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程序化健康教育对预防支气管哮喘患儿复发的作用

张益梅;向红军;卢璐

关键词:程序化健康教育, 支气管哮喘, 小儿, 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化健康教育对预防支气管哮喘患儿复发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教育组30例,程序化健康教育组按照整体护理程序对患儿及家属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知识宣教,观察两组患儿支气管哮喘的复发率.结果 程序化健康教育组患儿及家属的支气管哮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依从性明显高于一般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教育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程序化健康教育对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复发作用显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例

    不良反应1``病例介绍患者,女,64岁,无显著肺功能异常及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体重52 kg,在笔者所在医院自愿选择无痛胃镜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取左侧卧位,建立静脉通道,监测ECG、SpO2、BP、HR,经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 ml/min,嘱患者开口放入咬口器,缓慢推注芬太尼0 5 μg/kg,2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1 mg/kg,SpO2<90%,迅速面罩给氧及人工辅助呼吸,数秒钟内恢复血氧饱和度.

    作者:马鑫;樊颖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动态血糖监测在106例糖尿病患者中的初步运用

    目的 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06例T2DM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血糖监测.结果 1天内血糖高峰集中的时间段为6:30~10:30,次之为18:00~20:00;血糖低谷值集中的时间段为0:30~5:00,次之为11:00~13:00.随着治疗调整血糖控制理想比例由57 9%上升至84 3%,血糖≥10比例由38 5%下降至10 2%,血糖≤3 9比例随着血糖理想控制后有所上升.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刘莹莹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浅谈急腹症伴精神病围手术期的处理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需迅速处理的外科急腹症,多数需要手术治疗.精神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糖尿病,转氨酶升高,过度镇静反应迟缓,肠蠕动缓慢便秘及肠麻痹,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因此给围手术期处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所致脏器毒性反应及不良受体反应.

    作者:陈豪;何若斌;郭建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美托洛尔对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扩张性心肌病出现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类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定期随访,观察1年后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等.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病情恶化减少.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服用美托洛尔可改善心功能.

    作者:吴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调肝解郁理气活血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服用中药;对照组50例,服用盐酸乙哌立松.两组均服用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8 2%和82 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比单纯用西药治疗的疗效好,治愈率高,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白云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芦丁缓释片处方工艺及其对释放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制芦丁缓释片并考察处方工艺对释放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法考察不同辅料对芦丁缓释片释放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工艺.结果 优选工艺为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用量为15%)、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为10%)为缓释骨架材料,采用酒石酸(用量为25%)为酸化剂,乳糖为填充剂.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芦丁缓释片释放度指标符合规定.结论 处方工艺简便可行,易于操作,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何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大咳血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大咳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50例大咳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对照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48 h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 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出现腹痛、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出汗、高血压不良反应率为55 6%,对照组为91 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大咳血比单纯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咳血疗效更加明显,且能减少垂体后叶素的用量及不良反应.

    作者:彭慧群;林伟革;刘可权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MPO水平.结果 ACS组MPO水平高于SAP及正常对照组(P<0 01),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外周血MPO水平的升高对ACS患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王治中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浅谈如何做好卫生事业单位档案保密及利用

    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档案管理工作是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活动的总称.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同时开展好利用工作.

    作者:林国英;林国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血压患者的联合用药原则与护理指导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联合用药原则与护理指导.方法 对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联合用药原则和护理指导,随访12个月,观察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血压控制达到正常标准55例,占91 67%.未达正常标准5例,占8 33%.结论 联合用药加护理指导,利于实现治疗目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杨德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本文分析了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提示儿科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王兰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状与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9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 12%,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高于正常新生儿(P<0 01).结论 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防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西萍;熊丽娟;赵祥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与FOLFOX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与FOLF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6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晚期结肠、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第1~14天;每3周为一个周期.对照组CF 2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5天;5-Fu 300 mg/m2静脉点滴5 h,第1~5天;每3周为一个周期.2个周期后按照WHO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 5% (20/32)和34 4% (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0,P<0 05);治疗组有2例患者CR;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和神经毒性.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直肠癌近期疗效较FOLFOX方案好,虽然其恶心、呕吐、神经毒性较重,但患者能耐受.

    作者:邓玉军;梁健;邱泽成;李定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并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14 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 2%,对照组为61 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3周,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评分均有改善,血肿均缩小,但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 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杜桂青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及整体护理观念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术室,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也常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躯体和精神创伤.因此,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业务面广,技术性强,洁净度要求高,无菌操作严格,工作量多,风险性大,工作节奏快,意外情况多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手术室护理是一个具有高强度压力的专业.

    作者:孙妍;翟丽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00例脑梗死患者Hcy检测的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100例脑梗死(CI)患者的Hcy,并与60名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脑梗死组高Hcy血症发生率为66%,对照组为11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超标直接损伤神经血管,引发动脉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某些癌症、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毕经丽;王永春;郭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据报道,60%以上的AMI死亡者发生在起病1 h之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若在发病初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1].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从2006年9月~2010年9月共对100例AMl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并取得了成功经验,现分析探讨如下.

    作者:郄俊兰;李素青;马宪荣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改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前后心电图QT间期的改变,进一步分析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30)和利多卡因组(n=32),并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c由用药前(396±17) ms延长至(398±16) ms,利多卡因组QTc由用药前(395±25) ms减至(394±26) ms,但两组用药前后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d由用药前(34±12) ms减至(2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利多卡因组QTd由用药前(32±11)ms减至(29±14) ms,但前后QT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较利多卡因更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畅君毅;闫吉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已成为不能外科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这种介入疗法的局限性,术后常出现肿瘤病灶的残存或复发,因此准确地评价TACE术后疗效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DSA在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术后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影像学对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的评价作简要综述.

    作者:赵冬梅;韩福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程序化健康教育对预防支气管哮喘患儿复发的作用

    目的 探讨程序化健康教育对预防支气管哮喘患儿复发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教育组30例,程序化健康教育组按照整体护理程序对患儿及家属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知识宣教,观察两组患儿支气管哮喘的复发率.结果 程序化健康教育组患儿及家属的支气管哮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依从性明显高于一般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教育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程序化健康教育对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复发作用显著.

    作者:张益梅;向红军;卢璐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