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诊治体会

何奇;邱华山;夏绍荣

关键词:多发伤, 十二指肠损伤,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3年12月1069例多发伤中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救治资料。结果: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治愈29例,死亡9例,腹腔感染3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早期诊断的警惕性极为重要,特别是上腹部损伤,同时应结合多发伤的特点,及时剖腹探查、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实施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术后防治MODS的发生,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姬松茸多糖促进OVA抗原免疫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姬松茸多糖(ABP-AW1)促进OVA抗原诱导Th1/Th2免疫反应的研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PBS免疫组、OVA免疫组、DT免疫1、2、3组和Alum免疫组。第1次免疫后,间隔2周再免疫第2次。采集二免2周后小鼠血液,间接ELISA法测定IgG及其亚类抗体水平,取重要脏器HE染色观察ABP-AW1佐剂对主要脏器继发的损伤反应。结果:OVA免疫组血清中抗OVA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与PBS免疫组、DT免疫组2、Alum免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A免疫组血清中抗OVA特异性抗体IgG2b的产生与PBS免疫组、DT免疫组2、DT免疫组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A免疫组血清中抗OVA特异性抗体IgG1的产生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主要脏器的损伤反应,无继发性的免疫损伤。结论:ABP-AW1佐剂可同时促进OVA免疫小鼠Th1和Th2型免疫反应,调节抗原刺激小鼠Th1/Th2失衡的作用,具有不同于铝佐剂的Th1优势反应。

    作者:崔立然;李洪军;王宏艳;刘颖;徐浩;胡灵佳;许惠玉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循征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住院的66例G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和母婴结局。结果:干预后研究组FBG、2 h PG、HbA1c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高血压病、胎膜早破和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并改善其母婴结局。

    作者:于蕾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从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研究,30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对照组,30例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试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在手术前后血BNP变化,分析BNP在危重症先心病患儿术后心功能评定中的意义。结果:试验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血BNP水平为(19.0±9.9)ng/L,术后5 min为(23±14)ng/L,术后24 h为(32±11)ng/L,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通过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BNP变化,可以得出血清BNP水平与相应心功能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一种准确、快速了解心功能水平的方法,有助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作者:王小威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BRG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评估BRG1在120例良性胶质瘤组织(I~II级)、70例恶性胶质瘤组织(III–IV级)、8例正常脑组织和8例癌旁组织中的染色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G1在正常脑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良性胶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8%(97/120),在恶性胶质瘤组织中为82.9%(58/70)。在癌旁组织与良性胶质瘤之间、癌旁组织与恶性胶质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在良性和恶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BRG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也没有相关性。结论: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和癌旁组织,并与胶质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BRG1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时梅林;白津;梅鹏金;郑骏年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中西药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药联用所致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近三年间发生的122件中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22件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现象中,轻度不良反应62件,中度不良反应35件,重度不良反应25件;其中,中药注射液配伍西药注射液所致的重度不良反应所占比率高。本组122件不良反应事件中39例患者年龄小于12岁;25例患者年龄为13~55岁;58例患者年龄大于55岁。幼儿及老年人为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结论: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是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极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情况监管的重视,高度警惕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对象及使用方式,尽可能减少药物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现象发生。

    作者:周德胜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胸腺法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胸腺法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用胸腺法新,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体力状况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群和NK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D3+、CD4+升高,CD4+/CD8+比值下降,CD8+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及稳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例数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法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改善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叶建明;王春丽;黄莉;王祥财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影响居家治疗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居家治疗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有效的治疗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221例,对所有患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在家中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并根据依从情况将其分为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性别(β=1.448,P<0.05)、年龄(β=1.221,P<0.05)、学历(β=0.979, P<0.05)、家庭月收入(β=1.207,P<0.05)以及居住情况(β=1.204,P<0.05)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论: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以及居住情况对肺结核居家治疗依从性有所影响,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给予重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春明;蒋钰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在伤口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在伤口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压疮21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52例、糖尿病足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换药,治疗组采用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换药,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伤口治疗总有效率为98.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3%(P<0.05);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换药总费用均较对照组缩短和减少(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00%(P<0.05)。结论: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在伤口护理中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换药,安全有效地控制伤口感染,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使伤口护理从经验性护理向科学规范的护理方向发展,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疑难伤口的护理问题,提高了伤口护理质量,体现了护理的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余纪岚;程芬;叶丽茹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乳腺超声与钼靶摄影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与钼靶摄影或两者联合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75例,采用超声和钼靶摄影或两者联合对乳腺进行检查,比较三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表示不同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联合钼靶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2.31%、91.94%和92.00%,高于单一超声或钼靶摄影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比钼靶摄影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钼靶X线摄影的检测准确性高,AUC大值分别为0.75、0.77、0.79。年龄、家族史、体重指数(BMI)、未生育、未哺乳、高脂饮食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乳腺超声与钼靶摄影均能较好的诊断乳腺癌,两者结合检出率更高。乳腺癌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家族史、BMI、未生育、未哺乳、高脂饮食有关。

    作者:王华;孙雪;王燕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

    目的:分析探讨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因手卫生引起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避免更大范围的感染。结果:依从性差、工作因素、认识误区等都是手卫生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之后,感染现象得到控制,消除了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分析手卫生引起的医院感染的相关原因,针对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情况,提高医院的卫生清洁程度。

    作者:刘曼丽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HIV合并重症肺炎临床与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预后实际情况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混合感染情况及临床病因,总结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HIV合并重症肺炎的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真菌为主;预后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血LDH浓度水平、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病症、机械通气、低白蛋白水平以及LDH异常是影响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子,也是导致患者存活率的主要因素。结论:HIV合并重症肺炎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为主,其中血LDH异常升高、高机械通气率、低蛋白水平以及合并基础病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危险因子,针对上述因素应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这对缓解病情恶化,改善患者临床及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升;林艳荣;李雪琴;陆宁;覃鸿发;陈跃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MS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住院的150例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CT胸部扫描后,进行MSCT引导下进行肺穿刺活检,观察其结果。结果:15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经手术、病理检查后为恶性肿瘤的有104例,46例患者为良性病变。在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患者中,敏感性或者特异性分别为92.3%、89.1%。病灶直径<3 cm、3~5 cm、>5 cm的敏感性分别为79.2%(19/24)、95.8%(46/48)、93.3%(28/30),将3~5 cm与<3 cm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142,P<0.05);其他直径之间及距胸膜距离之间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50例患者中,进行传统CT检查、MSCT检查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30例、10例,发生率分别为20.0%、6.7%,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82, P<0.05)。所有气胸患者经过吸氧、卧床休息后,对胸片进行检查后,气胸能够完全吸收,咳血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病情痊愈。结论: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准确的方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杜焕旺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作用

    目的:探究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有颅外段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于同期收录60例未患有心血管疾病但临床表现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为相近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检查结果后,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观察组的临床诊断满意率为80%,对照组为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进行确诊无误患者51例,其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5.00%,对照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13例患者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其临床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误诊患者均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心室壁增厚、血管内径变窄导致。结论: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普遍推广。

    作者:汪建军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

    目的:探讨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等方法探索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结果: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和职称低、队伍不稳定、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严重滞后和全科医学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结论: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现状不理想,应该强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全科医生职称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全科医生队伍。

    作者:周志衡;郑婵娇;李芳健;张立威;王培席;王心旺;王家骥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悬钟透刺三阴交治疗失眠症60例

    目的:观察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法用于治疗组,常规针刺方法用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1次/d,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SQI积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钟穴透刺三阴交可提高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旭东;许建阳;刘静;司玲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优质护理在杀鼠剂中毒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杀鼠剂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病房收治的杀鼠剂中毒患者88例进行研究,按住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88例全部治愈,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高效的护理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莲香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研究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为有效的肺癌诊断方式。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200例肺癌患者进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癌原199(CA19-9)、糖类癌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5个项目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度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糖类抗癌原199(CA19-9)和糖类抗癌抗原125(CA125)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将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结果: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在单个项目的检测中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高为(64%和75.6%),然而特异度却是糖类抗癌原199(CA19-9)以(98.8%)排在首位。与单个项目的检测数据相对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83.6%和82.9%)排在第一,特异度则以糖类癌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癌原199(CA19-9)(97.6%)高。结论:通过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极大的提高的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

    作者:万程彬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VSD+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体会

    目的:探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患者联合VSD行撕脱皮肤反取皮回植术,对照组予撕脱皮肤反取皮传统加压包扎回植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操作简单,回植皮肤成活率高,效果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范清华;谢道远;罗伟初;周振霞;曾笑风;郑从华;黄小军;白杨平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及治疗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4个人为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DVT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1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不仅为临床提供护理依据,提高了护理质量,还有效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纪双宝;陈红;王亚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3年12月1069例多发伤中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救治资料。结果: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治愈29例,死亡9例,腹腔感染3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早期诊断的警惕性极为重要,特别是上腹部损伤,同时应结合多发伤的特点,及时剖腹探查、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实施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术后防治MODS的发生,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何奇;邱华山;夏绍荣 刊期: 2014年第3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