RFS评分>7分者诊断为喉咽反流(LPR)。所有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2次/d,疗程6个月,并于治疗第3、6个月复诊时评价RDQ、RSI和VoiSS。结果:比较完成随访的患者,治疗结束时RDQ、RSI和VoiSS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其中RDQ第6个月与第3个月相比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SI与VoiSS在第3、6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RSI与VoiSS具有较强相关性(r=0.526,P=0.003),但RDQ与RSI、VoiSS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泮托拉唑对GERD伴声嘶患者疗效确切,但确定合适的疗程需要更多的研究。

    作者:陈敏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探究Neuman系统模式和Orem自护理论在特殊老年人护理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观察Neuman系统模式和Orem自护理论联合应用与高血压患者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联合Neuman系统模式与Orem自护理论。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血压以及生活质量维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euman系统模式和Orem自护理论联合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章丽芳;余道兵;胡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