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黄蛰虫丸用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120例临床观察

陈连荣

关键词:大黄蛰虫丸, 盆腔炎性疾病, 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大黄蛰虫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大黄蛰虫丸口服1~2丸/次,每日2次,疗程14 d.对比两组疗效;同时,将超声检查探及附件增厚,输卵管积液或附件包块80例分为超声阳性组,其余40例分为超声阴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84.7%,明显高于对照组69.9%(P<0.01).其症状缓解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超声阴性组治疗无效率33.9%(27/80),明显高于阳性组的7.5%(3/40)(P<0.01).其症状缓解时间也明显长于阳性组(P<0.01).结论 抗生素联合大黄蛰虫丸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此法是治疗附件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清河区642名婴儿身高体重Z评分分析

    目的 了解淮安市清河区婴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为指导婴儿合理喂养、促进生长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清河区642名婴儿体检资料,用Z评分法进行营养及生长发育状况评价.结果 642名婴儿中未检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儿童.12个月龄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8%和5.6%,高于全国儿童平均水平.结论 清河区婴儿体格发育状况良好,但超重和肥胖问题较为突出.

    作者:罗列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纳洛酮治疗轻中度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纳洛酮药物对临床表现符合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轻中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中确诊的急性乙醇中毒,诊治时临床表现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纳洛酮治疗组54例,确诊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立即肌注纳洛酮0.4 mg;常规治疗组50例,确诊后仅给予常规治疗.全部病例每20 min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和神志情况并记录.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经早期使用纳洛酮后有1例出现昏睡,53例在60~120 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常规治疗组有6例出现昏睡,44例在60~120 min意识清楚临床症状消失;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纳洛酮可有效减少处于兴奋期和共济失调期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昏睡昏迷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启举;肖佐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原发性胆囊腺鳞癌3例

    目的 初步探讨原发性胆囊腺鳞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胆囊腺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年,3例均死于肿瘤全身转移.结论 原发性胆囊腺鳞癌临床上少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作者:曹金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长期血压增高会造成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因此合理的饮食、用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地控制血压,明显降低靶器官受损的危险性.笔者对门诊高血压患者采取以下健康教育措施,起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润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MECT治疗癔症的疗效,为治疗癔症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20例住院做MECT的癔症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ECT治疗次数2~6次时,所有患者的意识障碍均被纠正,症状消失.结论 MECT治疗癔症疗效肯定.

    作者:姜春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超声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及研究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经乳腺肿块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54例乳腺癌患者通过超声准确诊断38例,诊断符合率为70.4%,16例误诊为乳腺其它疾病.结论 分析乳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乳腺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及散在细点状或针尖状微小钙化,内部可有星点状血流信号及高速高阻频谱,超声检查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可大大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孙满红;费正东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纳洛酮治疗海洛因中毒的体会

    目的 探讨海洛因中毒的治疗.方法 10例患者在补液、利尿、吸氧、兴奋呼吸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均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纳洛酮0.8~1.2 mg静滴.结果 10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纳洛酮对海洛因中毒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和卫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58例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慢性HBV携带者(ASC)的肝脏病理学改变,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与大小三阳及HBV-DNA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肝功正常的慢性HBV携带者在超声引导下快速经皮肝穿刺术取肝组织,研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同时分析临床fff资料.结果 真正的健康ASC(病理状态为G0S0)极少,58例ASC中 G0S0 1例,G1S0 11例 ,G1S127例,G1S2 10例,G2S0 1例,G2S1 5例,G2S2 3例;肝组织炎症程度的高低与大、小三阳及HBV-DNA定量水平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状况无关(P>0.05);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程度与HBV-DNA水平无关.结论 慢性HBV携带者绝大多数有一定的病理改变,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桂霞;孙德荣;徐晓磊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不孕症患者健康知识需求与护理

    恒心是不孕患者接受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耐心和同情心则是医护人员应具备的特质.医护人员满足不孕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潘保业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怔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是其病理和生理的主要特点,能引起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代谢紊乱,而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每年5%~1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达标.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表明:微血管的发生率随糖化血红蛋白的上升而上升.严格控制高血糖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也能有效的减少或延缓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

    作者:王凤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多凝集反应1例

    红细胞被大多数正常人血清所凝集的反应称为多凝集反应[1].多凝集反应在输血检验工作中并不多见,出现多凝集反应会造成交叉配血实验工作困难.由于这类问题发生率极低,在交叉配血实验中很少遇到,故不宜判断.现将笔者所在血站发生的1例多凝集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田宗斌;王文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人才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

    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源(人才战略)对于地区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人才流失,是目前企业和各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把人的个性放入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进行探讨、剖析,论证人的全面发展即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才是21世纪管理的出路,特别要指出,管理者当今的工作重心应向满足人才的高层次心理需求--成就需求和合理需求转移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本文后探讨了如何满足人才的这两大心理需求的管理方法及现实意义.

    作者:白存友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其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因此严格的血糖控制对减轻和避免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工作中用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达标的有效方法,现将临床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佟丽华;伊文波;韩凤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作者:马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大黄蛰虫丸用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12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大黄蛰虫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大黄蛰虫丸口服1~2丸/次,每日2次,疗程14 d.对比两组疗效;同时,将超声检查探及附件增厚,输卵管积液或附件包块80例分为超声阳性组,其余40例分为超声阴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84.7%,明显高于对照组69.9%(P<0.01).其症状缓解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超声阴性组治疗无效率33.9%(27/80),明显高于阳性组的7.5%(3/40)(P<0.01).其症状缓解时间也明显长于阳性组(P<0.01).结论 抗生素联合大黄蛰虫丸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此法是治疗附件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陈连荣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肝损伤120例治疗体会

    肝破裂在各种腹部损伤中约占15%~20%,右肝破裂较左肝为多,因肝破裂后,可能有胆汁渗入腹腔,故腹痛和腹膜刺激征较脾破裂更为明显.笔者所在医院自1995至2005年共收治肝外伤120例,现将肝外伤的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公茂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民乐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儿童营养(KAP)与儿童营养行为和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民乐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儿童营养知识与饮食态度及行为(KAP)、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602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KAP问卷调查、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和营养指标测量与评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60.3%具有较好的饮食态度,但其营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及格率为42.12%,其中三大营养素合理比例知识点正确率仅为4.6%,均存在一些不良饮食行为;其监护的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和不良饮食行为多发于非留守儿童.结论 留守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及营养不良的发生与监护人儿童营养(KAP)有直接关系,向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和(或)进行营养干预,纠正监护人错误的饮食态度及其不良饮食行为,把帮助留守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改善营养不良现状做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来抓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吴丽萍;雷得钦;王有玄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外伤性前房出血的治疗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房出血的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外伤性前房出血住院患者48例的治疗方案. 结果 48例外伤性前房出血患者全部治愈出院.Ⅲ级及Ⅲ级以下前房积血41例经保守治疗,Ⅰ~Ⅱ级积血平均治愈时间为3 d,无1例发生并发症,Ⅲ级积血平均治愈时间为5 d,出现继发性出血1例,继发性青光眼5例;Ⅳ级前房积血8例经手术治疗,平均治愈时间为2 d,术后出现继发性出血1例. 结论 Ⅰ~Ⅱ级前房出血保守治疗效果良好,Ⅳ级前房出血及时手术治疗是挽救视功能的重要途径,Ⅲ级前房出血保守治疗时间长,易出现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手术疗法.

    作者:魏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正压接头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

    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患者长期治疗中需反复穿刺所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留置针被堵塞、反复多次冲管、封管、挤压等,既增加护理工作量,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概率.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科室于2006年1月开始使用贝朗正压接头,弥补了仅用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缺点,受到了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欢迎,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萍;高晓芳;关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LCAH-3DCRT)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68例中晚期食管鳞癌随机分为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组34例(后超组)和后程三维适形组34例(对照组).两组均先行常规放疗:2 Gy/(次·d),剂量40 Gy/4周;后超组后程采用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照射,1.5 Gy/次,2次/d,间隔6 h,全程剂量67.0~ 71.5 Gy/38~41次,40~45 d.对照组后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2 Gy/(次·d),全程剂量66~70 Gy/33~35次,45~50 d. 结果 1、2、3年生存率后超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5%(29/34)、68%(23/34)、56%(19/34)及62%(21/34)、41%(14/34)、32%(11/34)(P<0.05),两组放疗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 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1、2、3年生存率,不增加放疗副反应及并发症.

    作者:仲荣达;侯黎;王继营;杨正林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