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凤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B超检查阑尾区后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提示阑尾炎52例,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1例,右髂窝及右下腹积液间接提示阑尾炎3例,肠梗阻怀疑阑尾炎3例,7例超声未发现明显异常而漏诊.超声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0%.结论 超声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义墨;李耀森;宗岩 刊期: 2009年第15期
1病例介绍李某,女,38岁,于1994年5月结婚,身体健康,婚后4次妊娠均因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高血压综合征而被迫终止妊娠,至今无子女.第1次妊娠于1995年2月,妊娠14周时自觉乏力,16周时全身出现散在出血点,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血小板3.4×109/L,血红蛋白4 g/L,红细胞140×1012/L,白细胞7.2×109/L.B超查胎儿发育正常.当时输全血400 ml,次日查骨髓象正常.服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服用2周后查血常规:血小板5.2×109/L,血红蛋白5.5 g/L,白细胞6.8×109/L,全身紫癜消失,继续治疗,泼尼松逐渐减量,服用6周.血小板一直维持在(5~8)×109/L之间.
作者:廉颖慧;张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2007年6750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中切口切裂开的各种原因进行统计,从而列出笔者所在医院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结果 6750例腹部手术患者中,60例发生了切口裂开,占0.86%.其中全层裂开42例,深层裂开10例,浅层裂开8例.50岁以上46例,营养不良者48例,上腹部切口23例,术后剧咳25例,腹胀伴腹水外溢18例.结论 年龄、营养状况、切口类型、术后腹腔压力是笔者所在医院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常见的原因.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防治切口裂开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正阳;焦新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护生毕业实习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是护理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职业道德品质和综合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使护生成为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理论扎实的新时代合格护理人员,是摆在医院管理者及临床带教老师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所在医院对护理专业实习生采取了相应的带教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曾学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de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TIVA)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两种不同方式在鼻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例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T组)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I组),每组 15例的患者,共30例.观察麻醉前、诱导后插管前、气管插管时、插管后5 min、手术30 min、气管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同时观察患者拔管时的意识及躁动情况及术后恶心、呕吐.结果 I组在在插管后5 min时血压下降明显,在手术30 min时血压心率明显增高与同时间T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终至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 拔管时躁动情况:T组患者较安静,I组患者出现拔管躁动4例;两组均无术中知晓患者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鼻内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平稳,苏醒质量高.
作者:张群;钱祖超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建立暖宫逐瘀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利用薄层鉴别法对牡丹皮、丹参和枸杞子进行定性,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该药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 在薄层色谱中,可见牡丹皮、丹参和枸杞子的特征斑谱,丹参酮ⅡA在0.003~0.08 m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88%(r=0.9897),RSD=2.01%(n=5).结论 该法效果好、简便、快速和结果准确,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梦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为初步探讨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性别、疾病、家庭、社会因素与其关系,为提出护理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根据上海精神医学的标准,对150例老年人进行访谈及病史回顾分析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病率为14.7%,因此重视老年性痴呆的健康教育、保健指导及建立保健网络是防治老年性痴呆极为重要的措施.
作者:于连梅;孙丽英;陈玉香 刊期: 2009年第15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肺癌患者数不断增加.如何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老年人肺癌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解决老年人肺癌的方法之一.现将笔者所在科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46例老年人肺癌手术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王永德;钱斌;俞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造成冠状动脉周期性、不完全性闭塞病变而发生缺血性心绞痛.临床治疗的首要目的是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心绞痛发作,使病情趋向稳定.低分子肝素(LMWH)可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笔者2007~2008年对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宇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桩核冠是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一种常用修复方法,分为桩核和冠,先做桩核后做冠.桩核是冠的基础,只有把桩核做好了,冠才能做好.桩核有多种类烈,常用的是铸造桩核.传统的制作铸造桩核的方法有:(1)嵌体蜡条法:根管常规预备完成后,涂一层石蜡油,以气枪吹薄,选合适的嵌体蜡条烤软插入根管内,使其尽量充满根管腔.用一金属丝在酒精灯上烤热后插入到蜡的中央,直达预备的根管底部,待蜡硬固,然后将金属丝连同桩的蜡型一并取出,检查蜡型是否完整,确信无误后重新放回根管内,用蜡刀熔蜡雕刻出核部的蜡型,待蜡型冷却后取下,检查蜡型符合要求后,常规包埋铸造.
作者:张翠;陈玉长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中碘伏擦拭宫腔对预防术后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具有剖宫产指征的住院待产妇160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碘伏擦拭宫腔,术后静滴青霉素,对照组术后静滴头孢哌酮.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术后病率、发热持续时间、术后白细胞高值及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术后病率、白细胞高值、切口感染方面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但切口感染、低热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剖宫产术中碘伏消毒子宫,可减少感染机会,避免滥用抗生素,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作者:李昆珊 刊期: 2009年第15期
随着眼科治疗技术的进展,很多致盲性眼病如白内障、角膜病等大部分疾病已经可以医治.但与年龄相关性的黄斑变性以及很多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一些导致视功能损害的疾病,如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视力障碍,重者造成患者失明,终身残疾.因此患者十分关注诊治程序、诊断结果、治疗方法及疾病的预后.如患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得正确的护理指导,就能走出眼病带来的心理阴影,重返社会.
作者:戚凤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的再植是再植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笔者共收治此类断指13例,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再植,成功10例,失败3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3~51岁.左侧3,右侧10.病因:机床6例,缆绳或链条绞轧7例.受伤距入院时间:40 min~3 h.损伤平面:掌指关节处8例,指间关节处2例,拇指近节指骨近端3例.4例伴有第一掌骨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6 cm×3 cm~4 cm×3 cm.13例断指的指神经、动脉均自近端抽出2~4 cm,伸屈肌腱自近端抽出13~18 cm.
作者:杨振伟;胡朝辉;张光前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两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通心络胶囊3粒每天3次,对照组苯噻啶0.5~1.0 mg,每天3次,疗程均为12周.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偏头痛患者作用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赵虹;黄华 刊期: 2009年第15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48岁,于2007年8月13日入笔者所在医院行右腋下恶性淋巴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2007年10月20日行第三次化疗,选择左侧肘关节头静脉穿剌,证实针头进入血管后,缓慢静推,边抽回血边推药物,无阻力、无肿胀、无疼痛.当化疗药物进行一半时,患者主诉有轻度疼痛,当时护师认为是化疗药物本身对血管剌激性强而引起的疼痛,故边解释边静推完药物.患者询问上次打针部位(贵要静脉)有硬肿应如何处理,护师告之热敷即可.患者热敷整个肘部,疼痛不仅未见好转反而加重,于第2天来诊,皮肤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水疱,皮肤红肿,为防止组织坏死,立即行生理盐水20 ml加地塞米松5 mg,局部环形封闭,冰袋冷敷24 h,硫酸镁温敷,3天后病情恶化,局部表皮溃破,皮肤暗红色,质硬韧,左上肢功能障碍,表明局部开始坏死.局部处理左上肢两个月,于12月20日在臂丛麻醉下行局部病灶坏死清除、皮瓣移植术,术后经消炎、止血、局部保暖等治疗,住院3个月后痊愈出院.
作者:左翠平;杨素丽;马俊英;程雅玲;于海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笔者所在医院自开展三氧技术以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伤口感染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1.1病例1:患者,男,84岁,因前列腺增生症造成小便困难,在市级医院行膀胱造瘘术.术后20 d来院就诊,患者当时一般情况较差,腹部造瘘口处一长约3 cm、深2 cm切口,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伴有淡黄色尿液溢出,诊断为膀胱造瘘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在笔者所在医院多次给予油纱引流及换药,切口无明显好转,创面仍不新鲜.行三氧治疗,局麻后切口周围注入大量高浓度三氧混合气,术后补液、抗炎治疗,术后1周来院复查,切口无红肿,无明显渗出,无尿液溢出,局部再次注入低浓度三氧混合气,停抗炎治疗,术后2周,再次来院复查,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明显好转,膀胱造瘘管道畅,尿液呈淡黄色,刀口愈合良好,无红肿,给予拆线.
作者:王萍丽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乳腺囊性淋巴管瘤是较为罕见的妇科疾病,大多为先天性胚胎遗留下来的淋巴管组织后天生长成的肿瘤,现将临床医学表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49岁,左乳肿物发现半个月入院.临床查体:左乳外上可触及一大小约2.8 cm×2.8 cm×2.8 cm肿物,呈囊性,有轻微波动感,界限欠清楚.X线:左乳腺呈少量腺体型,左乳外上较浅表部位可见一形状不规则肿物,大小约2.8 cm×4.2 cm,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且偏低,其内伴有多个小的更低密度区,邻近皮肤无增厚,乳头正常.腋下可见两枚淋巴结,疑为左乳脂肪坏死.超声:左乳外上腺体边缘相当于脂肪层内可见1.5 cm×4.1 cm弱回声反射区,边界清楚,其内可见液体流动,腺体层未见明显肿物,疑为左乳脂肪坏死.CT: 左乳外上腺体边缘部位可见分叶状肿物,大小约2.3 cm×4.0 cm,CT值31.43 HU,边界清楚,增强后该病变未见明显强化,邻近皮肤无增厚,乳头正常,可疑左乳良性肿物.
作者:孙铁成 刊期: 2009年第15期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客观存在着的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患者及家属为另一方的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本文就近年出现的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看法.
作者:邹著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胆石症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2003年4月至200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52例胆石症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前后护理.结果 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术后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与护理,是减少胆石症并肝硬化患者行LC术的并发症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刘小泉 刊期: 2009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进行中期妊娠引产的实施条件和护理要领. 方法对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计划生育服务站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13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13例中有1例因产后出血不止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另1例因宫颈后穹隆裂伤行修补术,3例以毁胎手术结束分娩,余8例为顺产.结论 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属高风险医疗行为,必须在具备相应的检查条件、输血条件、手术条件和护理条件下住院进行.
作者:熊映芝 刊期: 2009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