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选用解剖钢板作为内固定物在治疗股骨粗隆间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究不同手术时机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解剖钢板内置固定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196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骨折患者在骨折发生后的第1周即进行解剖钢板法手术操作,观察组则在骨折发生3周后才做相同处理。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Harris评分。结果经解剖钢板内固定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人群患者的总体优良率达89.58%,患者受伤3周后进行手术操作的效果要优于受伤后1周时的状况。结论解剖钢板应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治疗方面具有积极效果,且在患者受伤1周和3周后进行手术治疗的佳时机是第3周,此阶段可降低患者手术风险,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小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可逆的慢性气道阻塞和肺气肿为主的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目前全球每年受COPD困扰的患者多达6亿,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1]。COPD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和渐进加重的活动后呼吸困难。虽然多数患者经过戒烟和规范地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喘憋症状有所改善,但是因为肺气肿的不可逆性,重度肺气肿患者的呼吸困难仍然不能改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作者:李楠;王广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我国,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引起肺癌主要的原因是吸烟。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我国男性和女性肺癌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2.14%和14.36%,而死亡率则分别占27.21%和21.91%,30年来死亡率增加了464.84%,住院患者从1999年的174066例增加到2005年的364484例,每年的住院费用从21.6亿美元上升到63.3亿美元[1]。肺癌又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近年来,经过世界肿瘤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晚期NSCLC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就晚期NSCLC的个体化治疗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聂立功;王广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内早建立的呼吸专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严谨务实的学科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呼吸病学的先驱、呼吸病学早期创始者和奠基人、著名的呼吸病学家穆魁津教授带领呼吸科全体同仁完成了大量的呼吸病临床诊治工作,为众多受呼吸病困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本科室在结核病、肺功能、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职业性肺病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推动了我国呼吸病学的发展,在国内领先开展了间质性肺疾病和急性肺损伤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为提高我国间质性肺病的认知程度和诊治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是一个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一项研究,预计至2020年COPD的全球经济负担将跃居所有疾病的第5位。1998年,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WHO联合发起成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COPD的认知,引起对COPD早期发现、管理及预防的重视。2001年GOLD第一次发布了共识性文件,即COPD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策略。此后,GOLD科学委员会每年对相关文献进行审阅,提出新的推荐意见,不断进行更新,并于2006及2011年进行了全面的修订。2011年的修订版延用原报告形式,增加了急性加重和并发症两个章节,强调了COPD治疗的目标既要快速缓解和减轻症状,也要注意降低未来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风险,也就是强调了医生对于COPD给患者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都必须重视[1]。同时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不再仅依据单一的肺功能进行评价,而是结合了肺功能、症状评分及急性加重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发布于2013年1月和2014年1月的更新报告[2](在www.goldcopd.org上公布)基于2011年的修订版,延续了其框架和中心内容,参考了2011年后完成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更加强调了COPD 的评估必须是基于患者的症状水平、未来急性加重风险、肺功能异常严重程度的综合评估,以及对并发症的识别诊断。2014年更新版指南的主要变化是在原第6章COPD 与并发症中增加了关于支气管扩张的内容。并新增了第7章,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
作者:金哲;王广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伴t(1;19)/TCF3-PBXl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17例t(1;19)儿童ALL患者,包括细胞形态学、血常规、TCF3-PBXl融合基因及临床特征。结果17例TCF3-PBXl阳性的儿童ALL占同期儿童ALL的5.57%;男8例,女9例,中位年龄6.4(1~13)岁,完全缓解率为100%;平衡易位6例,不平衡易位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儿童t(1;19)/TCF3-PBXl阳性的ALL有着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治疗缓解率高。
作者:赖长城;傅睿;李艳红;梁昌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肝性脑病是急慢性严重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肝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肝性脑病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对于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也缺乏特异有效的方法。直至1998年,维也纳第11届世界胃肠病大会(WCOG)成立工作小组对肝性脑病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于2002年在美国肝病学会的学会杂志上发表了《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诊断及定量分析》,至此,肝性脑病的定义才逐步标准化并被应用。实际上,有关诊断和治疗的一些循证医学依据的积累,促进了对肝性脑病诊断和治疗的共识的诞生。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肝性脑病和轻微型肝性脑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多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较高,在住院的肝硬化患者中,约40%存在轻微型肝性脑病。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部分专家,根据国际上有关肝性脑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联合制订了《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本共识的发布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肝性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在肝性脑病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充分了解肝性脑病的佳临床证据和国际前沿的观点,利用合理的医疗资源,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当然,在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本共识中也加以陈述。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曾联合制订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这次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第2次合作,对肝性脑病的规范诊断和治疗制订共识,由于两个学会的工作范围和内容紧密相关,因此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合作,以推动行业的规范化。
作者:[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雾霾天气数量的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空气污染的影响已经逐渐高于吸烟的影响[1],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雾霾的主要成分之一即为大气中的颗粒物质(particulate matter,PM)。而在颗粒物质的诸多种类中,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由于表面积大,在空气中存留时间长,其表面吸附的有害物质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2],成为环境研究的重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M暴露与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6],推测肺脏是全身炎症的发源地,这个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PM暴露引起的肺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赵璨;廖纪萍;王广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恶性疾病。约20%~40%的肺癌患者会发生中心气道阻塞(central airway obstruction,CAO)[1,2],食管癌、甲状腺癌的局部浸润、肾癌等恶性肿瘤的肺转移也可引起中心气道狭窄,导致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阻塞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对恶性中心气道狭窄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治疗或气管镜下的介入治疗。对于可以根治的情况应首选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仅有少数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如气道狭窄段过长、肿瘤转移、严重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失败等。对于这些患者而言,支气管镜下的介入手术可以有效缓解中心气道阻塞,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使患者有机会接受进一步的放化疗。支气管镜下介入手术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中心气道狭窄多为姑息性治疗,应该采用快速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尽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
作者:张红;王广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959年Prinzmental等[1]初次报道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绞痛,其特点为静息状态下发生的心绞痛伴有心电图一过性的ST段抬高,被称作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VA)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以往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是引起VA的主要机制:痉挛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的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的症状及心电图的ST段一过性抬高。
作者:朱成刚;李建军;郭远林;蒋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肌酐(A/C)比值对大血管功能及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24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A/C比值检测,按患者A/C分为A/C异常组与A/C正常组,对两组患者股动脉、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形成比例。结果 A/C异常组患者股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左支及右支内中膜厚度高于A/C正常组,A/C异常组患者股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比例高于A/C正常组。结论糖尿病患者A/C与大血管结构损伤密切相关,A/C检测对大血管的损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若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ACS患者89例,设为ACS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设为稳定型心绞痛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健康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血浆H-FABP水平及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ACS患者的血浆H-FABP水平。结果 ACS组患者的H-FAB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志愿者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重度ACS患者的H-FABP水平显著高于中度、轻度ACS患者,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支病变ACS患者的H-FABP水平显著高于2支、1支ACS患者,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血浆H-FABP水平的检测可以很好地判断ACS患者预后水平,对于该病的辅助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索蒲霞;闫军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公认的、常见的慢性骨肌疾病之一,累及关节内滑膜、软骨等多种组织,终使患者关节失去活动功能。据统计,>60岁的人群中9.6%的男性和18%的女性受到OA的影响[1]。在OA中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中,不仅包括关节软骨的变性,而且包括软骨下骨增厚、骨赘形成和滑膜炎症,病理过程中还伴有关节囊的病变和肌力下降。OA病理的改变是关节代谢平衡破坏以及生物力学和细胞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等失常的结果[2]。疼痛是引起关节活动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关节软骨没有神经支配,骨关节的疼痛主要由滑膜炎、关节囊的炎症引起,后期关节炎关节面塌陷和富含神经的软骨下骨破坏增加,加剧了患者的疼痛。OA疼痛机制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周围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初级神经纤维放电,局部组织损伤导致轴突释放P物质。第2阶段:伤害性感受器传入末梢与脊髓背角浅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介导伤害性刺激向背根神经节(DRG)传递。第3阶段:这种刺激导致活化细胞神经冲动继续向上传递,到达中脑和皮层。传递过程中,在脊髓背角神经元,轴突穿过的对侧方为第3阶神经元。第4阶段:第3阶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有意识的大脑皮质,产生疼痛感觉[3]。OA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物理疗法、药物疗法、中医疗法以及手术治疗[4,5]。治疗药物种类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软骨保护剂、糖皮质激素以及黏弹性补充溶液等,中医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等,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OA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以膝关节OA为例,现多采用关节镜微创治疗,后期的OA行关节置换术。体外冲击波(extrocorporeal shock wave,ESW)属于上述疗法中的物理疗法之一。
作者:刘军(综述);邢更彦(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关注的慢性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COPD,至2030年它将居于全球死亡病因的第3位;而肺癌是影响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患者占所有肿瘤患者的12%,每年约130万人死于肺癌。研究表明, COPD与肺癌之间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1],本文将对两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诊断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亚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