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

贾翠菊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新生儿硬肿症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2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可以缩短疗程,降低死亡率.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癫痫患者服用托吡酯前后P300的变化

    目的 用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并用P300来检测其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04~2007年癫痫大发作患者共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25~40岁,用药前均作EEG、IQ及P300检查,服药半年或一年后再作P300检测.结果 服用托吡酯半年组,P300潜伏期和反应时间较服药前明显缩短,P300波幅无显著性改变.服用托吡酯一年组,P300潜伏期和反应时间较服药前明显缩短,但因样本较少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300波幅无明显改变.结论 服用托吡酯半年或一年后,临床症状得到控制.P300潜伏期反应时间有明显变化,提示托吡酯治疗对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正影响.

    作者:陈研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 探讨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自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采用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的30例髌骨骨折患者.结果 经6~24个月随访30例骨折均愈合,优23例、良5例、可2例.结论 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且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利于临床上推广.

    作者:于建民;李海波;郭荣光;崔凯;陈旸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心脏科室,医院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一大障碍,是评价医护质量及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应用介入性诊治越来越多,带有大量病菌的器械被统一收回集中到供应室.

    作者:洪艳群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95例恶性肿瘤化疗的护理体会

    笔者所在科室自2007年以来共收治9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取手术与化疗,制定护理措施加强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归纳以下几点,报告如下.

    作者:郑霞;李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腰椎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护理

    目的 探讨防治腰椎症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护理措施,提高专科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8年4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腰椎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4例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护理经验: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处理脑脊液漏,取头低脚高位;避免增加腹压,预防感染,同时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腰椎手术405例,并发脑脊液漏14例.脑脊液漏在术后3~7 d内停止,无深部感染及假性硬脊膜囊肿.结论 脑脊液漏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当,有可能引严发重后果,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作者:陈桂霞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简论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安全是人的第一需求.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一项决议案:保证患者安全.关于护理安全的问题,笔者简要总结如下.

    作者:王弘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的应用

    目的 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麻醉效果、副作用及两者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0例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检测各组麻醉显效时间、阻滞平面、血压的变化,术后随访头痛、腰背痛等副作用.结果 CSEA组麻醉显效时间短、范围广、运动阻滞满意、局麻药用量小,与EA组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低值出现时间CSEA组明显早于EA组(P<0.01).术后头痛、腰背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子宫全切术应用CSEA效果优于EA.

    作者:边文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围产期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32周前发生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孕32周前发生的妊娠期高血压30例,轻度子痫前期30例,重度子痫前期30例,以孕32周以后发生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0例作为相应的对照组.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分别有66.7%、76.7%发展成重度子痫前期,三组严重并发症:子痫、心衰、肾功能衰竭、DIC、HELLP综合征、眼底出血、胎盘早剥的总发生率分别是13.3%、40%、60%,均比相应的对照组高(P<0.05);胸腹水、低蛋白血症、24 h尿蛋白定量>5 g、血小板减少、血黏度增高的发生率均比相应的对照组高(P<0.05).胎儿生长受限CFGR的发生率分别是13.3%、43.3%、56.7%,FGR总发生率为37.8%,与对照组比较,FGR的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围产儿死亡率分别是20%、53.3%、86.7%,均比相应的对照组高(P<0.01).结论 发生在孕32周以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母儿结局不良,早期诊断和治疗,开展预测和预防是改善母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清华;伊丽努尔·伊力亚斯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5例运用常规药物与高压氧治疗和传统护理,试验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评定效果.结果 试验组2周内总有效率为86%, 3个月内治愈率为90%,治疗康复时间(28±10.2) d;对照组2周内总有效率为64%, 3个月内治愈率为74%,治疗康复时间为(45±12. 4) d.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治疗康复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丽媛;田秋莲;李润玲;赵雅智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远期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金建华;佘德宇;陈福生;王景峰;聂如琼;毛建华;戴江平;潘勇;罗明初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及相关问题

    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从思想认识、人才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浅述.

    作者:项滨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建立及护理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从建立内瘘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使用及内瘘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临床护理.结果 血液透析时穿刺成功率100%,血液流量达100~300 ml/min,能有效透析,合并症少.结论 确保了内瘘的安全使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蒋西霞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大性鼻炎336例

    目的 总结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大性鼻炎336例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大性鼻炎的效果.结果 336例中术后6个月随访323例,治愈301,有效22例,13例因在边远山区条件有限未能随访,随访者有效率达100%.结论 慢性肥大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药物治疗无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明荣;余锐;罗新明;谢红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肾穿刺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完善的肾穿刺临床护理路径(CNP),规范肾穿刺患者的临床服务.方法 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CNP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试验组)肾穿刺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肾穿刺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降低,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提高.结论 肾穿刺患者实施CNP,可规范护士的工作行为,增加患者的保健知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石小丽;王旭辉;张雪梅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细管引流并香菇多糖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4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细管引流并香菇多糖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采用锁骨下深静脉导管装置,引流胸水至胸水引流量减少后给予B超或X线检查确定,用香菇多糖4 ml(2 mg)加生理盐水40 ml胸腔注入,夹管,每日引流量少于50 ml后拔管.结果 细管引流并香菇多糖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结论 细管引流并香菇多糖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具有简单、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张思新;申佃京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笔者所在医院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20NE进行细菌鉴定,K-B法做药敏试验,并用WHONET-5.4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72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92株占26.4%,以痰液检出率高占85.9%,其次是尿(9.9%)和创面分泌物(2.1%).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所监测的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活性较好的是阿米卡星(91.4%)、亚胺培南(76.4%)、头孢他啶(74.7%)、头孢哌酮/舒巴坦(64.3%)、环丙沙星(61.4%);耐药率高的是复方新诺明(98.8%)、庆大霉素(95.5%)、头孢噻肟(88.9%)、头孢曲松(86.9%)、洛美沙星(70.5%).结论 老年患者临床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且对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刘超梅;杨红;周璐坤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手术对乳房肿块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09例136处乳腺肿块进行了超声引导下旋切术,评价其诊治效果.结果 109例136处乳腺肿块中,96例123处乳腺肿块临床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切除,13例经Mammotome微创旋切术进行活检术.所有操作均成功,皮肤伤口仅3 mm,无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旋切术操作方便易学,对乳腺小纤维腺瘤切除彻底,皮肤疤痕微小;对可疑病灶能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

    作者:桂水清;梁晓燕;欧阳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对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数字化建设是各类医院降低成本、规范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新时期医院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加快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入手,在深刻剖析当前数字化医院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张奕;朱剑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物的诊断、外科治疗的手术路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19例采用颈部低领式切口,4例采用颈部低领式切口并胸骨正中劈开.结果 23例患者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甲状腺腺瘤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 (3 /23),无1例死亡.结论 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良性肿瘤的理想入路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恶性肿瘤手术径路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石卫平;高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诊断

    目的 应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征象.方法 CT增强扫描25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评价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胶囊样环,胰周线征,胰腺钙化,胰腺假囊肿,胆管壁增强,肾脏损害,胰管扩张与突然截断出现频率,确定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诊断价值.结果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增强后胰腺呈弥漫性低密度17例(68%),胰腺局限性肿块且增强后呈低密度10例(40%),胶囊样环16例(64%),胰周线征15例(60%),胰周血管受累11例(44%),胰腺病灶钙化8例(32%),胰腺假囊肿3例(12%),胰管扩张5例(20%),胰管截断4例(16%),胆管扩张14例(56%),胆管壁增强19例(76%),腹膜后纤维化4例(16%),肾脏损害12例(48%).结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增强呈现弥漫性肿大且呈低密度,胶囊样环,胆管壁增强,肾脏损害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要CT征象.

    作者:范中华;陈双园;杜蕾;刘振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