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东;许建阳;刘静;司玲
目的:探究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有颅外段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于同期收录60例未患有心血管疾病但临床表现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为相近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检查结果后,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观察组的临床诊断满意率为80%,对照组为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进行确诊无误患者51例,其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5.00%,对照组受检的60例患者中,应用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13例患者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其临床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误诊患者均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心室壁增厚、血管内径变窄导致。结论:心血管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普遍推广。
作者:汪建军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抗生素药珠植入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48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抗生素药珠植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灌洗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次数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8.32±15.3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7.02±21.4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次数为(2.35±0.99)次,与对照组的(2.72±1.02)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7.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药珠植入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饶义康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住院的150例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CT胸部扫描后,进行MSCT引导下进行肺穿刺活检,观察其结果。结果:15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经手术、病理检查后为恶性肿瘤的有104例,46例患者为良性病变。在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患者中,敏感性或者特异性分别为92.3%、89.1%。病灶直径<3 cm、3~5 cm、>5 cm的敏感性分别为79.2%(19/24)、95.8%(46/48)、93.3%(28/30),将3~5 cm与<3 cm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142,P<0.05);其他直径之间及距胸膜距离之间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50例患者中,进行传统CT检查、MSCT检查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30例、10例,发生率分别为20.0%、6.7%,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82, P<0.05)。所有气胸患者经过吸氧、卧床休息后,对胸片进行检查后,气胸能够完全吸收,咳血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病情痊愈。结论: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准确的方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杜焕旺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在进行外科手术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肠道清洁上的效果以及伴随症状。方法: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集需要做术前肠道准备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后按照肠道清洁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1000 m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照组采用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排便情况、肠道清洁度、有无不良反应以及心理变化。结果:两组均都有良好的肠道清理效果,虽然观察组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但是均能达到理想效果。观察组肠道准备中伴随的不良症状少于对照组,排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恐惧心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之下,在肠道清洁、排便情况上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优于传统的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而且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少,是优秀的肠道清洁用药,值得推广。
作者:郑敏;黄晓丹;谭尚展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研究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为有效的肺癌诊断方式。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200例肺癌患者进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癌原199(CA19-9)、糖类癌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5个项目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度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糖类抗癌原199(CA19-9)和糖类抗癌抗原125(CA125)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将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结果: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在单个项目的检测中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高为(64%和75.6%),然而特异度却是糖类抗癌原199(CA19-9)以(98.8%)排在首位。与单个项目的检测数据相对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83.6%和82.9%)排在第一,特异度则以糖类癌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癌原199(CA19-9)(97.6%)高。结论:通过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性都有着明显的提高,极大的提高的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
作者:万程彬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预后实际情况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混合感染情况及临床病因,总结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HIV合并重症肺炎的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真菌为主;预后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血LDH浓度水平、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病症、机械通气、低白蛋白水平以及LDH异常是影响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子,也是导致患者存活率的主要因素。结论:HIV合并重症肺炎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为主,其中血LDH异常升高、高机械通气率、低蛋白水平以及合并基础病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危险因子,针对上述因素应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这对缓解病情恶化,改善患者临床及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升;林艳荣;李雪琴;陆宁;覃鸿发;陈跃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观察Neuman系统模式和Orem自护理论联合应用与高血压患者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联合Neuman系统模式与Orem自护理论。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血压以及生活质量维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euman系统模式和Orem自护理论联合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章丽芳;余道兵;胡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改善医护人员感控意识,强化护理干预以减少ICU获得性院内感染(IAI)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6月的115例ICU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2月119例ICU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耐药菌状况以及IAI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和耐药菌状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IAI发生率分别为6.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性IAI发生率分别为2.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IAI发生率。
作者:万晓珍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放疗前血红蛋白(HB)浓度对鼻咽癌(NPC)调强放疗敏感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0年5月本院确诊并通过调强放疗治疗的NPC患者231例,依据HB浓度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应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NPC调强放疗局部控制效果与HB浓度的关系,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放疗后病变部位局部控制情况和1、3、5年内生存情况。结果:放疗后在总局部控制率方面: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9,P<0.05);Spearman分析法结果显示, NPC调强放疗局部控制效果与HB浓度呈现负相关(r=-0.542,P=0.003);在各时段生存率方面: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前HB浓度低使NPC患者血液供氧能力低,致使癌细胞处于乏氧状态,导致放疗对癌细胞灭杀能力下降,降低患者预后水平。
作者:胡丹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及治疗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4个人为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DVT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1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不仅为临床提供护理依据,提高了护理质量,还有效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纪双宝;陈红;王亚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分析影响居家治疗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有效的治疗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221例,对所有患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在家中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并根据依从情况将其分为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性别(β=1.448,P<0.05)、年龄(β=1.221,P<0.05)、学历(β=0.979, P<0.05)、家庭月收入(β=1.207,P<0.05)以及居住情况(β=1.204,P<0.05)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论: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以及居住情况对肺结核居家治疗依从性有所影响,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给予重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春明;蒋钰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1例死亡,占2%,死因为创伤严重,合并休克,未能有效纠正。严重碾挫伤且合并主要动脉损伤3例,左侧腘动脉吻合后广泛粗线血栓栓塞而失败2例,Ⅱ期开展左大腿截肢术,肱动、静脉成功吻合1例。小腿外固定支架者观察皮肤条件,明显好转后出院,其他均治愈后办理出院手续。行8~24个月随访,对骨折观察,均与愈合标准符合,邻近关节有理想的活动情况。外固定支架者,因骨折未愈合,术后半年返院再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在随访时呈愈合显示。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开展损伤控制的宗旨,是使患者承受二次打击的程度减轻,确定性手术过早且不恰当的应用,会有二次打击现象出现。而骨科医生对早期手术是否实施具有可控制性,故使早期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避免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创伤加重,使死亡率降低,生存率提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朱道信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对新生儿疾病在临床中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4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患儿均使用脑苷肌肽静脉推注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400 mg/(kg·d)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而言,应用丙种球蛋白能够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类治疗药物,在临床中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廖志伟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特征,为老年的血液透析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每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生理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研究。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3年存活率低于非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肌酐明显低于非老年组,CRP反应高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提前对患者进行身心护理与疾病宣传,提前做好血管通路准备,个性化制定透析方案。
作者:曹玲英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观察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法用于治疗组,常规针刺方法用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1次/d,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SQI积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钟穴透刺三阴交可提高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旭东;许建阳;刘静;司玲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总结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伴全身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3年12月1069例多发伤中42例腹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救治资料。结果:4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治愈29例,死亡9例,腹腔感染3例,十二指肠瘘1例。结论:早期诊断的警惕性极为重要,特别是上腹部损伤,同时应结合多发伤的特点,及时剖腹探查、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实施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术后防治MODS的发生,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何奇;邱华山;夏绍荣 刊期: 2014年第36期
近年来,食管腺癌(EAC)发病率明显升高,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下,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若能对高危人群(如食管炎、Barrett 食管患者等)开展筛查及早期干预治疗,其五年生存率有望达80%以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研究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评估BRG1在120例良性胶质瘤组织(I~II级)、70例恶性胶质瘤组织(III–IV级)、8例正常脑组织和8例癌旁组织中的染色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G1在正常脑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良性胶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8%(97/120),在恶性胶质瘤组织中为82.9%(58/70)。在癌旁组织与良性胶质瘤之间、癌旁组织与恶性胶质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在良性和恶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BRG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也没有相关性。结论: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和癌旁组织,并与胶质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BRG1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时梅林;白津;梅鹏金;郑骏年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等方法探索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结果: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和职称低、队伍不稳定、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严重滞后和全科医学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结论: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现状不理想,应该强化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全科医生职称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全科医生队伍。
作者:周志衡;郑婵娇;李芳健;张立威;王培席;王心旺;王家骥 刊期: 2014年第36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5例作为AECOPD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44例作为SCOPD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水平,同时检测肺功能指标(FEV1Pred,FEV1/FVC),组间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AECOPD组患者血清HMGB1、IL-17、IL-23、TNF-α、IFN-γ、MIP-1α均明显高于SCOPD组和对照组,SCOPD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ECOPD组FEV1Pred,FEV1/FVC值低,其次为SCOPD组,高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HMGB1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肺功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MGB1与炎症细胞因子在AECOPD患者中的显著性增高,其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AECOPD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大江 刊期: 2014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