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相关性研究

王翔南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 相关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代传统的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中人格与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究竟有什么异同之处,他们之间关系如何,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明确的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肺泡蛋白沉积症

    肺泡蛋白沉积症( Pulmonary alveolus protein deposition sickness, PAP) 是一种以肺泡及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富含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磷脂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征的少见疾病,1958年由Rose等人首先报道,故又称Rosen-Castleman-Liebow综合征[1].根据病因,可将本病分为先天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三类.先天性PA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编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B基因突变导致PS B缺乏和继发性PS c合成障碍或由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体β链的基因突变所致.继发性PAP则多继发于恶性肿瘤及其他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疾病(常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可见于肺癌)、肺部感染(如分枝杆菌、奴卡菌、隐球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和卡氏肺孢子虫,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及某些无机矿物质(如硅、各种金属尘)或化学物质吸入.

    作者:刘家庆;潘凤林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临床用血量日益增多,安全输血已经成为输血领域重要课题.护理工作者是临床输血的具体执行者,输血护理质量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才能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

    作者:段秉政;王淑莲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麻醉前预充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母体和胎儿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术前预充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胎儿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剖宫产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羟乙基淀粉组(V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L组).麻醉前两组分别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与乳酸钠林格液500 ml预扩容,监测并记录入室时(T0)、预充液输注完即刻(T1)、麻醉注药后5 min(T2)、胎儿娩出时(T3)和术毕(T4)的BP、HR和SPO2变化;胎儿娩出时采脐动、静脉血测定SOD活力和MDA水平,同时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与T0比较,V组患者T1时SBP和DBP都略有升高,在T2~T4时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L组在T2~T4时下降显著,HR同时也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新生儿娩出时脐动脉和脐静脉血SOD值高于L组,MDA值又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后,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预充能稳定CSEA下剖宫产术母体的血流动力学,改善胎盘灌注与氧合,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性.

    作者:毛建园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剖宫产的产妇2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40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实验组由专职护士对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采用产前健康教育渗透,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技巧,增进母乳喂养,及时疏通乳腺管等,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结果 试验组产妇术后乳汁充足达到86%,纯母乳喂养率86%,对照组产妇乳汁充足61.8%,术后的纯母乳喂养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剖宫产纯母乳喂养.

    作者:李盛平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患者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2],护患纠纷的发生呈逐步上升趋势[3].产科具有病情急、发展快、产妇周转频繁、工作预见性差等特点,产科护理工作量大而且繁琐,容易发生护理纠纷.本文就产科护理中产生纠纷原因进行逐一分析,找出薄弱环节,针对性地提出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对策,以保证产妇的安全分娩.

    作者:孙淑梅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外伤性前房积血治疗现状

    外伤性前房积血的发病原因为眼球受到了外力的打击之后,眼球内压力突然升高,致使患者的虹膜、睫状体血管出现了破裂出血并积聚于前房,故形成了前房积血.外伤性前房积血在临床治疗上的关键是防止继发出血,促进前房积血的吸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作者:王海梅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二甲双胍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并诊断为糖耐量减低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控制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0.75 g/d.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并分别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改变、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结果 (1)预治疗后,治疗组BMI、腰围、FBS、PBS均明显好转,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12个月内无发展为临床糖尿病的患者;对照组12个月内有6例(17.6%)发展为临床糖尿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二甲双胍用于糖耐量减低的干预治疗可有效的延缓或预防临床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毕腊梅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的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糖高低分为血糖正常、轻度增高和明显增高3个组.分析3组研究患者的血糖、血尿酸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增高组和明显增高组患者的GLU、UA升高;与GLU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组患者GLU、UA升高.结论 血尿酸可作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预告因子,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控制好血糖、血脂,更要重视和关注尿酸这一危险因素,减少和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作者:孙梅琴;邓亚平;倪洪兵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农民健康体检中阴超对妇科疾病诊断的意义

    目的 评价农民健康检查中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与预防.方法 分析5713例已婚妇女或有性生活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了解各种妇科疾病的检出数与检出率.结果 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妇科疾病的检出率高,但个别疾病之间检出率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子宫肌瘤的检出高,可以检测小至5 mm的肌瘤.结论 农民健康体检中,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减少妇科疾病的发生率和早期发现病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素娟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状态改善的作用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本院收治的83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42例,对照组41例.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状态改善情况.结果 常规降压治疗后,两组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降压药物减量后,干预组舒张压、收缩压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维持患者血压稳定,并改善其临床状态.

    作者:唐香祝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PCI患者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对P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86例P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测定并比较血清(hsCRP)水平,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PCI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也能显著降低血清(hsCRP)水平,并且是安全的.

    作者:范爱德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例子宫瘢痕妊娠的声像图特点.结果 正常妊娠组与瘢痕妊娠组比较肌层厚度和RI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为混合性包块,11例为孕囊型包块,各表现了不同的声像特点.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及时地对子宫瘢痕妊娠做出早期、精确诊断,能清晰显示病灶大小、位置,病灶处子宫肌层的厚度、回声及血供情况等,对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的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焦学昌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113例麻疹患儿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

    目的 探讨儿童麻疹的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方法 对收治的113例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麻疹患儿(男68例,女45例),男女比例1 5∶1,年龄20 d~14岁,发病集中于5~7月份,农村患儿多于城市,58例有明确接触史,热峰高于39 ℃ 78例(69%),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率84%,有支气管肺炎、喉炎、腹泻等并发症者100例,给予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均治愈.结论 可能与麻疹疫苗接种不规范或接种疫苗抗体滴度下降等因素有关,防治儿童麻疹应加强计划免疫接种及提前初免.

    作者:刘素芳;王洪伟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建构主义理论在普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带教中的作用.方法 用随机法将2008年3月~2009年1月在本院普外科实习的84名护理3年制专科生分成两组,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42).在护理带教中实验组采用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比较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及护生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 实验组出科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P<0.01),对带教的满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临床带教有利于提高实习带教质量,提高了实习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者:林霞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胎膜早破误诊为胎盘早剥1例报道

    胎膜破裂一般不会发生大出血,但在胎盘脐血管畸形的情况下,胎盘血管移行至胎膜,在胎膜破裂处血管断裂则可发生出血.

    作者:杨成林;魏海燕;冯德强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食道复合癌并肺癌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64岁,农民,2011年1月无明显诱因自感进食后不适,反酸,有时干咳,未介意.4月中旬出现口干、咽痛,自以为咽炎,自服喉痛消炎丸治疗,效果不佳,于4月26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动态喉镜检查发现声带充血,之后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前壁距门齿32 cm处有一1 cm大小息肉样隆起,表面略呈分叶状,食管腔无狭窄,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病理结果提示,高至中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拟行食道癌手术.行术前DR片检查时发现左侧近肺门处有一块状影.进一步行肺CT检查示左肺上叶结节样软组织影,边界欠清,大小约2.5 cm×2.8 cm,呈分叶状,边缘毛糙,可见血管集束征及棘状突起,邻近支气管走行至病灶旁截断,远端肺野内见斑片状模糊增浓影,右肺中叶、下叶另见钙化影,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朱如敏;朱如杰;杨军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香归解郁丸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香归解郁丸的制备及治疗抑郁胁肋胀痛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药材按比例制备为香归解郁丸,每次6~9 g,2~3次/d,治疗4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抑郁指数比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 本品使用方便,疗效确切,深受患者欢迎.

    作者:许石钟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医院感染控制与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不仅使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成本增加,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与安危,同时影响医疗质量,甚至影响到医院的声誉.随着医院正规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及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感染控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医院整体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作者:梁静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丁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对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丁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方法 将3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给予阿德福韦治疗,B组17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均迅速恢复,大多数患者的病毒指标也得到有效控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都是较为理想的备选药物,而恩替卡韦对变异株和野生株同样有效,阿德福韦则在费用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陈子新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法,以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心电图变化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指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ST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静萍;田青;苗文清 刊期: 2011年第2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