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余东鹰

关键词:肝脏创伤, CT增强扫描,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肝脏创伤患者76例,对患者进行CT检测和CT增强扫描。将患者肝脏扫描影像及其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76例患者CT检测显示肝内存在不规则低密度阴影,肝脏周围显示液性低密度影像,CT增强检查的图像清晰。结论: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肝脏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有效提高诊断率。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与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鉴别诊断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与剖宫产术后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大连中心医院20例剖宫产术后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和8例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中多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CVST的患者中同样可以表现出上述症状,但CVST进展迅速可形成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1例患者因表现为头痛,未能早期识别CVST,疾病进展迅速,治愈后遗留轻度肢体活动障碍。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与剖宫产术后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在影像学及理化检查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刘冰;曲竞;郑明男;金仙玉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的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0.15 g/次,1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麝香保心丸口服,50 m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6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IL-6、TNF-α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炎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TNF-α与CRP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控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缓解心绞痛症状,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吴智珊;徐小琴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胺碘酮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用酒石酸美托洛尔,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艾青涯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胰腺钩突标志性断层测量分析及临床应用

    目的:回顾性研究正常胰腺钩突标志性层面的双层螺旋CT增强表现,分析胰腺钩突形态及毗邻关系,以提高胰腺钩突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抽取本院无胰腺和肝胆疾病病例87例,男68例,女19例,年龄20~80岁,均行上腹部双层螺旋CT增强扫描。按年龄分为5组,分别测量胰腺钩突形态、大小。结果:胰腺钩突大小、形态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钩突左侧到达肠系膜上动脉后方者较少,没有超越肠系膜上动脉左缘的。胰腺钩突横径为(31.92±6.69)mm,前后径为(21.32±4.13)mm,不同年龄患者径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双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钩突标志性层面进行测量,对胰腺钩突毗邻关系的分析具有实用性,对胰腺钩突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龙贵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100例临床对比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奥美拉唑联合云胃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治疗4周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观察组腹痛、腹胀、反酸、暖气等症状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联合云胃宁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总有效率优于单用奥美拉唑治疗的患者,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蔡洪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新生儿气胸91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气胸常见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防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诊断新生儿气胸的91例患儿临床资料,对所搜集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1例临床病例中,按气胸类型分类,自发性气胸23例(25.3%),继发性气胸68例(74.7%);男女比例为52:39,平均出生体重2515.7 g;继发性气胸及自发性气胸患儿胎龄构成之间存在差异(P=0.002);单侧气胸比例高于双侧气胸(80.2% vs 19.8%)。继发性气胸中胎粪吸入比例高;两种类型气胸的临床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P=0.026)。继发性气胸需要更强有力的治疗,包括镇静吸氧、穿刺负压吸引、机械通气等手段;终好转80例(87.9%),死亡7例(7.7%),自动出院4例,两组患儿死亡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气胸仍不少见,继发性气胸尤其是医源性操作因素仍占较大比例,需要医生提高临床操作规范,尽量避免医源性伤害。

    作者:姚海娟;孙斌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并发寒战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剖宫产并发寒战的效果。方法:将136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试验组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按照围术期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寒战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寒战6例,占9.68%,对照组发生寒战22例,占36.67%,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产妇寒战的发生率。

    作者:唐亚萍;尤卫红;朱富强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疗效差异以及治疗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08年3月-2013年1月118例接受子宫切除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LTH组)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组),其中LTH组55例,LAVH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部切口及阴道切口愈合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H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LA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子宫切除术,建议推广运用。

    作者:宗威威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腹腔镜胃肠手术92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肠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4月本院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情况及术后生存率。结果:72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胃肠切除手术,中转开腹20例(21.74%),无手术死亡病例;72例腹腔镜胃肠切除手术中根治性切除56例、姑息性切除16例;手术出血量中位数148 mL(20~870 mL),手术时间(4.7±0.9)h,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2±1.8)d,术后住院时间(14.3±7.2)d;术后并发症20例(21.7%);术后随访1~38个月,中位数12个月,5例失访;术后死亡4例,总生存率94.03%(63/67)。结论:腹腔镜辅助胃肠手术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罗少龙;张广涛;潘宏刚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研究新进展

    复发性流产共识的危险因素包括解剖结构畸形、遗传异常、内分泌疾病、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近年来新的危险因素逐渐被认识,文献关于凝血异常、男性因素对复发性流产影响的研究较多,本研究对当前的病因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巧霞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褥疮膏治疗褥疮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褥疮膏治疗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合并褥疮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给予褥疮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给予褥疮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近期临床疗效和褥疮的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7.6%,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褥疮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褥疮膏治疗褥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缩短了治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斌华;熊清文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效果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进行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SAS和SDS量表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护理干预后,只有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治疗费用的降低,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春兰;王国华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亚低温与常温疗法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观察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8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给予亚低温治疗,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温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7 d后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用于重症脑出血患者中,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减轻脑损伤、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作者:汪发文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固定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行锁骨钩钢板治疗的78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行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院对78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为期半年至3年的调查随访工作,其中7例患者于拆除锁骨钩钢板3个月后,出现了肩锁关节脱位复发情况,程度相对较轻。并发症分析:肩峰下骨磨损、撞击、锁骨骨折、钩钢板螺钉松动、板断裂。结论:对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实施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效果显著。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并发症,所以应在全面了解锁骨钩钢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比例。

    作者:徐亮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鼻内镜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运用

    目的:探究鼻内镜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治疗组22例和鼻内镜治疗组26例,分别柯陆氏手术及鼻内镜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鼻内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96.15%,术后并发症1例;传统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81.81%,术后并发症4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确切,术前充分准备、麻醉方式合理选择及严格的手术操作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李志国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疼痛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所致腰背部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得到随访的26例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经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2.3岁),在C型臂X线机(DSA)监视引导下完成经皮椎体成形术。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疗效进行评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2±1.5)个月。结果:15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缓解,9例患者术后24 h疼痛缓解,2例患者术后1周疼痛缓解。术后l周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3个月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6个月优良率90%,有效率100%;术后1年优良率80%,有效率100%,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53.8%,再次接受PVP治疗后疼痛仍可得到有效缓解。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很好地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所致腰背部疼痛,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樊晓臣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危重型手足口病1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7月本院儿科住院的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发病年龄6~52个月:其中≤1岁者4例,1~3岁者9例,3~5岁者2例,平均21个月。治愈好转11例,死亡4例(26.7%)。(2)15例危重型患儿在起病0~3 d内以精神萎靡、呕吐、惊跳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生率分别为100%、73.0%、86.7%;在起病3~5 d内以循环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抽搐、死亡为主要病情改变,发生率分别是85.7%、42.9%、50.0%、21.4%。(3)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死亡组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C反应蛋白、肝功能、心肌酶检查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高。精神萎靡、呕吐、惊跳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可作为早期迅速判断危重病情的指标;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异常增高提示患儿死亡风险高。

    作者:刘志英;朱广红;朱亚平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化,以期能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急性期MPP患儿196例(MPP组),其中轻型152例,重型44例,选取同期外科择期手术7岁以下儿童50例为对照组,检测IgA、IgG、IgM水平及CD3+、CD4+。结果:MPP组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型患儿IgM水平高于轻型患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CD3+、CD4+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重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CD3+低于对照组及轻型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感染患儿存在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T淋巴细胞低下,重型肺炎患儿表现更明显。

    作者:蒙江梅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接受诊疗的64例湿疹皮炎患者为观察组,应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择取同期诊疗的46例湿疹皮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复方曲安奈德尿素软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4%和78.2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疹皮炎属顽固性皮肤疾病,复方氟米松软膏是其有效治疗药物,临床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邱晨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复杂性肾结石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观察组术后发热率为2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5%;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且观察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离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肾结石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提高结石清除率,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作者:李志华;殷桂林 刊期: 2013年第3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